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

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

武英殿之內,很少有這麼多人。

五軍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來,還有這一次準備派出的成國公,魏國公,西寧侯等十幾個勳貴等頂盔貫甲,站在武英殿之中。

楊士奇與內閣反而站在一側。

今日外面的蝗蟲勢頭並不像昨日那麼兇猛了。

卻是北京城中百姓,家家戶戶出門滅蝗,雖然蝗蟲數以千萬計,但是北京城中畢竟是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而且其中最多的軍隊,本質上就是一座兵城。

所以大家一起動手,將昨日落下的蝗蟲清理的差不多了。

但這並不意味着蝗蟲就沒有了。

蝗蟲雖然腦子不大,但畢竟不是傻子。見同伴大批大批的死亡,他們都繞過了北京城,從東向西掠過天空,想西邊而去。

朱祁鎮臉色嚴肅,說道:“今日的情況諸位也都知道了,朕就不多說了,如果不控制蝗災,北直隸顆粒無所,甚至蝗災要蔓延到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北方的軍糧,可就無法保證了。”

“錦衣衛已經查明瞭,這一次蝗災起於,河間府,保定府,以及山東地。魏國公就奔赴山東滅蝗,並因糧山東。成國公就在北直隸滅蝗。”

這也是楊士奇提出來的,讓他們南下,一方面固然有滅蝗之意,另外一方面。卻是有就糧之意。

畢竟這樣的情況,北京的糧食還能支撐多久。楊士奇心中也滅底。所以讓他們十幾萬人南下,特別是去山東一部,可以快速得到江南的糧食。

要知道運河在山東一帶,號稱閘河,有十幾座閘門,過船的時候很是廢力,所以沿河都有糧倉,就是層層轉運所暫時停靠的。

山東段,就是運河的瓶頸所在,山東以南的南運河,卻比北邊的寬敞多了,積極從江南調糧的話,卻是能節省一半路程。

而且豐城侯李賢此刻已經在南京動起來,不惜一切待見弄到糧食,一邊要供應北方賑災,一邊要支撐麓川戰局。

楊士奇昨夜幾乎一夜沒睡,打起精神,將各處能節省糧食的地方,都節省糧食。別的不說,就連京官的俸祿,除卻保障一家的口糧之外,其餘大半折銀了。

如果是尋常時節,京官自然是願意的,畢竟前幾年糧食價格最低的時候,才三百文一石,不值錢的。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蝗災之前,因爲去年收成不好,而今又是青黃不接。糧價已經攀升到將近五百文了,而蝗災一來,糧價飛一般的升到六百文,甚至還要更高的。

這也是楊士奇用種種手段,軟硬兼施,纔將糧價壓在六百文之下。至少這糧價不算離譜。

此刻的楊士奇爆發出旺盛的精力,一夜沒有閤眼。但是站在堂上,依舊神采奕奕。

朱祁鎮還想說些什麼,一時間卻覺得詞窮了。

因爲沒有什麼好說的。

對於蝗蟲的災害,他們要比朱祁鎮瞭解多了。更知道,饑荒是怎麼樣的恐怖。而今蝗蟲多吃一口,百姓就少一口。

是的蝗蟲吃不了人,但是跟隨蝗災而來的大饑荒,卻能吃人。

朱祁鎮咬着牙說道:“朕也不說了,來人上菜,朕爲各位將軍踐行。”

卻見不少太監上來,沒一個人都端着也盤子,只是盤子裡面的菜,卻是一隻只蝗蟲,還是活着,雖然將腿給拔了,翅膀給剪去,讓它們不跳出盤子。但是依舊是活得。正在盤子上,輕輕的蠕動。

大殿之上,卻有一股嘈雜之意。誰也沒有想到,皇帝讓他們吃這個。

朱祁鎮說道:“蒼天在上,今有蝗蟲施虐,殘我百姓,朕與之勢不兩立,百官將士,當以此心待之,務必除惡務盡。”

