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

第一百零一章圍城

雙城衛南,恤品河上。

恤品河乃是雙城衛南一條河,河並不大,卻直接入海。

但是此刻,這一條河上,此刻慘不忍睹。

無數浮屍從上游流了下來。

大多都是老弱婦孺。而數萬人的隊伍,渡過了恤品河南的,不過萬餘人左右,多爲青壯。可以說,在這一戰之中,女真部落老弱婦孺都在恤品河中了。

即便如此,恤品河的存在,也是幫助了石亨。

沒有這一條河,石亨根本不可能帶得這麼多人在這一場大戰之中存活下來。

石亨想起剛剛那一戰,就感覺身上各處都在疼。

剛剛那一戰,是石亨大小戰事之中,最苦最難最險的一戰。

以少敵衆,率領烏合之衆,打一場必敗之戰,本身就很難了,而且石亨也知道,他所做所爲能瞞得了下面一時,能瞞一輩子嗎?

石亨這樣做,是爲了將這些女真部落綁在大明身上,卻不是想召集怨恨。

故而,這一戰之中,石亨帶隊斷後,連續衝陣多少次,敗而後戰,戰而後敗,反覆衝上,一次次帶着親兵,將落入重圍的各部給救回來。

可以說,石亨真得是在拼命。

沒有石亨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萬餘青壯活下來。每一個活下來的人,都承受石亨救命之恩。

更重要的是,這一場亂戰,也將各部的權力機構全部打亂了。

所以石亨很輕鬆的將這些人組織起來,這萬餘人馬都是以石亨馬首是瞻。

石亨也是出於這麼目的,所以在大戰的時候分外賣力,以至於渾身大大小小的傷口不知道多少個。

即便是剩下的人中有聰明人看出了石亨的算計,那又如何?

殺他們父母妻兒的總就是兀良哈部,一直在斷後的總就是石亨?

這是弱小者的原罪。

恤品河南岸,哭聲遍地。無數女真戰士都跪在馬下,雙目含淚,連親人的遺骸都不能收斂。

因爲他們知道,恤品河這一條小河,是擋不住對方多少時間的,而今他們連多哭一會兒的時間都不足。

石亨大聲說道:“諸位兄弟,今日之事,是我石亨的錯,我石亨在此發誓,我石亨必報此仇,爲諸位兄弟報仇雪恨。”

女真戰士紛紛跪倒在地。石亨也跪下來,一個個將他們扶起來,說道:“是男子漢的,記着這一幕。看清楚,等將來百倍報復給瓦刺,兀良哈。”

仇恨的激勵之下,石亨帶着女真將軍回到了海西衛。

而這個時候,海西都司的收縮已經大體完成。各級人馬都回到了海西城中了。海西城外的強清理也完成了。

一個城池的防禦體系,並不僅僅是城牆護城河而已,還有外面羊馬牆,壕溝,已經清理城牆周圍的樹木,石頭等等。

海西城是一座新建好的城池,在很多地方,其實並不是那麼完善的。

只能在臨行之時緊急加固。

而王英也帶着船隊離開了港口。

畢竟海西港口與海西城之間,還是有數裡寬的空隙。如果瓦刺人直撲海西港上,這些船隻也無法抵禦。

只是這些船隻都先在釜山停留。看戰事情況如何,如果戰事危機的話,也會冒險來救。

只是從朝鮮方面調集兵馬,是想當不利的。

即便想來救,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調動的。、

就在這時候,海西城外,嗚嗚的號角之聲,從各個地方來,直見地平線之上,漫過來一道黑線。

就好像是流水一點點的將大地染成了黑色。

無數騎兵無邊無垠的蔓延過來,將海西城外禾苗,全部踩在泥土之中。大軍過後,本來鬆軟的田地,就變成了板結的土地。

一根根旗幟在各個方面集結。

不過,總體來說,爲首的還是兀良哈的旗幟。而不是瓦刺的旗幟。

也先這一次來督戰,僅僅是帶了兩萬人馬護衛,其餘的都是旁系各部,從兀良哈,到女真各部,乃至一部分黃金家族部落。

總之,這一戰從一開始,也先就沒有想在這一戰中,露出瓦刺的旗幟。

這雖然有些掩耳盜鈴。

但是大國政治,有些時候,其實是心知肚明。只是這一層面還是要維持下來的。

也先遙遙的看着海西城。

他心中不得不感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國力,在三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但是三之年後,這裡就有一座雄城。

雖然這做城池,比起大明內地的城池,最多不過是府縣級別的,但是在草原之上,的的確確算是雄城了。

也先對身邊的人說道:“我瓦刺鐵騎天下無雙,但是如果南朝龜縮在城池之中,就好像是烏龜躲進烏龜殼之中。我們就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一次,就仰仗先生了。”

也先身邊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張宗周。

天下之間,算起攻城戰上面,只有漢人是最專業。張宗周掌控了千餘人的漢人工匠,專門打造攻城器械,今日就是一試鋒芒的時候了。

張宗周說道:“臣定然不辜負陛下厚愛。”

也先說道:“先生就代我擬一封文書,以兀良哈的名義,招降海西城,其他各部安營紮寨。”

海西城西面,一座座座營盤,聳立起來,無數旗幟張揚。

十幾萬大軍,幾乎比得上城中所有人口加起來還多,無論是青壯,還是老弱婦孺。

從海西城頭看過去,只覺得是西面是大海,東面也是大海,東面的大海是正常的大海,而西面的大海就是人海了。

所謂黑雲壓城城欲摧,就是而今的情況。

只是海西都司焦禮根本沒有看所謂勸降書,就將使者斬首示衆。

隨着這個使者被殺,海西城的圍城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而這個消息,已經從上百個渠道,各個方向彙總到了朱祁鎮這邊。

面對海西城戰事的其他爆發,朱祁鎮也忙活了起來。

各種消息的彙總,已經各方戰事的反饋。

武英殿。

朱祁鎮獨自站在拼成一大片的桌面前,而這桌面上就鋪着一張大大的地圖。上面標着大大小小旗幟。

範弘就站在一邊說道:“海西情況已經消息已經斷絕了。”

“不過遼東夜不收傳來的消息,瓦刺這一次出動大軍,大體有一十二萬人,瓦刺本部人數很少,具體人數尚且沒有探出來。但是絕對不超過三萬人,而且大軍兵臨城下之後,而今還沒有攻城。”

“遼東夜不收發現,瓦刺大軍之中,最少有千餘人的漢人工匠,正在打造攻城器械。”

朱祁鎮聽了,心中微微一沉,說道:“這消息屬實嗎?”

範弘說道:“屬實。乃是錦衣衛的情報也確認了這一點。”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有些事情朱祁鎮其實有心理預期的,不管大元的底子,而今的瓦刺繼承了多少人力物力。但是元朝畢竟是一個統治中原的王朝。

自然有很多漢人在爲蒙古人效力,這也是可以想到的事情。

只是他心中依舊很是沉重。因爲有攻城技術的蒙古人,的確是非常難纏的。海西鎮所承受的壓力,恐怕超出朱祁鎮的預料之外了。

只是而今,落子無悔。朱祁鎮對海西具體戰事,朱祁鎮對戰場的消息的及時更新都做不到,這種信息延時,是根本沒有辦法干涉的。而且朱祁鎮也有自知之明。朱祁鎮真正插手進去,也未必是好結果。

所以朱祁鎮能做的是也就是嘆息一聲,等結果而已。期盼他任用的將領能有一個好結果。

“遼東那邊情況如何?”朱祁鎮問道。

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
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