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總體來說,今年的災情比沒有往年嚴重,最嚴重的也就是河南山東一帶,其實河北也有旱情,只是河北完善的水利,讓災情顯得不明顯而已,或許糧食有減產,但是根本沒有到需要政府賑濟的地步。

而掌控近乎三省的權力,手中又有不被限制的權力,再加上而今北京這邊戰事緊急,沒有管這邊。

這樣一位大員,一旦有了別的心思,北京就危險之極了。

縱然,朱祁鎮也明白了,歷史上明前期還是忠臣居多,即便是到了明後期也沒有文臣公然造反的事情,于謙的權力是有一點失控。

但是也不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只是作爲皇帝,心中如果沒有這一根弦,什麼時候被人殺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朱祁鎮信得過於謙。

于謙坐在這個位置上,朱祁鎮還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如果放別的朱祁鎮不清楚的大臣,朱祁鎮是決計不會放心的。

所以,于謙是萬萬不能動的。

于謙面對的局面也是很困難,他的一些所做所爲也被錦衣衛傳到京師了。

反正地方士紳們一個個都變得忠君愛國起來,似乎帶着幾分破家爲國的風範,將家中藏着的糧食都送了出來,按之前,朱祁鎮頒佈的舊令,也就是捐糧食可以給先人換一個贈官的政策。

河南,山東,鳳陽,淮安等地,居然獻出了一兩百萬石糧食,連鐵公雞孔家都大出血了。

不知道的還以爲北地士紳,一個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但是朱祁鎮通過錦衣衛消息網卻知道,在孔家不鳥官府那一套的時候,于謙去了一趟孔家,隨即孔家一下子想起了老祖宗仁者愛人的古訓了。

至於于謙在孔家說了一些什麼?朱祁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這就夠了。

于謙這樣纔是能臣。

真要是大砍大殺,將事情搞得沸沸揚揚的,說不得都要鬧得朝廷之上,徒增朱祁鎮的煩惱。而於謙該做的都做了,但都是私下碰撞,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都不知道,還真以爲河清海宴的。

而在這個時候,人力永遠是最核心的資源。

特別是軍隊,更是于謙敢這樣做的依仗之一,他卻將這數萬班軍送回北京,朱祁鎮對於謙的忠誠,進一步瞭解的同時,心中也暗暗心疼于謙。

卻不知道于謙接下來該怎麼辦?

畢竟一兩百萬石糧食雖然不少,但是在中央沒有撥款的情況下,賑濟災民,未必夠了。

朱祁鎮也只是想想而已。

畢竟,于謙有于謙的難題,朱祁鎮也有朱祁鎮的難題。

縱然這數萬班軍乘船通過北運河北上,來到京師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今朱祁鎮唯一能夠指望的是通州大營。

朱祁鎮說道:“辛苦於先生了。通州大營的情況怎麼樣?”

王驥說道:“陛下,通州大營已經超額數千了,卻是陛下傳出招兵勤王的消息,河北百姓踊躍參與,各縣名額都有多餘,乃至於有距離通州近的百姓,徑直去通州投軍,是以通州大營,才招收超過定額士卒。”

“不過,蔣老將軍已經說了,等訓練的時候,會將多餘的給淘汰掉,留下的都是精銳。”

朱祁鎮有些吃驚,說道:“真的如此嗎?”

見識過戰爭的殘酷,朱祁鎮對這一次招兵,其實是持悲觀態度的。在他印象之中,似乎百姓自古都不喜歡當兵,即便到了民國時期抓壯丁,死在路上的,也比上了戰場的人多,甚至朱祁鎮擔心,這一次招兵之中,會出現很多強迫的情況。

朱祁鎮雖然有些不忍,但也無可奈何,一個國家總要有人上戰場不是。

而明代政府行政效率,也不可能如後世一樣,其中有些強迫徵召,也是在所難免的。即便是他已經做過很多準備了,也不覺得能夠避免。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王驥也感慨道:“臣去過一次通州大營,這一次兵源極好,都是良家子,身體素質不錯,而且大多是同鄉同裡而來,彼此熟悉,不需要怎麼訓練,稍稍整頓,就可成軍,或許野戰還不堪用,但是用來守城,卻絕對沒有問題。”

“這都是因爲陛下聖德寬廣,普照天下,數年之前,陛下竭全國之力,爲河北修水利,五河三湖修建之後,河北雖然春旱,秋澇並沒有變化,但是卻很少影響收成,於公遺愛河北,自從修成之後,即便是再旱的災情,都也沒有絕產過。”

“百姓深感皇恩,聽聞而今邊塞大敗,陛下下罪己詔,百姓都願意報效朝廷,痛擊胡虜,所以父子兄弟爭先投軍。”

“是臣多年以來從來沒有見過的。”

“吾皇聖德,萬世莫及。”

王驥說的激動無比,白髮飄搖。但是他說的話,固然有很多是真的,但也少不了不少藝術加工了。

固然這一次徵兵如此順利,朱祁鎮在河北修建的水利工程起了很大作用。百姓是最樸實的,誰爲他們辦了好事,他們能記很久很久的。

朱祁鎮數年治理水利,極大的改變了河北地區的面貌,把汛期的時候,從天津到保定一路數百里汪洋一片的局面,變成了而今的樣子,

汛期的時候,百姓都要上堤固守,但是大堤多是鐵石混合建築,堅固之極,大多數安然無恙,即便是春旱再厲害,在三個大湖附近的也能引湖水灌溉。

滹沱河附近的百姓,也在幾年之內,改變了逐河而居的習俗,因爲地界混亂的緣故,反而因爲爭奪湖邊,渠邊的土地,而爭的一塌糊塗。滹沱河一帶的地方官,處理最多的就是這種爭產案了。

畢竟之前田界不清,是歷史遺留問題的,估計今後好幾任地方官都要在這事情上犯難了。

不過,如果說單單是這個原因,就讓百姓踊躍報名了,那就太高看百姓的覺悟了。

百姓雖然是最樸實,最感恩的,但也是最狡猾,最愛佔小聰明的了。

如果這徵兵有辦法避開,很多百姓都要想辦法了,有一些人想辦法,鑽漏洞,很多百姓都會受到影響。

這就不得不提于謙河北做的事情,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編排魚鱗圖冊,還有安置流民,乃至爲佃戶分田。

這樣做就有兩個效果。

第一個效果,就是河北黃冊準確,在整個大明是頭一分的,這纔過去幾年,幾乎上河北地區所有的男丁都在冊的。

徵召之中,誰也逃不掉的。

第二個效果,那就是河北的人口與土地的結構比其他地方要健康一點,畢竟大明承平幾十年,很多地方土地兼併已經開始了,如江西,福建等地,雖然不至於富者有連隴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但是自耕農數量已經大大低於開國之時了。

否則朱祁鎮也不會想辦法讓福建在臺灣建立府縣,就是爲了緩解福建人口壓力的一種辦法。

而河北卻不同。河北因爲治理水利,新增了不少可開墾的土地,還是水澆田,增加了大量的自耕農體系。

當然了,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本來北方糧食單位產量就不如南方,很多旱地山地,即便種了田地,也足夠田主自己生活而已,根本沒有什麼盈餘,這樣的情況,也打擊了北方地主兼併的積極性。

畢竟如果兼併越多,越賠錢的話,誰也傻子。

有足夠的自耕農,纔有王驥所言的良家子。

當然了,也只有良家子纔對朱祁鎮開出的價碼感興趣。

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
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