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

第七十八章大越皇帝

吳士漣作爲安南士子領袖。

他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建議黎思誠稱帝,自然是有自己一番考量的。

最重要的是定人心。

人心這個東西,是很微妙的。

而今的安南面對要與明軍大戰這個事實,上上下下都有人心浮動,雖然大家口上叫得震天想,但是內心中還是忌憚大明的實力的。

甚至這種忌憚,黎思誠心中未必沒有。

但是大明明擺着要滅安南了。

不管是忌憚不忌憚,沒有用了,這種情緒甚至反應在戰略上有負面影響。

別的不說,爲什麼安南不能在大明並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進攻大明本土,以戰養戰,將戰鬥拉進自己的節奏之中。

而是要打占城。

看似先發制人,其實已經陷入明軍的節奏之中。

吳士漣看的分明,就是滿朝文武心中都存着一個和字。

一切軍事行動都是爲最後達成與大明和平而存在。

這個指導思想對不對。

對大明與安南國力稍稍有些認知的人,就知道是對的。

但是指導思想是對的,並不意味着執行層面也對。

能戰方能言和。

並不是說一開始打的時候,就要是想着和談,如此一來軍事行動自然束手束腳。一旦軍事上並不順利,和談這一件事情自然無從談起。

所以爲了,讓大明知道安南不可滅,不能滅,就必須放棄一切想談的想法,先打下去,打到明軍承受不住。

和談自然就來了。

而不是限制戰爭規模,不敢越雷池一步,將戰術戰略的主動權都拱手讓人。

但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

吳士漣看來,就是稱帝。

因爲稱帝之後,一來堅定內外之心,讓內外都看到黎思誠戰鬥到底的決心。二來也是振奮軍心民氣。

前文說道,從後黎開始雄王傳說,已經爲安南建立法統基礎,就是說安南國主乃是神農之後,當與中原之主,分治天下。

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大越與大明乃是平等的。

如果黎思誠稱帝之後,自然會引起一番士氣高漲。也是對大明示之以強。

吳士漣很明白,示弱是求不來和平的。

唯有示強了。

吳士漣將其中的道理,絲絲縷縷的講給黎思誠聽了。

黎思誠聽了心跳加速,臉色潮紅。說道:“如果北寇不肯罷休如何?”

吳士漣說道:“如果戰場之上,北寇大勝,我等所爲不過是無用之功,如果北寇在戰場之上不能奈何本朝,願意談判。”

“即便本朝打得再好,我國國力還是弱於北寇的,總是要有一些讓步的。”

黎思誠自然明白,這個讓步,很可能是帝號。

黎思誠心中很不甘心,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辦法。

以大明爲中心的朝貢貿易裡面,是容不得一個與大明平齊平坐的國家存在。

大明禮部的風格,比起利益,他們更重視面子。

即便安南與大明的戰爭,讓大明吃了大虧,想要雙方停戰,安南也要給大明一個臺階下。否則這戰事就要繼續下去。

幾十年前就是這樣的。

大明在安南境內堅持不住了,並沒有直接撤軍,而是冊封了陳氏之後,陳天平爲安南國主,然後撤軍。

而黎利更是奉養這個安南國主一段時間,最後讓他病死了,無嗣,黎利這才登基成爲安南國主。同時向大明稱臣,朝貢貢品也是相當的殷勤。

這就是名實之間的選擇。

如果黎利敢撕破這一層薄薄的面子,這一戰說不得還要繼續打下去,要知道當時朝中支持繼續打下的人並不是沒有的。

最少張輔的主張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變過。

如果這一場戰事打到最後,安南願意付出去帝號等等代價,不管戰場打成什麼樣子,單單從協議上來,看上去像是一場勝仗。

黎思誠雖然很想一直帶着這個帽子,只是而今的局面卻容不得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好。”黎思誠說道:“就這麼做了。”

於是黎思誠就在占城城北,打掃出一大片空地來,建立了天壇。黎思誠身穿冕冠,身着團龍十二章紋,與大明龍袍差異不小,但是大體上卻是一個樣式。

登上天壇昭告天地,登基稱帝,爲大越皇帝,改年號爲洪德。以明年爲洪德元年。

隨即無數士卒山呼萬歲,聲音頗有驚天動地之感。

黎思誠隨即大封羣臣,各有賞賜不去提了,專門將佔城國王的弟弟,盤羅茶圖爲占城王,將佔城以北的地方都化爲了占城所有。

於是占城被一分爲二。

占城成爲了大越第一個藩屬國。

這也是黎思誠稱帝另外一個原因,如果他不稱帝的話,在安南的體制之中,是無法安置一個占城國的。

當然了,雖然安南變成了大越,但是總體上實力並沒有什麼變化,自然不能對這個北占城國不管不顧。

而是派出大量安南士子成爲北占城國的官吏,用安南的辦法,也就是儒家的辦法,將這些地方重新構建出政府機構。

盤羅茶圖從某種程度上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占城畢竟是古國,有一定的民心基礎的,用盤羅茶圖,也是爲了快速安堵地方。

自然傳到了董興耳朵之中。

董興怒不可遏的大罵不止。

在董興看來,這是對大明徹徹底底的冒犯。普通之下,只有一個天子,一個皇帝。

只是董興而今自身難又能有什麼辦法啊。

在黎思誠登基之後,北占城軍就立即接管了攻城任務。在戰場之上,這些北占城軍的實力,似乎要比他們當占城軍的時候要強上一些。

無他,婆羅門教之下,什麼都是固定的。

即便立下多少功勞,也不過是頭人的功勞而已,自己什麼也得不到,而今在北占城軍中,雖然說是占城軍,但是實際上有大量安南軍官。

黎思誠爲了統治需要,甚至有意提拔一些占城低層的士卒爲將領。

如此一來,這一點點的賞賜,就足夠占城士卒捨生忘死了攻城了。

只是董興也不是吃素的。

正如丁列所料。

他這一次來帶來大量的火器。

畢竟董興很清楚,他帶着這些人馬,在十幾萬人的戰場之上,其實發揮不出什麼作用的,唯獨在守城之上能發揮出作用。

而且郭登也吩咐過,他其實不在乎占城與安南之間的勝負。

他派兵更多是維護朝廷的信義,當然了,占城人敗也是有底線的。郭登決計不允許占城亡國。

因爲那樣的話,事情就麻煩多了。

董興只能苦守占城。

甚至有些時候大雨連連火器也不好用了,只能登城肉搏。

只是不管出了多少事情,董興總算是守住了占城。

黎思誠在占城城下停留了近一月,他希望得到一個好消息,但是最後已經沒有等到占城城破的好消息,反而聽到一個壞消息。

那就是明軍的援軍要到了。

這一支援軍並不是從大明本土而來的。

因爲郭登手中的機動兵力也不多,如果從其他省份調兵,必須經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其中公文交流就要一個月。

哪裡有那麼快能夠過來的。

這一支援軍,不僅僅安南國主,不,而今的大越皇帝黎思誠想不到,連董興也想不到,甚至連在廣西的郭登都想不到。

這是一支聯軍,占城餘部,暹羅,舊港宣慰司,南洋衛,已經南海義商,所組織的一支軍隊,人數並不多,有三萬上下,但是船隻卻不少,大有鋪天蓋地之感。

這一支軍隊,根本不在朱祁鎮的棋盤之中,是他們闖進來的。

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
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