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餘波

多鐸與阿濟格兩人屏退左右,相對而坐。

“這一戰下來,九哥不大好過了。”多鐸說道。

現在情況明擺着。軍事與政治從來是相輔相成的。多爾袞在軍事上的勝利,讓在確定在政治上的強勢。多爾袞也是因爲打下北京之後,纔有黃叔父攝政王之稱。

而如今,襄陽之戰,清軍雖然損失不少,但是折損的大多都是降軍。

說實在多鐸並不是太心疼的。唯獨心疼那萬餘八旗子弟。恐怕北京內城之中,好哭聲滿城了。

這些僅僅是心疼而已。多鐸也不是太在乎。他所擔心的卻是政治上,襄陽之戰,恐怕影響到了多爾袞的位置。雖然說撼動不了多爾袞的絕對權威,但是多爾袞的反對派恐怕提出意見了。

畢竟黃臺吉作爲滿清第二代君主,也算是有功於國家,滿清之中自然少不了黃臺吉的死忠。即便多爾袞也不得不承認,他有今天功業,是承襲黃臺吉的功業。

多鐸有預感,豪格復出不遠了。

豪格是黃臺吉的長子,有很多老臣支持,雖然因爲順治登基之前,與多爾袞奪位之爭,被多爾袞打壓閒置。但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復出。

只是多爾袞一直在壓制豪格。

恐怕襄陽之戰會給多爾袞帶來極大的被動,壓制不住豪格。

“先不要管北京的事情,老九有能力應付。”阿濟格說道:“而今的局面怎麼辦?”

這就顯示出兩人不同了,雖然都是親兄弟,但是彼此之間,還有遠近親疏。多鐸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遠在多爾袞與阿濟格關係之上。對於襄陽之戰的反應,多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多爾袞,而阿濟格從來沒有將多爾袞放在心上。

多鐸微微皺眉說道:“怎麼辦?現在的情況還能怎麼辦,撤軍。”

阿濟格說道:“如今軍心有一些浮動,我們就這樣回去嗎?”

多鐸瞳孔之中,寒光一閃,說道:“當然不能這麼回去了。總要讓那些尼堪付出代價。”

兩人商議過後,大軍北上。而楊承祖也不敢追的太緊,進入南陽盆地之後,更是小心翼翼的。一時間也沒有什麼事情。

張軒看來楊承祖的戰報,微微點頭,說道:“讓楊將軍小心一點,東虜這一頭老虎,可是要吃人的。”

鄭廉答應一聲,立即以張軒的名義代擬文書一封,讓張軒過目之後,送給楊承祖。

現在的張軒,忙得四腳朝天,不得不與一些大人物一樣,很少親手寫文書了,大多數書信都是鄭廉代擬,重要的,張軒抄錄一遍。不重要的,張軒只是畫押而已。

張軒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對了,衛國公那邊安排好了嗎?”

鄭廉說道:“衛國公那邊已經有回覆了,已經準備撤退了。”

張軒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很明白清軍之所以撤退,是因爲後路不暢,當然這不暢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清軍的小部隊,自然是很難通過,但是對於幾十萬軍,卻是暢通無阻。

張軒唯恐袁時中損失過大,下令撤退,臨時放棄,一些府縣,重兵集結在汝寧一帶。想來清軍也不會在河南滯留太長的世家。時間一長,自然會退去,現在不用與清軍爭一時之短長。

反正來日方長。

將來有的時間報仇。

張軒隨即將注意力放在眼前。他眼前一面地圖,地圖很大,但是顯示出的區域並不是太大的,僅僅是襄陽城爲中心百餘里地帶而已。

上面清晰標註着,襄陽城,樊城,峴山堡,萬山堡以及沿江一些堡壘。

這一段時間之內,張軒除卻安撫傷員,整頓兵馬,料理民政之外,就將心思放在這一張地圖之上。

其實大戰之後,襄陽城中不知道堆集了多少事,在傷員方面,張軒將甘草從宜城調了過來。

當年襄陽城中的小藥童現在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大夫,或許在治理疑難雜症之上,還有所欠缺。但是料理傷兵,掌管傷兵營,卻是行家裡手,他已經做了好些年了。

