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

周旭聽李重九之言,當下言道:“回稟上谷公,這十五名學生,我會盡快安排至安樂郡。”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安樂郡郡守我已決定,將由劉易擔任,這十五人人選之事你可與他商議。”

周旭聽昔ri的同僚劉易今ri都添爲一方郡守,既爲同僚感到高興,心底同是有點失落。

見周旭的神情,李重九笑了笑言道:“御夷鎮縣學之事,你暫時卸下,現是該是到了籌備郡學時候了,我就任你爲郡學教諭吧。”

郡學教諭就是一郡之內,教育最高官長,位於郡司馬之下,而在六司之上。周旭將來就身爲上谷郡,懷荒鎮,御夷鎮三地的教諭,相當於教育部部長。

周旭聽了當下卻連忙,言道:“回稟上谷公,教諭之職,非宿老名士不能擔當,旭出身寒門,學識亦不過縣學出身,四科舉人都不能考舉,恐怕才能不能勝任,還請郡守另請賢能纔是。”

李重九笑道:“我亦是寒門出身,豈會以門第視人,用人在乎唯纔是舉,君不見劉易,林當鋒等皆是商賈,眼下皆爲高官,周祭酒,你三年來在縣學勤勤勉勉,此事我會不知嗎?若不提拔你,我也是怕寒了縣學士子之心。”

周旭聽了當下肅容拱手言道:“多謝使君栽培之恩。”

李重九見周旭答允後,這才言道:“不過郡學除了漢人士子之外,我還需選拔番人之中,傾向於我們漢人,以及見識出衆的進入郡學。”

周旭聽了言道:“郡學乃是最高學府,番人若要就學,可往各縣縣學。現在我懷荒,御夷二鎮縣學,皆有數十番人就學,爲何還要去郡學呢。”

“還不夠,”李重九言道,“郡學同樣必須讓縣學中學習優異的番人入讀,將來我們也可以讓就學縣學,郡學的番人爲官。這些番人久慕漢化,回部落後,我們可優先讓其擔任幢主,軍主,甚至成爲郡縣之中的官吏也未必不可。”

周旭聽李重九如此打算,當下答允下來。原先縣學郡學只有室得奚人,靺鞨人可以就學。但從此以後李重九麾下的高句麗人,丁零人,木昆奚人,都可以入縣學,郡學就讀。周旭擔心恐怕會有不懷好意的番人就學,是來一窺,懷荒鎮虛實的。

李重九則讓周旭她們郡學,縣學內多教些儒家文學,就算是來刺探軍情的,先讓他們讀了一肚子孔孟之道再說。

就在李重九與周旭商議的招納郡學學生時,就在一海之隔的新羅國國都金城,卻起了一番影響國本的爭執。

新羅,取意新者德業ri新,羅者網羅四方之義。

新羅國原先出自三韓中辰韓一族中的斯盧國,後新羅一統了辰韓諸部,成爲朝鮮半島之中,三強之一,與高句麗,百濟並列。

新羅國自古以來一直處於四戰之地,北面的高句麗,西面的百濟皆是勁敵,而海上還要面對隔島的倭人襲擾。故而新羅一直民風強悍,真平王創立花郎軍,作爲拱衛國內jing銳。

現在空山,元曉坐在海船之上,隨着海流,緩緩的泊入金城港之中。一旁縴夫拉拽着海船入港。空山元曉見到久違的家鄉景sè既是不由臉上都是露出大喜的神sè。

二人登岸後,一路行來,無論是身着褐褲的路人,還是縴夫皆是一併避道在一旁下跪,並還以手據地,作爲恭敬。

在新羅佛教爲國教故而僧人地位很高,特別在新羅這等等級森嚴,以骨品劃分階層的國度。空山元曉換乘上馬,才行了不久,這邊路旁就鐘鼓齊鳴。一名穿着白衣的男子,乘着修飾以金邊的高馬,緩緩而出。

空山元曉二人見了,當下下馬,一併上前跪拜,言道:“參見王子大人。”

這白衣之人上前攙扶二人,笑道:“兩位大師,此去中土辛苦了,前幾ri高句麗由乙支文德那老賊率軍,圍攻水口城甚急,王上苦無計策,但水口城就要失陷時,但一夜之間高句麗人突然卻全線退兵。王上說了必然是兩位出使隋廷成功,大隋再度徵遼,否則高句麗人絕不會突然退兵。”

空山元曉二人對望一眼。元曉與這位王子一貫交好,對方名叫金秋(注一)乃是當今新羅真平王的侄兒,不過因其父早逝,故而也爲真平王收養。

金秋禮賢下士,不以自己乃是王骨貴族自居,故而甚得元曉欽佩。當下元曉言道:“王子不知,中土已生大變,隋廷失勢,所能控制者不過是江南之地,現在中土早已是天下大亂。”

金秋哦地一聲,顯然沒有太意外,言道:“看來報良恩師說的不錯,隋廷徵高句麗乃窮兵黷武,其內部必亂,沒想到一語成讖了。”

說起報良法師的名字,空山元曉二人皆是肅然起敬。元曉言道:“不愧是創建了花郎軍的報良大師啊,居然未卜先知。”

金秋笑道:“這也沒什麼,隋人利用我們牽制高句麗人,我們亦利用隋人對付高句麗,但是隋人自持乃是天朝大國,以爲有雄兵百萬,就輕易可覆滅一國,那可是錯了,看這芸芸衆生之中,但凡再弱小之物也有自保的辦法,何況又是一國乎。”

聽金秋之言,空山元曉二人皆是一併點頭,這位王子果真是睿智之人。

金秋話鋒一轉言道:“不過話說回來,既然不是隋人出兵,那麼高句麗爲何突然退兵呢?”

