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

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

範弘繼續彙報道:“遼東總兵官曹義上報,他總領遼東兵馬三萬,已經進駐三萬衛,隨着準備出擊。擊兀良哈之後,只是曹義將軍請援,三萬人馬已經是遼東集結的全部兵力,只是出關作戰,敵我懸殊,請求援兵。”

朱祁鎮看向三萬衛,三萬衛的位置在常長白山以西,是遼東都司最北端。

朱祁鎮輕輕的將一面旗幟放在三萬衛上。

三萬人馬看上去並不多,但是朱祁鎮也知道,這是遼東能調集的兵力極限了。

原因很簡單。

瓦刺大軍集結在海西城,僅僅是圍城的話,是用不了多少人,所以瓦刺是可以抽出兵馬,分幾個戰略方向南下的。

受威脅最大的軍鎮就是遼東了。

所以,遼東大軍要分駐邊牆各個地方,以備瓦刺大軍突然南下。

甚至說曹義集結的三萬之衆,也很難受是防守用的後備機動力量,還是用來反擊的力量。

曹義停在三萬衛。卻上來請援。

這其中是很值得玩味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成國公那邊情況如何?”

成國公已經不在京中,已經在宣大督軍了。京營三千營準備出京了。而京營作爲朱祁鎮最後的本錢。朱祁鎮不會輕易動用的。

朱祁鎮真正動用的是邊軍,特別是宣大的邊軍中的騎兵。這都是由成國公負責的。

“成國公已經彙報,宣大各部騎兵已經全部準備好了,五萬騎兵隨時準備出動。”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朝鮮那邊如何?”

範弘說道:“朝鮮王已經聚集了三萬人馬在朝鮮延邊六鎮,只要朝廷一聲令下,朝鮮大軍就準備越過門圖江北上,支援海西鎮。”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他是不是搞錯了?我問的時候,朝鮮是否願意借支糧草,誰讓他增兵,甚至增援海西鎮。”

“這位朝鮮,真是東征西討之後,就以爲自己是不世之英主了。”

不是朱祁鎮小看朝鮮兵,雖然而今的朝鮮乃是朝鮮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李氏王朝,如日方升。

但問題,李氏朝鮮本身就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即便是最強盛的時候,李氏朝鮮軍隊戰鬥力,也是相當之微弱的。

不能說朝鮮兵不能打,或許朝鮮兵比大明南方衛所軍強上一些,但是比大明邊軍就差多了。

而瓦刺騎兵,即便是大明邊軍也是相當忌憚且謹慎的。

朝鮮兵不要說三萬,就是十萬,敢跟瓦刺鐵騎正面交鋒,也是有敗無勝的。

範弘說道:“陛下,朝鮮王已經同意從朝鮮府庫之中借支糧草,支援海西鎮。”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還是覺得朝鮮的存在很是麻煩。但是看在朝鮮態度良好,似乎沒有動搖的情況之下,也就不在乎了,說道:“傳令給朝鮮,說,他的好意,朕心領了,只是海西鎮的情況,不用擔心朝鮮王操心,朝鮮王只需謹守邊境。勿爲瓦刺所破。”

範弘說道:“是。”

朱祁鎮說道:“甘肅任禮那邊情況怎麼樣?”

範弘說道:“任禮上一次彙報,說已經與沙洲位聯繫起來了,沙洲衛指揮使決定投奔朝廷,任禮在本月就會出兵。”

範弘計算了一下,說道:“算算時間,任將軍可以已經出兵了。”

朱祁鎮說道:“也倒是一個好消息。”

範弘說道:“陛下,還有一個好消息,乃是福建的。”

朱祁鎮說道:“福建的,是葉賊方面?”

