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國號之爭

幽州刺史府。

幽州的文武官員齊聚。

刺史府內自溫彥博,陳孝意以下三十多名官吏皆至,郡守府中魏徵,盧承慶等二十多名郡守府官吏也是同至,此外還有薊縣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吏五六人,亦是坐在左列。

文左武右,右列自是徐世績,薛萬徹,王君廓,王馬漢等漢軍大將,而英賀弗,額託等番將亦是坐在其中。

大堂內熙熙攘攘的擠了上百號人,因爲人太多容納不下,溫彥博,徐世績等人尚有蒲席而坐,至於其他官吏,武將就只能坐在腿上,肩膀挨着肩膀的一路坐到門邊。

衆人今日齊聚,是因爲李重九稱王在即,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其具體細節之事,但卻關乎重大,衆官員意見不一,實在是衆口難調。一部一部的議論,不知何時何日才能說完,所以今日衆人齊聚,一併斷個分曉。

李重九坐在主位上輕咳一聲,下面的官吏皆停止了嗡嗡般的議論之聲。

李重九言道:“吾稱王在即,首要就是正名,依諸位看國號當如何擬定?”

話音剛落,涿郡郡長史高徐道,即從蒲席上起身,言道:“臣以爲,王上定鼎於幽州,幽州乃古燕國之地,古時召公奉武王之命滅商紂有功,封於薊,後因其地近於燕山,故而國號爲燕,臣以爲以燕爲國號,再恰當不過了。”

高徐道說完,盧承慶又是數人起身發言,他們都是涿郡當地人,他們發表意見,都是希望李重九以燕爲國號,將來更側重於河北。

但亦有人出言反對:“燕國一直地處邊陲,被中原人視爲蠻夷之國,若以燕爲號,恐怕難生認同之感。”

這人說完,這時林當鋒起身言道:“詩經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因玄鳥而生。商始於東,今人又尚於三代,名聲遠過於燕,王上定王基於河北,以商爲國號,可以聚攏人心矣。”

此言一出,室內一片譁然,不少官吏皆是憤慨不屑地言道:“豈可以暴戾的殷商爲國號。”

還有人言:“此人出身商賈,以商爲號,豈非要顛覆士農工商之序。”

還有人則是看向李重九,聽說李重九也是出身商賈,這以商爲國號,莫非是他的意思。

林當鋒不緊不慢地言道:“我知各位對商之名,即有不滿之意,但對商之偏見,多有誤解,周史官筆斷春秋,自對殷商多有詆譭。關東關西之爭久矣,夏周皆起於關西,而殷商起於關東,當年周人爲了滅商,便自稱爲夏,意爲復夏而滅商。而王上起於河東,稱商爲號,自是復商而討西。”

“一派胡言!有何考據?”一名髮鬚皆白的老吏起身罵道。

林當鋒言道:“史書有云,周人自稱有夏,後以華夏自稱,意爲繁華之夏,而將分封之國,如齊,秦之諸侯國稱爲諸夏,以作區分。”

林當鋒一語說得老吏不能言語,只是一味重複,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李重九聽了則是大有所得,原來今日我們一直自稱的華夏,乃是西周時周人的自稱,而周人這麼稱呼的原因,居然是爲了反商復夏。而現在投奔於李世民麾下的孔穎達,在還未篡寫的五經正義中,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顯然是一己意yin出的結果,但卻一直影響到了今日。

當然這一切都源自東西之爭,夏周皆是崛起於關中,而商崛起於河北,周承夏統,故而史官褒夏貶商。

林當鋒說了一會,但反對之人太多,李重九雖有心同情,但無奈這個時代,衆人對商朝確實沒有好感。李重九要以商爲國號,必然與下面士族離心。商於是第一個被排除掉。

而這時英賀弗起身言道:“什麼燕,商之國號,依我之見,都不如周。”

英賀弗不愧是武人,雄壯的聲音一出,頓時壓下了堂上所有的聲音。衆人皆是心想,一個番人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的。

“爲何如此說呢?”李重九饒有興趣地問道。

英賀弗畢恭畢敬地言道:“周乃是天下共主,我們草原人亦是心服口服。當年宇文氏創立北周,幅員遼闊,威服塞外,但爲楊堅的大隋所篡,眼下大隋衰微,我們可復周代隋,如此草原各部皆是望風而從。”

英賀弗並非孤立無援,姬川亦是起身,言道:“周重視農耕,教人以農爲本,古稱盛世,唯有周漢二代,周用王道,教化一而人衆,漢雜霸道,刑政嚴而俗僞,以周爲國號,再好不過。”

李重九聽二人說了一通,姬川推舉周的原因,可以猜到,商的國姓乃是子,周以及諸侯國爲姬姓,姬川聽聞是關隴流放至,自是傾向於周。

至於英賀弗等番人支持周,也很好理解,創立北周的宇文氏,乃是鮮卑人,而英賀弗的奚族也是鮮卑,當年宇文鮮卑與奚族鮮卑,在烏候秦水附近雜居,甚有親緣。

如英賀弗的祖先,聽聞則是段部鮮卑之人,額託聽說則是慕容鮮卑的後人,故而他們認爲宇文鮮卑建立的北周,對於他們奚人而言,甚有親切之感。

當然英賀弗,姬川的意見,遭到高徐道,趙何然等認爲立燕爲國號的幽州人反對。

趙何然言道:“當年周王都鎬京時,爲宗周,而東遷洛邑,則稱爲成周。王上起於幽州,差關中洛陽數千裡之遙,如何能以周爲國號。”