空山這時言道:“回稟王子,我們雖沒有請動隋室天子,但見到了現今的幽州刺史,在我們請求之下,他率軍攻打高句麗,不但破了白巖城,並全殲高句麗人一萬人馬,想來如此乙支文德才急急退兵的吧。”

“哦。竟然有此事,”金秋當下露出頗不可置信的神sè,“百萬隋軍都沒做到的事,這幽州刺史有多少兵馬,他倒是做成了,嗯,我明白了,高句麗主力皆在水口城一線,故而讓他撿了便宜,但即便是如此,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啊。”

正是空山,元曉當下將李重九擊破高句麗人一戰的情由,從頭到尾說了一遍。

金秋聽說李重九麾下居然有靺鞨,奚族,丁零各部之兵,當下不由驚歎,言道:“此真乃豪傑梟雄,我定要見上一見,不知他與乙支文德相較誰更勝一籌,我們便走便說,元曉你與我仔細說來,此人如何擊敗高句麗的,手中士卒是否真的那麼耐戰?”

當下三人說說談談,朝高句麗王宮而去。

金城所在之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乃是易守難攻之地,同時又交通便利,本來城池建在海邊,但自從百濟與外島的倭人結盟後,倭人一直渡海襲擾,故而新羅人將城池遷至內地。

三人一路行來,四面皆是高山,崇信佛教的新羅上,在不少山頭之上陽刻上大佛。三人雖邊走邊談,但每遇上這樣大佛,皆必須下馬至山下朝拜一番,方能繼續行走。

走了不遠既到了新羅王宮半月城。

半月城得名是因爲土石建造的城牆成彎月形因而得名。新羅第四代王昔脫解得悉這裡是慶州水土最好的一塊寶地後,便從主人那裡搶了過來,命人在這裡築造月城。昔脫解因此城大受第二代王南解王的恩寵,被選爲女婿,並繼承王位而成爲第四代王。

之後一直到今ri六百多年了,一直是新羅的中心所在。

半月城身在羣山之中,左依密林,右靠湖泊。

此林大有來歷,乃是新羅金氏起源之處,相傳金氏之祖爲嬰兒時,爲父母拋棄掛在一林中籃中,後有人將之收養,後來將此林稱爲雞林。而新羅金氏,就乃是當今王室,位居新羅骨品中最高骨品的聖骨,新羅王只有聖骨之品的嫡子,方能繼承。而次於聖骨的就乃是真骨。

三人入了新月城後,王室御林軍皆是列道而迎。

到入了王殿之內,三名老中青男子,皆是分別坐在各自位置上。元曉一眼看在眼底,不由心道這真是好大的陣仗,當今新羅最有權勢的人,皆是聚集在此殿之內。

坐在上首,王位之上的自是新羅真平王金白淨,雖是叉手而坐,但卻不怒自威。

而左首的乃是一位白鬚白眉的老僧人,這位乃是上文提及過創立花郎軍的報良大師,乃是新羅國中第一文武雙全之人。

至於右首的青年人,雖只有十八歲,但生劍眉星目,彷彿一柄利刃,咄咄逼人,此人姓金名庾信,身具新羅與金官伽倻(注二)兩國王室血統。

金庾信(注三)自小就武藝過人,不過十五歲即加入花郎軍,成爲其將領,十八歲時,成爲國仙,所謂國仙即新羅花郎軍中領袖。

現在金庾信亦不過二十歲,率領花郎軍數度與高句麗軍交戰,即便連高句麗名將乙支文德,亦稱呼對方是爲年輕得可怕的敵人。每逢與之作戰,高句麗軍既必須打起十二分的jing神。

現在王殿之內,三位男子皆坐在其中,聽着空山元曉二人,關於這次李重九與高句麗人會戰的經過。

衆人聽聞在中土隋廷大亂消息後,又新崛起了李重九這樣強大的勢力,皆是驚愕不已。

注一:金秋即新羅歷史上,與蘇定方一併聯唐滅百濟的武烈王,被韓人譽爲統一新羅之祖,廟號太宗。

注二:金官伽倻乃是三韓之一弁韓中的一國,盛產鐵器,後爲新羅吞併。

注三:金庾信號稱新羅歷史上第一名將,其最大功績,即與蘇定方一併在白江口之戰中,率領新羅唐朝聯軍擊敗了百濟,倭聯軍。

之後新羅與唐朝,滅百濟,滅高句麗,其皆是新羅方面的領軍大將。(未完待續。)

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五百三十一章 宋金剛起復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四百零九章 十里紅妝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六百二十一章 徐圓朗的心思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六百四十四章 朝議(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三百六十二章 北歸之戰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六百四十三章 少年雖窮,不可辱其志(第一更)第四百八十七章 分進合擊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五十二章 齊王楊暕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隋公主第八百二十四章 礪兵積粟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三章 臥虎藏龍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
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五百三十一章 宋金剛起復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四百零九章 十里紅妝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六百二十一章 徐圓朗的心思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六百四十四章 朝議(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三百六十二章 北歸之戰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六百四十三章 少年雖窮,不可辱其志(第一更)第四百八十七章 分進合擊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三百三十章身在亂中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五十二章 齊王楊暕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隋公主第八百二十四章 礪兵積粟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兩百三十三章 蓄勢待發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三章 臥虎藏龍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