範弘說道:“陛下英明,遠見於萬里之外。”

朱祁鎮對馬屁都免疫了。說道:“說說吧,郭登有什麼進展。”

“郭將軍上報,已破天階山,葉留宗已經授首,只有鄧茂七逃竄了。”範弘說道。

朱祁鎮鬆了一口氣。

這一場圍山之戰,從去年冬天打到了現在,郭登一邊調用福建各衛所,分別進攻。並挑選精銳人馬,數百人。

找了一條山路,翻山越嶺,突入天階山之中,葉留宗猝不及防,一場夜戰,身首異處。葉留宗所部潰散。

鄧茂七收攏雙方之殘兵,逃出重圍之外。

郭登已經派方瑾咬着對方了。

雖然同樣是追逐戰,但是這一場追逐戰與之前與葉留宗的追逐戰,完全不一樣的。因爲葉留宗的追逐戰,主動權一直在葉留宗手上,而現在追逐戰,卻是鄧茂七慌不擇路,方瑾在後窮追不捨。

這樣的情況下,鄧茂七授首。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了。

從正統九年開始到現在一直作爲朱祁鎮心頭一塊石頭,終於到了終結的時候了。

朱祁鎮說道:“傳令郭登,朕在京師等着他。爲他封爵。”

“是。”範弘說道。

朱祁鎮又問道:“今年各地水旱情況情況如何?”

範弘從一邊翻過來一個個摺子,打開說道:“陛下,不容樂觀,今年恐怕又是一個災年。黃河倒是問題不大,但是長江沿線卻是問題不小。從安慶以下,恐怕-------”

朱祁鎮閉上的眼睛,說道:“給內閣傳旨,讓楊首輔專心賑災。其他的事情,朕有分寸。”

範弘說道:“是。”

朱祁鎮有一點疲憊,從朱祁鎮親政以來,水旱不時,從來沒有一個安分的年景。他習慣了,也可以說是麻木了。

老天爺其實從來沒有將誰當做敵人,只是他自顧自的按照自己的脾氣做事,就將下面的人折騰的不輕。

忽然有一個小太監過來,在範弘的耳邊輕輕嘀咕了幾句。

範弘說道:“陛下,英國公求見。”

朱祁鎮苦笑說道:“英國公是來穩住朕的。”

朱祁鎮很明白英國公的心思。

本來每天在家中陪兒子,沒有大事不上朝,甚至有了大事朱祁鎮想諮詢英國公,都陛下派人去英國公府召喚他。在海西之戰爆發之後,卻在時時刻刻出現在朱祁鎮的面前。

甚至有事沒事來求見朱祁鎮。

朱祁鎮剛剛開始的時候,朱祁鎮還不知道是爲了什麼,但是很快他就猜到了。

或許在英國公的眼中,朱祁鎮其實是海西之戰中最大的隱患。

擔心朱祁鎮要與瓦刺大軍決戰。也擔心朱祁鎮有什麼突發奇想,向前線下一些離譜的命令。

導致大軍潰敗。

所以,英國公時時刻刻在朱祁鎮面前。

朱祁鎮苦笑了片刻,他才明白一件事情,對於皇帝來說,大戰之前與大戰之後,是籌備戰事與收拾爛攤子,乃是皇帝的任務,但是真正開戰之後,反而不是皇帝管理範圍之內了。

朱祁鎮對範弘說道:“告訴英國公,此戰之前,已經有了決議,朕不會做任何更改的,英國公年事已高,在家中好好休息。”

“一旦有事,朕會派人去請英國公的。”

範弘說道:“是。”

英國公在宮門之外。

聽見太監的傳話,英國公反而沒有出了一口氣,心中有一種吾家有兒初長成的時候。

雖然朱祁鎮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今年朱祁鎮二十二歲,但是在英國公眼中,始終是一個孩子。

英國公一直覺得朱祁鎮心中有一種急躁之意。

而今的皇帝,一點點將這種青澀急躁莽撞的氣質消除了。

這樣英國公就放心了。

至於海西之戰的勝負,反而不重要了。

因爲即便海西大敗,也不會撼動大明江山,大明的底子厚,敗上幾場也沒有什麼的。只要有一個明君,就是萬民之幸了。

只是此刻的英國公張輔卻忘記了。

一個英明的君主,或許是萬民之幸,但卻未必是百官之幸。尤其未必是艱難勳貴之幸。

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
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