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

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

武英殿中。

朱祁鎮與張輔分君臣坐定。

朱祁鎮手捧着一杯熱茶,渺渺的煙氣在朱祁鎮的眼前消散。說道:“英國公,建州女真不知好歹,如果朝廷不做應對,何以警後人,懲來者?此事國公何以教朕?”

英國公說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祁鎮一開口,就已經將基調給固定下來了,英國公張輔只要不是傻子,就不會爲建州女真多說一個字。

他考慮的僅僅是執行。

他思忖片刻之後,說道:“陛下,只是而今已經入秋,海西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十月左右,就會下雪。到時候,朔風入戶,天地凍結,弓不能張,刀不能拔。臣恐怕這仗打了一半,也只能半途而廢。”

“且亦失哈新喪,焦禮雖然能穩定大局,但是總就不是老臣,此等之事,如果焦禮感覺有必勝之機,他根本不需要上報,有臨陣決斷之權,海西去京師千里,事事稟報,打得了什麼仗。”

“如此可見焦禮之本意。”

朱祁鎮聽了並不覺得奇怪。這一層意思,朱祁鎮早就看出來。甚至《三國演義》之中,就有演繹。

司馬懿不欲出戰,做得就是向洛陽請旨。

這個舉動本身就是好無必要的。

朱祁鎮在認識到自己軍事才能的匱乏之後,可以說不管那一鎮的總兵官,都有戰術上的自主權。

要不要打,能不能打,這個權力在北京。朱祁鎮不發話,一些小摩擦總就是小摩擦。但是隻要朱祁鎮做出決斷了。

怎麼打,朱祁鎮從來不管。他只看後果。

“而今遼東鎮元氣大傷。”英國公張輔見朱祁鎮沒有發話的意思,繼續說道:“即便有客軍,也未必能適應遼東的天氣。”

“再加上海西今年雖然沒有收成,但是府庫充裕,入冬之前,還可以運輸一批糧草入海西。建州女真願意在野外爬冰臥雪,朝廷何必多此一舉,而今海西局勢,在我而不在敵。臣以爲在明年春暖花開之日。”

“遼東出兵直掏建州女真,與海西鎮內外夾擊,並打通海西與遼東之間的陸路交通。絕建州女真部,揚我大明之天威。”

朱祁鎮說道:“那麼瓦刺明春會不會重新出兵海西。”

張輔說道:“臣以爲不會。”

“瓦刺今年拿海西城沒有辦法,他明軍就有辦法了嗎?臣以爲不大可能。瓦刺即便復來,堅壁清野,謹守城池,而後擊其墮歸。不過今年一樣而已。”

“也先不是不智之人。”

朱祁鎮對張輔的辦法,找不出破綻。說道:“就按國公的意思辦,內庫撥銀五十萬兩,賞賜遼東軍。這一次遼東軍也是有苦勞的。”

這一次遼東軍打的不好,但是卻是下了力量了。

朱祁鎮總要是安撫一二的。

英國公說道:“陛下聖明。”

朱祁鎮說道:“國公覺得,遼東海西最缺少的是什麼?”

英國公說道:“人丁,臣也看過海西的奏疏,海西城西北到興凱湖一片平原,足以耕種,即便是一年一熟,全部開墾出來,也夠大軍一年之用。以長白山爲城,黑龍江爲矛,可以直抵肇州城下,與遼東兩面夾擊,驅逐兀良哈部,復奴兒干都司窺視漠北,陛下如此雄才大略,此方略,與漢之斷匈奴右臂之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漢經營西域,用了數代人,陛下之策,固然高妙,但欲速則不達。”

朱祁鎮聽張輔所言,剛剛還挺高興的。

他覺得,在具體戰事上,他大概是一個渣渣,但是在戰略眼光之上,他卻是高明不少。畢竟他從後世來,可以說是見多識廣了。

但是聽到後面,朱祁鎮心中悠悠一嘆,他不知道張輔在之前拍馬屁,是不是爲了說後面的事情。

在農業社會之中,人多力量大,是最樸素的真理。

遼東經過太祖太宗兩代之經營,有二百多萬軍民,這兩百多萬軍民,支撐起而今的遼東鎮,而想要讓海西發揮出,朱祁鎮定位的戰略作用,那麼海西鎮軍民,最少也要與遼東鎮人數差不多。

單單憑藉海西鎮這一點點人,他們能做的,也就是守有餘而攻不足。

更不要說,以長白山爲城池,通過黑龍江水道,出沒在還東北的大部分地域,水道作爲天然運輸路線,大大節省了後勤的準備。

甚至黑龍江一些支流深入到草原之中。

那麼是這些河流一年保持數月凍結,也可以在草原上建立軍事存在。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海西乃至整個東北地區,有足夠的人口數量,更具體的說是漢人數量。

因爲不管是屯田,轉運,徵兵,都是需要人。

朱祁鎮說道:“英國公放心,朕知道該怎麼做?這一件事情,朕會花一輩子去經營,不會亂來的。”

朱祁鎮雖然這樣說。

但是心中一直在想怎麼解決東北巨大的人口缺口。

在朱祁鎮的干預之下,凡是犯罪流放,流放地只有一處,就是遼東。

這已經是朱祁鎮在內閣框架之內,所能做到的極限了。

朱祁鎮曾經想將各地流民遷到遼東。

但是他與內閣討論了很久,最終是放棄了。

原因很多,一來,河北沒有流民

畢竟河北水利工程完成之後,于謙也沒有閒着。當時趕工有些太緊張,于謙一直在修繕這些水利工程。

而且這水利工程,開闢了大量的水澆地。

如此一來,河北的人丁就不夠了。

所以這些人年來,河北在冊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北方數省的流民都知道,要逃荒、去河北。

不管是給人做佃戶也好,還是在工地上做工也好。

甚至運氣好的,趕上于謙爲流民分田,還能得到幾畝田地。

所以,河北的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于謙的彙報之中,他認爲數年之內,河北清丈結束了,河北人口可以達到一百萬戶左右。

洪武末編戶三十三萬四千戶,而今幾十年過去了,編戶一百萬戶,這固然有一部分是人口繁衍增長,更多的卻是流民的涌入。

北方之流民比起苦寒之地東北,他們更喜歡去河北,而南方流民少了許多,即便是有一些,他們比北方流民更怕去東北。

這是從百姓心理來說。

如果不考慮這些,就要考慮地方官的心思。

對每一個地方官來說,不管是清官還是貪官,他們都不希望讓朝廷認爲,自己這裡有很多流民。

對於有能力的官員,他們都在效仿于謙,想辦法將流民落戶,增加當地戶口,還提升自己的政績。

對於沒有能力的官員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不想上報流民數量了。

讓地方強制執行,恐怕會出現,當地百姓被當成流民打包送走。

這是極大的傷害民心的事情。

朱祁鎮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放棄了。

但是僅僅靠人口的自然增長,那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朱祁鎮的計劃。

難不成要他與兒子父子相承?

朱祁鎮想想就感到頭疼。

朱祁鎮接見過英國公之後,有些頭疼的問身邊的範弘說道:“下一個該見誰了。”

範弘說道:“閩西伯郭登。”

雖然鄧茂七滑不溜秋的,最後還是死在郭登的手中,葉留宗鄧茂七前後做亂,福建亂了一年多,終於平定下來了。

朱祁鎮也給郭登封爵了。

依舊是流爵,畢竟在大明軍功體系之中,這些叛軍的首級根本不值錢。郭登能有一個流爵也已經不錯了。

因爲郭登建功立業的地方在閩西,就封了一個閩西伯。

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