隨即他一隻手,捏着蝗蟲,正在蠕動的蝗蟲,一口吞了下去。

直接無法形容的汁水在口中炸開,苦澀惡行之極,他控制不住喉頭蠕動。他這兩輩子,都沒有吃過如此噁心的東西。

更不要說這蝗蟲還在朱祁鎮的嘴中做最後掙扎。

更是讓朱祁鎮感動翻江倒海,恨不得吐出來。只是這個時候,他無論如何不能吐出來的。

並非朱祁鎮一定要活吃蝗蟲。

但是他能做什麼?朝廷上下,在楊士奇的安排之下,井井有條,他即便有越過楊士奇干涉之心,但也不敢肯定,他做得比楊士奇更好。

他唯一表明自己的態度,唯有讓下面的臣子知道皇帝的心意。這才能讓他們爆發最大的能力。

之前馬愉對楊士奇的含沙射影,讓朱祁鎮明白。

正如太皇太后對他說的,大大小小的天災,對大明來說,幾乎每年都有。無非是大還是小。

大部分人應對天災,並非如朱祁鎮那麼看重。

朱祁鎮已經將這一場蝗災,當做一場戰爭,必須投入幾乎所有的人力物力。但是如馬愉等人,還有心思搞人事鬥爭。

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統一思想,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大明皇帝,非常非常看重這件事情。

這樣一來,就必須決絕的表明態度。

是,這蝗蟲油炸一遍,哪怕誰烤一遍,煮一遍味道就好多了,決計不如這樣噁心。

但是下面的人,不是沒有眼睛,誰看不去其中貓膩。

所以,他吃的是政治態度。

即便這東西多難吃,想想滅蝗一旦做不好,成千上百死去的百姓。他無論如何都要嚥下去。他滿臉通紅,咳嗽連連,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正色說道:“諸君,飲勝。”

見朱祁鎮如此,下面大臣,即便臉色再難看,也只能硬生生的吞下去了。

不過,在朱祁鎮看來,反而這些老將,反而並不是怎麼乎,如張輔吞蝗蟲的時候,簡直是面不改色。連楊士奇與楊溥也是乾脆吞下去,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吃藥一般。

反而下面年輕一輩的將領,一個個面有難色,還有幾個吐了出來,弄了個君前失儀。

朱祁鎮心中暗道:“大明勳貴年輕一輩不行啊。”

老一輩要麼是靖難起兵,要麼跟隨太宗北伐,行軍馬上,什麼樣的苦頭沒有見識過,吞一隻蝗蟲,雖然噁心了一點,但是比得上戰場之上的千軍萬馬,槍林箭雨。

就連楊士奇,楊溥也是數次從徵,雖然跟隨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從來是身先士卒的,雖然沒有陣前廝殺過,但是行軍之苦,卻是嘗過的。

而下面的其他人,也都是進士出身,十年寒窗苦讀,這一點意志力還是有的。唯獨勳貴二代,這些人長於永樂之後,仁宣之間,大戰基本平息,他們大多是錦衣玉食的長大,哪裡受過這個樣的苦頭。

自然承受不住。

不過連連區區蝗蟲都不敢生吞,指望他們能在戰場之上,能有什麼作爲?

朱祁鎮暗暗將這些人的名字記下來。貼上不可大用的標籤。估計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僅僅今日吞出蝗蟲,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前程。

所有人都生吞蝗蟲,猶如誓師。

隨即朱祁鎮讓他們都開始行動。

張輔與成國公朱勇聯袂走出了皇宮,張輔忽然回頭一看,說道:“今上有太宗皇帝之風。你這一次出去,一定要好好辦事,否則陛下那一關不會那麼好過的。”

成國公朱勇對朱祁鎮的影響也大變,甚至有一些畏懼。

對別人恨僅僅是殘暴,但是對自己恨纔是厲害角色,朱祁鎮作爲一國之君,他不想,沒有人逼得吃這噁心玩意。即便朱勇而今還覺得肚子裡有一些不舒服。

朱勇口中說道:“是啊。”心中卻暗道:“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
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