不得不說,比起甘草,杜仲的師傅,李正方來說,他兩個徒兒,已經不是單純的郎中,帶有一種技術官僚的特徵了。

有甘草在,這方面放下心來。

整頓兵馬,現在不是急務,畢竟大戰之後,讓士卒鬆懈一段時間,也是自然之理,張軒現在的整頓,不過是統計缺額,補充新兵,獎功罰過,總結經驗教訓,這些事情與軍官有關,與下層的士卒卻很少干係。

至於民政問題,固然是要務,畢竟要進入農忙時節了,但是張軒夾帶之中,還好有姚啓聖,胡澹一些人員,讓他們主持便是了。

而眼前的這一張地圖,卻是張軒心中的襄陽城防圖。

以襄樊兩城,夾江而立,然後以峴山堡爲最大,然後一系列堡壘,或依山而建,或依江而建,將漢水防禦都封鎖的嚴嚴實實的。張軒統計過,需要額兵七萬,大炮一時間沒有統計,最少在千門之上。

到時候襄陽絕對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這一戰之中,張軒很明顯感受到,人數多了並不是好,很多時候,根本派不上戰場,因爲戰場就那麼大,容納不下來。而張軒這個城防體系,有額兵七萬,就足以鎮守襄陽。

但是修建起這個城防體系,卻是一個大問題。

因爲最少要修建一座幾乎防禦上不下於襄陽城的大城,就是樊城。

樊城與襄陽就是這個城防體系的雙足。一足不穩,很容易再次讓清軍做到如今的事情,還沒有怎麼打,就過江了。再加上一系列城堡,與火炮。這都是要錢的。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

一場大戰打下來,整個湖北府庫爲之一空。

甚至在武昌城中,很多左良玉的家產都被打的精光。

一兩年內,武昌方面的財政都需要江東補貼了。

夏朝的財政緊張,能夠襄陽的補款不多,這固然是困難之一,但是張軒看來,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誰來執掌這個工程。

張軒自己自忖能做得來,但是張軒絕對不想出外地方,以羅汝才安排,他自然要回中樞,代羅玉龍掌控兵權。哪裡能坐鎮相信修城。所以擔當襄陽鎮守的人,要文武雙全。

因爲要修建這麼大的工程,即便是夏朝有撥款,但是也極其依賴地方上出錢出力,不能安民理政,恐怕根本完成不了這樣的工程。

但是如今夏朝,武將數量不少,畢竟跟着羅汝纔打出來的老兄弟還在,很多人都能用,文臣也不少,隨着羅汝才西征的勝利,江南的局面越發穩定了,又大量的士紳都在找門路在夏朝當官了。

畢竟現在的局面誰都能看出來。

明不可復振,天下名-器就在夏清之間。

他們自然要想維持他們現在的地位不變。不過這些人之中,找一個能打仗的,卻是少之又少。

正在張軒想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樓磊過來說道:“國公,王光恩將軍來了。”

一想到王光恩,張軒忽然想起高鬥樞。

王光恩很識趣,雖然賀虎頭帶兵進入鄖陽,但是實際上,王光恩在鄖陽的實力遠在賀虎頭之上,聽襄陽一戰,塵埃落定,立即上書,請入朝拜見羅汝才。而張軒自然沒有不許的意思。

故而纔有王光恩今日之行。

不過,張軒更關注的是高鬥樞,能鎮守鄖陽一地,挫敗李自成五次進攻,雖然有鄖陽地勢之利,再加上王光恩的能力,但是高鬥樞本人,也不容小窺。

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章 拷餉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八章 攻城二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五十六章 病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十三章 老營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章 成軍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
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章 拷餉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八章 攻城二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五十六章 病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十三章 老營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章 成軍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