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

第八十八章舊港施家

蔣貴離開京師也是相當匆忙的。

因爲西北的事情越來越急,情報也越來越清晰了。

阿岱汗與麾下重將,朵兒只伯攻破新城營,情勢急轉直下。蔣貴根本不能在北京多停留,在英國公張輔的安排之下,帶了數千京營兵馬就匆忙西去。

這數千京營自然是精銳。這給蔣貴做班底的。

至於其他兵馬卻要徵調西北衛所了。

至於西北衛所爛成了什麼樣子,而今即便是張輔也不敢打包票了。蔣貴此去能打成什麼樣子,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不過,朱祁鎮想要出宮的事情,也被其他事情絆住了腳。

因爲各國使臣來了。

特別是南洋方面。

而今大明對南洋諸國來說,餘威仍在,大明最後一次下西洋,也不過數年前的事情。南洋各國,都還沒有忘記。

只是對很多國家來說,往來中國一次,都是很費工夫的事情,往往要一年,比如占城,明代歷史上占城好幾次,因爲與安南關係不好,不能轉道安南北上。乘船又有好幾次,遇見風暴,差一點死了。

還有官府派出送回。

所以,固然朱祁鎮已經登基一年了。

但是南洋諸國除卻安南之外,反應都是比較慢的。

不過,南洋諸國的情況,朱祁鎮並不是太在乎。但是這一次朱祁鎮看中,就是因爲舊港宣慰司施家來人了。

朱祁鎮通過東廠知道,看似很正常的施家朝貢,其實背後是王景弘的努力。

王景弘派人聯繫施家,施家在舊港的局面並不算好。

施家外面有爪哇滿者伯夷咄咄逼人,內又有三佛齊舊貴族虎視眈眈,不希望漢人騎在他們頭上。

以施家的能力,朝貢北京,是在他們能力之外的事情。

甚至施家未必有主觀意圖來北京。

這也是王景弘報上來,朱祁鎮這才知道,施家內部其實也有矛盾的。

首先施家開創之人,施進卿也是一代豪傑,他敏感的感受到兩點,第一點,就是朝廷對南洋的行動,恐怕不能持續。其二,就算是能持續,他兒子施濟孫並非是收成之權。

所以他遺訓將施家傳給了女兒,施二姐。

這固然因爲施二姐能力勝過了兒子,恐怕也是因爲施二姐嫁給了本地人,用以彌合兩方的矛盾。

甚至說,而今施家的態度就很成問題,或者說施二姐的態度就很成問題。

朱祁鎮心中將施家當成了南海孤臣,恐怕施家未必原因擔當這個名頭。

施濟孫本人,其實一直不滿意這個現狀。即便當時這一件事情,也鬧出了風波。太宗皇帝本身所封的舊港宣慰司是施濟孫。而鄭和宣旨的時候,卻發現施進卿的遺命。卻是傳於女兒女婿。

當時鄭和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改封施二姐爲宣慰使。

想來鄭和當時所想,也能揣摩一二。正如王振當日分析的,雖然張忠言之鑿鑿,但是實際上,太宗皇帝經營南洋的主觀意圖並不是太強烈。

鄭和也明白這一點,自然不願意在南洋再生事端。如果往深的揣摩。鄭和是回回,而鄭二姐的丈夫也是回回。

這未必是鄭和不願意動武的原因。

否則了,中國人聚集的地方,怎麼可能容忍父傳女而不傳子?

