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

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

“薛先生。晚輩一事請教,晚輩久歷地方,有一件事情,殺生而害仁,但晚輩愚鈍,雖爲地方官,不知道該如何做,請先生指點。”丘濬出來行禮說道。

薛瑄目光在丘濬身上,微微轉動,正色說道:“說來聽聽。”

他自然知道,這是來者不善。

丘濬說道:“晚輩剛剛從福建回來,福建有一事流傳日久,乃是民間溺死女嬰,父子相殘,慘不忍睹,然晚輩屢禁不止,蓋因,民生多艱,百姓家是養活不了幾個孩子的,又要男嬰傳宗接代,只是殺死女嬰。”

“不想卻因爲如此,福建男多女少,有男年過三十而不娶者,民間因此仇殺不少,地方不靖。請問先生當如何處置?”

薛瑄微微捻鬚,說道:“殺一儆百,然後教化百姓。改風易俗。”

薛瑄其實很清楚,他這個辦法是不管用的。他也是做過地方官的,對於民間的一些事情,根本是沒有辦法的。

這個問題的根本矛盾,不是福建人都是鐵石心腸,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人地矛盾,讓他們只能在男孩與女孩之間做選擇。

所以,丘濬這個問題,絕對不是隨便問的,背後隱藏着深刻的土地矛盾,福建這個地方也不是隨便選的。

丘濬說道:“先生此言,就是沒有辦法了。”

薛瑄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丘濬也不給他說話的機會,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而今先生之言,連人百姓親自己之子,都做不到,何談大同之道,一善之不能爲,何況百善?”

“口舌之爭,縱然先生所言天花亂墜,又有何爲?”

“事情總是要做出來的。”

薛瑄只能轉變話題。他退休數年,即便不退休,他也沒有去過福建。而今福建溺嬰的痼疾,到了解放前還沒有什麼改變。

薛瑄之前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能在呼吸之間,想出根除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他的名聲決計不僅僅是一個大儒而已。

最少是天下名臣。

薛瑄說道:“欲求大同之世,先收拾人心,上古人心淳樸,而今人心墮落,連親子都能容,只有大興教化,使民知仁。方能如此,此是長久之事,非能建功於一時。”

丘濬說道:“百姓不是土木頑石,天下無有不愛子女之父母,非是形勢所逼,安能如此。”

“陛下聖明天縱,遷民夷州島上,而今夷州島上已經有一府二縣二十萬。而今日日都會百姓跨海而來。”

“夷州百姓一日多過一日,福建估計在數年之內,會再次上奏。”

“夷州府要設第三個縣。”

“而這個福建,夷州府是溺嬰最少的一個府縣?何也?”

“乃是夷州府雖然都是蠻荒之地,多野人蟲蛇,百姓死傷不少,但是有大片土地可以開墾,百姓能養活子女,自然就不會溺嬰了。”

“此乃倉秉足而知禮儀。”

“聖學雖好,但不可行於今日,欲求大同之事,非要從安民養民而來。使民各司其職,足衣足食足信,則大同之世可以求得。”

薛瑄說道:“此韓申之術也。”

薛瑄心中道統之爭,勝過一切。

人之所以不可以放棄,就是爲這一件事情付出的太多了。

薛瑄在學術上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是《讀書錄》,前文不是說過,《四書五經性理大全》這一套書,修得並不是太好的。

甚至有人說不可讀。

而薛瑄卻研究這一套書十幾年,並寫出一套《讀書錄》,指點這一套書該怎麼多,並提出了很多實踐修身的辦法。

他將一輩子都投入在這上面來了。

他怎麼能放棄。

他其實很清楚朱祁鎮的心思。

有時候,看似只是破了一張窗戶紙,但是實際上卻是破除了人心上的千里長堤。就好像是朱祁鎮開海關一般。

剛剛開始就是一個口子,但是後來卻慢慢形成了而今的制度。

今日他雖然保住理學官學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將他的意見給壓制下去,讓其他學說有了補充的地方。

那就等於補充的學說,就成爲了大明將來的官學。

所以,他寧可打上法家的學說。就如剛剛一般,政治與學術之間,完美的切換。

朱祁鎮忽然出口說道:“薛先生,慎言。”

法家在後世的名聲似乎很好,但是在儒家文化圈之中,早就打入另冊了。如果評價一個人是法家,從來不是說好聽的,而是暗示這個人是一個酷吏。不仁,等等。

而開發夷州道的命令是誰下的。

是朱祁鎮下的。

薛瑄就是在說皇帝。

皇帝必須是永遠正確的,基本錯了,也是臣子的錯誤。

薛瑄立即請罪道:“老臣失言。”

隨即朱祁鎮又對丘濬說道:“你繼續說。”

丘濬說道:“人君至於至尊之位,百姓莫不擁戴,欲長保大位而不失,必須保其生聚,使民安於生聚而不害法,則太平可致。”

“生聚之道,無非樹藝,使民有一計之長,而長保生計而不墮,則百姓安矣。”

朱祁鎮心中暗道說道:“好。”

這一點是丘濬所有思想之中,朱祁鎮最欣賞的一點。

在之前的,儒家思想之中,有鮮明的農業生產性質。

但是在這裡丘濬看似說的一樣,但是他淡化了這一點,他並沒有說讓百姓長久保有自己的土地,而是保有生計。

因爲很簡單,大明這個社會體系之下,任何關於土地的徹底革命都是不可能的。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如果不關係農業,不重視農業是不可能長久的。

而且以往的歷史也證明了。

如果中國僅僅在農業上打圈圈。那是沒有前途的。

但是朱祁鎮沒有在儒家典籍之中,找到任何一處,支持發展工商業的理論,但是丘濬這一套理論如果通過了,成爲大明主導思想。那麼,朱祁鎮很多政策就順理成章的出-臺了。

丘濬倒是想在這一件事情上爲丘濬站臺,但是他忍住了。

皇帝的權威不能濫用。

當皇帝很多時候是需要剋制的。爲了這一套理論的權威性,朱祁鎮最好不輕易插手進去,否則的話。

丘濬的理論即便是通過了,也會被很多人本能的反對。

雖然而今還沒有到皇帝支持的,他們都要反對,來強調他們從道不從君的策略。但是對皇帝標榜君師一體的舉動,大體士大夫們都是反對的。

即便強勢如太宗皇帝,他一系列作爲,其實也沒有得到當初的大臣們認可,大臣迴應都是繞了幾十個彎之後,說這一件事情其實不對。

學問稍稍淺一點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來。

很快就有人出來反對了。

周洪漠乃是國子監祭酒,在大明清流之中也是一號人物。

朱祁鎮能看出來的事情,周洪漠也能看得出來。

所以周洪漠提出的就是本末之辨。

很簡單,大明這麼多人口,必須保證糧食種植數量,否則會有很多人餓死,所以周洪漠提出的整理黃冊,編練賦役,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種地服務。

並且提出一夫不耕,一夫不食的觀點。反對丘濬的想法。雙方一時間又爭論起來了。

只是這一場,卻是發展工商業與重農務本的兩種思想的較量,支持周洪漠的人有很多,一時間丘濬有雙口南敵四嘴的感覺。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