安樂郡郡守劉易出聲反對言道:“若說王基,幽州不過後來而取的,懷荒,御夷開鎮之時,纔是王上龍興之地。”

陳孝意亦是反對言道:“大隋兩代已垂數十年,百姓多服王化,無論南北皆以隋室爲宗邦,若復周代隋,不僅響應者無幾,對於大隋舊吏,更無好感。”

幽州士族激烈反對,但英賀弗他們則是認死理的,也是相持不下。

當下兩邊文武官員,吵作一團,幾乎拔拳相向。而王馬漢,曇宗等人皆是事不關己,無論是燕也好,周也好,都不關他們的事,只是覺得這些都是一方封疆大吏的官員,如潑婦罵街一般的吵鬧,十分有趣,各自看得直樂。

李重九默視兩邊吵了許久,霍然起身拍案大喝言道:“國尚未立,你們以幽州,草原分而自居,吵成這樣,以後如何了得。”

見李重九動怒,當下幽州官吏,番將皆是一併拱手告罪。

這時薛萬述出面言道:“王上之志向是要,席捲天下,混一南北的,無論是幽州,還是塞北,格局都乃是拘泥於一地,夫爲國號者,當包容萬千,攬括天下方可。”

薛萬述之言說的,倒是令文武官員一併點頭,但也是有人出聲反問:“按照你的意思,什麼國號,方能包容萬千,攬括天下呢?”

薛萬述笑道:“在下不過是拋磚引玉,還是諸公商議纔是。”

這時一直不開口的太原郡郡守蘇素說話了。

蘇素言道:“我以爲王上乃是太原石艾人,太原石艾乃是趙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主父不死,秦何敢伐趙。我以爲以趙爲國號最佳。”

蘇素乃是李重九四叔,地位極高,本人又是封疆大吏,他的話倒是一時無人敢反對。

薛萬徹站起身來言道:“當年趙崛於三晉,北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秦,趙人尚武輕死,上有主父,下有廉頗,李牧,趙奢,樂毅(趙人),敗四方強敵,立於諸侯,故而吾尚趙矣。”

一旁溫彥博亦開口言道:“趙武有廉頗,李牧,文有荀子,藺相如,有秦之尚武,而無秦之蠻夷,國號爲燕,爲趙吾雖沒有好惡,但戰國諸雄中,趙實勝於燕,士人們今日仍敬重當日趙人死而不降之風骨。”

蘇素言道:“王上自出中山李氏,而中山李氏與趙牧同宗,昔日秦滅趙,誤中秦人反間計,誤殺趙牧,趙人竊恨之。若是稱趙,可以復興趙國之名義,攻略河東。”

蘇素這麼說了,在場之人,不少人都是點頭。

王珪言道:“燕國,周國不過是一地一域之爭,王上乃太原,又是中山李氏之後,古人尊祖而敬宗,敬宗而收族,收族方能別親疎,序昭穆,團結族人,親近鄉鄰。故而王上以自己和祖先籍貫之地,爲國號,無可非議。”

姬川有點不服氣,仍是不放棄大周的念頭,問道:“你這麼說,可有先例?”

王珪笑道:“爲何沒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銘文之中,商字狀似於鳳,此即爲玄鳥。”

“牽強附會!”姬川叱道。

王珪言道:“周人始於周原,翔於岐山,都於豐鎬,但卻以祖宗所居周原之周爲國號。這豈非天意!”

姬川聞言頓時一愣,這邊溫彥博哈哈大笑,言道:“素聞王叔玠博聞強識,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溫彥博笑了笑,向魏徵,姬川各自作揖,當下不復再言。

李重九見衆臣多不再議論,當下肅然言道:“很好,那此事就當此定下,國號爲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谷成家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八十八章 長弓在手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一百九十四章 突厥汗庭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五百九十四章 珍惜眼前人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九章 意外收穫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兩百八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隋公主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十五章 三石強弓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五十三章 鄭軍內應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九十六章 汾水投書第五百六十四章 黃河水戰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攻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兩百一十三章 情報體系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七章平息風波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兩百六十一章 藏身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四百章 情定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七章 遊獵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五十七章 翻臉如翻書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一百六十三章 婚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谷成家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八十八章 長弓在手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一百九十四章 突厥汗庭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五百九十四章 珍惜眼前人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九章 意外收穫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兩百八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隋公主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十五章 三石強弓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五十三章 鄭軍內應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九十六章 汾水投書第五百六十四章 黃河水戰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攻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兩百一十三章 情報體系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七章平息風波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兩百六十一章 藏身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四百章 情定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七章 遊獵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五十七章 翻臉如翻書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兩百七十一章漁翁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八百六十章 大勝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一百六十三章 婚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