畢竟異國他鄉,漢人是少數的。與當地人同化不少。

大明撤出南洋的戰略真空,很快被另外一個國家所佔領,這個國家就是滿者伯夷。而這個國家恰恰是回回,而且是傳教的急先鋒。

王景弘甚至明確的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施二姐是靠不住的。

所以這一次,代表施家來的,不是施二姐的人,而施濟孫的長子,施長恨。

爲了舊港宣慰使的位置,施濟孫與施二姐完完全全的鬧翻了。所以這才爲自己的兒子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也是王景弘出馬,派出人手,才找到這個關鍵人手。

想要讓舊港成爲大明在南洋的釘子。就必須對舊港進行一次換血。

施二姐入鄉隨俗的政策,不能說不對,最少爲施家與跟隨施家的漢人一個很好的前程,不將希望寄予國內支持,與當地土著融合,數代之後,就是本地的高門貴姓,至於是不是記着自己是漢人,這並不重要。

但是讓施家成爲大明插在南洋的釘子。

別的不說,就如歷史上下西洋中斷,施家怎麼辦?跟隨施家數萬漢人百姓怎麼辦?即便而今朱祁鎮有意重開南洋。但是如此,對舊港也未必是好事情。

作爲大明在南洋的飛地。恐怕就成爲焦點所在。

即便將來,大明真能將南洋併入版圖之中,卻不知道幾才大戰之後的事情了。倒是施家還存在不存在的,尚在兩可之間。

朱祁鎮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好一陣子才按捺住心思。他自然要見一下,這個施長恨行不行。

如果實在不行,舊港局勢無法挽回,只能放棄了。

待以後再說了。

雖然這個以後,很有可能就是幾十年之後了。

接見外國使臣這樣的事情,自有禮部來辦,唯有施長恨被禮部安頓下來之後,當日就被錦衣衛接入宮中。

朱祁鎮很快就看到了施長恨。

他本來以爲這位施長恨,家世也不能算錯,施家畢竟是舊港的土皇帝。但是這施長恨也算得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

怎麼看也該是細皮嫩肉的。

但是而今看來,卻大大不同。

施長恨是一個矮壯的漢子。雖然穿着一身錦衣,但是卻沒有一點富貴的氣質,卻有一種草莽的感覺。眼角還一道疤痕。

甚至在施長恨進殿的時候,朱祁鎮感受到身邊李大川的身體微微一動,卻是有一點緊張了。

他立即意思到,這施長恨估計不是善茬。最少手上有三五條性命。

朱祁鎮說道:“施卿看來,不是久在舊港。”

施長恨聲音有一點福建口音,還好官話說得還不錯,僅僅是有一點口音而已,他說道:“臣父在,二姑成爲舊港宣慰使,就鬱鬱而終。臣少在舊港,爲三佛齊人所欺,殺人奪船,帶着父親舊部三百人,縱橫海上,做沒本錢的買賣。”

此言一出,不僅僅李大川緊張了,連王振也暗暗埋怨,王景弘做的什麼事情,居然讓一個海盜來見陛下。

只是朱祁鎮卻暗暗叫好,王景弘太明白他的心思。

舊港這個位置上,即便派一個狀元過去,未必能守得住,但是施長恨在海盜之中摔打出來的人物,或許沒有什麼忠義,但是有能力在南洋的環境之中,站穩腳跟。

朱祁鎮笑道:“卿倒是很坦誠。”

施長恨說道:“王公公派人對我說,我如果一輩子想在海上,什麼也不用說了,但是如果想奪回舊港家業,就來見陛下。”

“聖明無過陛下,臣自然不敢隱瞞。”

朱祁鎮說道:“ 你對舊港瞭解嗎?”

施長恨說道:“臣從小在舊港長大,而今也有不少親朋在舊港。”

朱祁鎮說道:“那麼舊港行事如何?”

說起別的事情,施長恨或許不知道,但是對舊港,他太明白不過了,說道:“舊港雖然好,除非朝廷再下西洋,否則四五年之後,就不是朝廷之地了。”

朱祁鎮對這一點,自然是知道。不過仍舊問道:“此話怎麼說?”他本以爲施長恨要說施二姐如何如何,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施長恨說出一大篇文章,直接說到了舊港爲什麼會這樣的根源之上。讓朱祁鎮刮目相看。也是之前,王景弘的奏疏之中,也沒有提到的。

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
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