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

第二十三章直隸省內部問題

朱祁鎮第二天酒醒,就乘船迴天津。于謙就噼裡啪啦一頓勸諫,將歷代飲酒失德的皇帝全部拎了出來,爲朱祁鎮講了一個遍。

朱祁鎮只能低頭服軟,隨即轉換話題。將話題轉移到了政事上,朱祁鎮說道:“先生久在直隸,直隸省乃是新建,卻不知道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于謙聽朱祁鎮轉化話題,他未必不知道這一點,但是他更知道,真能與皇帝較真嗎?朱祁鎮既然已經服軟了,他自己也就見好就收。說道:“陛下直隸一省問題不少,但是有兩個問題,卻是陛下不問,臣也是要上奏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第一件事情,就海關在天津城中,已經不合適了,天津乃是朝廷的倉儲重點,而海商都是一些無法無天之徒。一旦有失,殃及朝廷庫藏,就是不可挽回了。此其一也,海關設在天津,則海船要從衛河轉運,沿途有不法之徒,私販海貨,國家關稅受損,此其二也。故而爲了長治久安,海關應當設在海邊,不當在天津城中了。”

朱祁鎮微微點頭,說道:“朕知道了,先生與戶部商議就行了。”

當初海關設在天津,未必不是權宜之計。

應該天津城往東,雖然距離海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些地方,都是一片蠻荒之地,連一個像樣的縣城都找不過來。

所以根本沒有一個能接待大量海商的地方,這才設在天津。

而今放在海邊也是正理,朱祁鎮也在大沽住了一夜,知道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大沽的發展定然是一日千里。

朱祁鎮心中其實也有了大沽設縣的想法。這想法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構想,反正於謙代表直隸省與戶部之間商議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朱祁鎮自然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這個想法加進去,看看戶部與直隸的意見。

至於成與不成,朱祁鎮就不在乎了。

畢竟他的精力並不放在區區一個縣城之中。

于謙說道:“第二件事情,就是直隸的水利工程了。”

朱祁鎮說道:“出了什麼問題嗎?”可以說直隸的水利工程,乃是朱祁鎮登基以來第一個大工程,朱祁鎮豈能不關注。

于謙說道:“直隸水利一切順利,否則臣也不敢請陛下來視察,只是有一件事情,卻是要處理了。”

“今日戶部對直隸撥款會漸漸減少,當五河三湖修成之後,朝廷就除卻每年一兩萬兩白銀的定額修河款之外,就不會有治水的寬項撥給直隸了。”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這請先生放心,直隸的水利今非昔比,朕會讓戶部工部商議一個數字,不會讓直隸方面吃苦的。”

這就是大明財政的僵硬的地方,凡是都是按舊例,按定額來。

朱祁鎮心中暗道:“看來對於這一件事情,也要給周忱提一個醒了。”

“陛下誤會臣了。”于謙說道:“臣自然信得過陛下,但是各地府縣,臣也劃一筆款子,專門用於水利維護。”

“臣粗粗算來,大概有十萬兩之多,朝廷再撥款,或者允許直接截留十萬兩,足以維護了,而且這幾年還有一些收尾工程,等數年之後,臣有信心將維護的寬項壓制在十萬兩左右。”

水利工程,並非一修好,就可以放在哪裡不管了。

是需要時時刻刻的維護的。

不過,古代的勞役制度,讓于謙在財政上有很大彌補,于謙一般將某一項某一段水利工程的維護分配給幾個村莊。

這些村莊的男丁在農閒的時候,都要去清理維護,在汛期裡去上壩看守。

當然了,于謙儘可能安排是利益相關方,這些水利工程直接關係到村子的灌溉,或者是村子的安危。如此一來,這些百姓纔會賣命。

甚至不用督促。

如此一來,朝廷就可以減少很多開支了。

因爲很多時候,維護堤壩,需要的是人力。

如此一來,朝廷就能將精力放在幾項大工程的維護上了。

其實于謙已經做的不錯,要知道整個運河體系每年維護的費用在一百萬兩上下。

“只是,朝廷費了這麼大的精力才修好這些水利,總是要人管理的,臣幾乎在每一個府都設了同知,管理水利。但是在省中,卻沒有人專門負責。”

朱祁鎮也聽出門道了,于謙的意思是設立省一級別的專門管理水利的官員。

其實在太祖皇帝制度設置之中,是沒有巡撫這個職位的,而是有三個平行的機構,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

這三者雖然以布政司爲尊,但是還是平級的機構,誰也不負誰,這纔有了巡撫的誕生。

但是而今巡撫的設立也並非有定製,而是有事則設,無事則罷。

朱祁鎮對此早就有意見了。以他後世的經驗,巡撫在明清最後形成一省的首腦,是有必然原因的。

就是太祖皇帝在制度上將地方權力消弱太多了。

這種不平衡,讓地方遇見大事的時候,內訌比較多,比如災害,兵事,叛亂等等,是必然需要一個人掌總的。

但是在於謙的話裡,似乎于謙是想在三司衙門之外,再增加一個司級衙門嗎?

朱祁鎮這倒是沒有想過?

畢竟之前可以效仿的例子,就是漕運體系。乃是以漕運總兵官爲主,下轄各地衛所,還有一些文官在其中,建立起一套獨立於地方的漕運體制,甚至反過來,侵吞地方權柄。

對這一套體系,朱祁鎮心中並不覺得是多成功的。此刻聽於謙這麼一說,他心中也是一動。

果然于謙所言正是朱祁鎮所想,于謙說道:“臣以爲當設直隸省都水司掌管直隸一省水利,畢竟直隸一省水系相連,遇見汛期旱情,應該是一省統一規劃,否則的話,臣擔心當時有以鄰爲壑的事情發生。”

于謙並沒有想那麼遠。

這並不是于謙的智慧不如朱祁鎮,而是每一個站的角度不同。對朱祁鎮來說,消除國家運行之中的弊端,一步步讓天下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纔是最重要的。

但是于謙這幾年的心血都放在治河上了,此刻大功告成的時候,于謙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際遇如何。

而是擔心人亡政息,朝廷金山銀山堆起來的河北水利,被後續之人給荒廢了。

如此思考,想在制度上保證水利政策的延續,就非常重要了。

朱祁鎮說道:“這都水司該怎麼運行,官員幾品?如何管理下面的河渠,先生寫個題本報給楊首輔,想來楊首輔經驗豐富,定然給先生一個滿意的答覆。”

而於謙擔心的事情,並非不會發生了。

朱祁鎮這麼多年皇帝當下來,最大的感悟是,雖然大明有相當一部分官員是不錯的,但是,永遠不要低估那少數官員的節操。

這一點是古今如一。

後世都有豆腐渣,而今以鄰爲壑算什麼?反正他只要保住他下轄不被淹,至於下游的事情,關他屁事。

朱祁鎮雖然口中沒有一口答應下來,但是暗示已經很明顯了。

不過,朱祁鎮所想做的文章,並非這一點,而是想以這都水司的設置,將大明地方的制度理清一遍,最少最少,也要將巡撫制度確定下來。

還有就是南直隸這個大省的拆分,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朱祁鎮心中的想法一閃而過,切入點找不到的時候,朱祁鎮所有設想都在腹中。好的政策不能在好的時機實行,失敗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但是這個時節是什麼時候?朱祁鎮心中在默默的思忖。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