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

第七十六章于謙說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並沒有在慈寧宮召見於謙。

而是在慈寧宮花園的一處涼亭中。

紫禁城之中有兩處花園,一處就是後宮的御花園,另外一處就是慈寧宮花園。

太皇太后召見大臣,除卻幾個非常熟悉的,如楊士奇等人,一般都不在慈寧宮中召見。畢竟太皇太后也是要避嫌的。

“臣于謙拜見太皇太后。”于謙見太皇太后在一羣女官簇擁之下,坐在涼亭之中。立即行禮問安。

太皇太后說道:“坐,我聽楊士奇說過你,乃我大明後起之秀。皇帝說你要見我,什麼事情?”

于謙說道:“臣爲陛下而來。”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有什麼話,不自己來說,讓你來說?”

于謙說道:“陛下尚在沖齡,有些話,他雖然心裡知道,卻不知道如何說。只有讓臣代爲陳說。”

太皇太后說道:“哦,你說吧。”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這------”

太皇太后一聽於謙的話,就知道怎麼回事,一揮手,說道:“你們都下去吧。”

“是。”一時間太皇太后身邊的女官躬身行禮,紛紛退了下去。一時間除卻附近池塘之中水波不興。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于謙說道:“臣斗膽一問,太皇太后希望陛下成爲怎麼樣的皇帝?”

太皇太后說道:“我能有什麼想法,只求能將祖宗基業安安分分的傳下去,我死後,也能見列祖列宗了。”

于謙說道:“那麼恭喜太皇太后。微臣以爲陛下聰慧,定然不會辜負太皇太后的期望。”

太皇太后悠悠一嘆,說道:“希望如此吧。”

于謙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也輕輕一嘆,說道:“看太皇太后如此,臣也想起了犬子。”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之子幾何?而今幾歲了?”

于謙說道:“臣唯有一子,而今不滿十歲。在杭州老家,由賤內撫養。”

“賤內常來信教訓,言小兒頑劣,不喜讀書。我深夜之時,也難免擔心,擔心犬子不能自立,一旦我去了,不能支撐於家門楣。”

“我常常與家父寫信,請家父多加教訓,然家父來信說,我小時候上房揭瓦,不如犬子多矣,而今不是也成爲朝廷命官?”

太皇太后聽了不由輕輕一笑。

其實就太皇太后的本意來說,她對朝廷政事不大敢興趣。反而對家長裡短的事情感興趣。她說道:“卻不想於卿小時候,也是這般頑皮。”

于謙三十多歲的人了,但是在太皇太后眼中,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而已,宣宗皇帝如果健在的話,也不比于謙小上多少。

于謙說道:“臣當時也很急,不過後來想想,卻也不急了。”

太皇太后聽了,有些好奇的說道:“哦,於卿想通什麼了?”

于謙說道:“臣得太宗皇帝簡拔,入仕十幾年,在海內也薄有名聲,縱然我兒不肖,想來也能過此一生。”

“犬子年齡尚小,不知科舉之苦,即便硬逼着他學,也未必能學進去多少,不如讓他碰上幾次壁就知道世間深淺如何。只要他幡然悔悟,臣即便豁出面子,也要在江南爲犬子找一個名師,即便不能登科,但是也能有功名在身,足以傳家。”

“如此,臣也無憾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臣即便能活到天命之年,又能如何啊。”

太皇太后饒有深意的說道:“是啊,兒孫自有兒孫福。”太皇太后是何等敏銳,如何聽不出,于謙明裡說于謙自己的兒子,實際上是說皇帝。但是太皇太后卻故作不知道。于謙只能硬着頭皮說些一去。但是面子上卻沒有一絲尷尬之意。繼續說道:“陛下之聰慧勝過犬子不知道多少倍。先帝后繼有人,大明江山後繼有人,太皇太后何必憂心。”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我是知道你的,你是楊閣老的弟子,長期外任,當過巡按,也當過知府,地方上的事情,你比我清楚多了。”

“你覺得,而今朝廷你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嗎?下面欺上瞞下,百姓逃亡,黃冊早就成了一紙空文,每一次報上來的人丁數量,都不能細看。”

“你是欺負我年老嗎?這樣的情況,是打仗的時候嗎?”

于謙一聽,心中大喜,他不怕太皇太后說話,就怕太皇太后不說話。太皇太后不說話,他一個人唱獨角戲,又如何能勸說太皇太后。

只要太皇太后說話,于謙就有辦法說服太皇太后。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英明,而今陛下也改了念頭。”

太皇太后淡淡一笑,說道:“皇帝不過是在糊弄老婆子而已。”

于謙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果然朱祁鎮一些動作太明顯。根本瞞不過太皇太后。于謙連忙說道:“太皇太后,陛下畢竟年紀小,有些事情看不明白也是很正常。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的面子,我還是要給的。”

于謙說道:“太皇太后在一日,自然能讓陛下聽從太皇太后。但是太皇太后一旦山陵崩,耐江山如何?”

于謙說這番話,是很冒險的。

人都貪生怕死。

皇宮之中的忌諱,也是繁多,死,駕崩,等這樣表達死亡的詞彙,都不讓說,太監宮女一旦失言,遇見脾氣好的主子。少不了一頓板子。甚至遇見脾氣不好的主子,說不定小命都沒有了。

不過,太皇太后卻沒有動怒,因爲于謙說的話,說到太皇太后的心裡面了。

太皇太后最擔心的地方,就是這一件事情。

太皇太后有自信,她在一日,皇帝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即便有什麼問題他也能按下去,但是她一旦不在了。怎麼辦?

朱祁鎮雖然聰慧,但是在太皇太后看來,卻也有不少毛病。

在歷史上太皇太后多次訓斥王振。

想想就知道,打狗還要看主人,王振的主人是誰?

再着雖然皇帝常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但是皇帝可以這樣說,一般情況之下,卻不能這麼做。

聖明無過陛下,纔是政治原則。

即便皇帝有錯,也不能直接懲罰皇帝,最多懲罰皇帝身邊的人。連太子都是這個待遇,更不要皇帝了。

太宗皇帝對仁宗皇帝不滿意,也不過是將仁宗皇帝身邊的講官下獄而已。

太皇太后也知道自己知道身子骨。

太皇太后已經年過花甲,又能再活幾年?她如何能不擔心。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有什麼話說?”

于謙說道:“陛下聰慧,太皇太后也是明瞭的。太皇太后唯一擔心的,不過陛下自負,不納人言,將來埋下禍端。”

“但是太皇太后處處拘束陛下,難道能改變陛下的心性嗎?恐怕太皇太后越是壓制,將來就越發反彈。”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前朝哲宗皇帝故事,太皇太后不可不防。”

太皇太后心中一動,哲宗皇帝乃是宋神宗的兒子,宋神宗時期自然是有名的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去世之後,哲宗皇帝登基,正是九歲登基。由宋神宗的母親,太皇太后高氏臨朝秉政。

太皇太后高氏任用司馬光,推翻了神宗皇帝的新法。但是太皇太后高氏去世之後,宋哲宗盡反太皇太后高氏之政,重新任用新黨,發動平夏之戰。

哲宗時期新舊黨爭加劇,直接埋下了北宋亡國的禍端。

太皇太后聽了這樣話,臉色頓時不好看,但是于謙正是說中了她的擔心。讓她憂心忡忡。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