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

第一百二十二章周忱辦事之道

紙上得來終覺淺,很多東西,並不是能通過一張故紙看出來的。

朱祁鎮終究是要問楊溥。

而周忱的動作也很快,在戶部理事不過三五日功夫。就已經將新鹽法的草案,搞出來了。

周忱以爲政務簡的原則。省去了各種繁瑣的手續,直接廢除了鹽引。而是在鹽場直接以縣爲單位撲賣。

每三年一換。

而賣食鹽也要撲賣。

朝廷規定最低價格。也給出最高價格。

最低價格,就是朝廷從竈火收上來的價格,翻上兩倍。這個數量是周忱爲朱祁鎮保證的最低財政收入。

任何撲賣就不能低於這個價格。

至於最高價格,卻是朝廷規定各地鹽價最高價,畢竟朝廷不能不顧百姓死活。鹽是生活必須品,真要弄得百姓淡食,朝廷也沒有好處。

雖然各地商人都必須要當地縣衙作保,比如你要撲賣北京的鹽區,必須讓順天府給你開局保單,證明你這個人資產。

當然這個最高價是零售價。

還有一點,那就是周忱將原來竈戶的定額給免除了,給出了竈戶固定的價格,不再有定額。只有有鹽朝廷就收。

並建議派重臣坐鎮各地鹽場,清理各地情弊,並嚴查私鹽。

朱祁鎮看了之後,覺得極好。

看起來鹽商必須出兩次價,一次乃是某地賣鹽資格,然後就是食鹽本身。

確定了食鹽收購價,想來竈火併不會無償生產。都以撲賣,想來大規模壓低了食鹽的利潤,將這些利潤都歸到了朝廷手中。

而且並不複雜。因爲朱祁鎮也明白,太過複雜的計劃,以大明官員的執行能力,恐怕也執行不下去。

甚至朱祁鎮都一種將撲賣改爲定價的想法。

因爲他當心,這種撲賣,也就是類似現代拍賣的辦法,會產生情弊。

但是朱祁鎮想了想,因爲他太需要錢了。心中暗道:“姑且行之,等將來出了事,再改也不遲。”

想來任何新法,在執行之前。一般來說,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暫且就這麼辦吧。

朱祁鎮就請楊溥過來,讓他看周忱的題本。

楊溥拿過來一看,說道:“陛下欲廢開中法乎?”

朱祁鎮將周忱的說辭一五一十的說了,說道:“朕也想過,開中之法,雖然有利,但是而今馳道之利,勝過開中,朕意等河北大工完工之後,就修建從北京出居庸關到宣府,通大同房的馳道。”

楊溥說道:“燕山難越,可不比門頭溝到京師,從京師到通州這麼平緩,老臣數次隨駕過居庸關,而今依然覺得山道難行,馳道可否翻越大山?臣以爲此事,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不管如何,這馳道總是要修的。朝廷不管有多少糧食,在九邊糧食總是不足,這事情一定要解決的。”

張家口而今還是宣府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

朱祁鎮所言這一條路線,其實就與北京到張家口的路線,有相當部分的重合。

所以楊溥的擔心,並非不是沒有道理的。

畢竟詹天佑修張家口鐵路的人字路口的故事,就說明了,在動力不發達的情況之下,火車翻越都有技術問題,更不要說這種簡單的馳道了。

說實話,朱祁鎮對於馳道能不能翻越山體,心中也是沒底的。

但是兩相其害取其輕。

如果僅僅是一兩個山口難以翻越,大不了換馬車,或者換獨輪車翻越就行了。

畢竟這都是通過大軍的路線,決計不可能連獨輪車都不能過,擔心的不過是坡度問題。大明又不是沒有火藥,能炸開就炸開,炸不開,就換車。

反正大運河還有船閘層層擡高,才能過山東。

這一點麻煩,比之前一路人抗馬馱,要簡單多了。

楊溥的見識其實也不差。從楊士奇到楊溥其實都並沒有竭力阻止朱祁鎮的馳道計劃。他們都能看出其中利弊。

只是楊士奇不喜歡有劇烈的變化,想將徐徐圖之。

其實就楊溥本意來說,他也不想這樣一件事情趕着一件事情,畢竟老人都希望能穩一點。但是楊溥是怎麼打敗了楊士奇的,就是找準了楊士奇與朱祁鎮彼此的矛盾中心。

一個急一個緩。

楊溥還想坐穩這個位置,就不能重蹈楊士奇的覆轍。他心中暗道:“罷罷,陛下之意,無人能擋,此事由我做,要比別人做好。”說道:“既然如此,臣還是要緩一緩的,除非戶部願意爲九邊額外撥糧。”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此事讓周忱來說吧,朕想知道是,先生對周忱的新鹽法有什麼看法?”

楊溥看了之後,說道:“周忱還是如之前滑不溜秋。”

朱祁鎮說道:“此話怎講?”

楊溥說道:“周忱之法,可以爲朝廷帶來大量鹽稅,自然不用多說了。只是如此一來,臣以爲兩三年之後,鹽業再也沒有一個家產在千兩之下的小鹽商了。”

朱祁鎮聽了,再看看裡面的條文,一時間似乎有所悟,但是一時間揣摩不清楚。

楊溥說道:“陛下,鹽稅之所以衰落至今,其實也是因爲大量勳貴進入這個行當,導致鹽引濫發。小民苦不堪言,而今以縣撲買,所買者,比定能與官府有關係,周忱其實是知道,他砸了很多人的飯碗。”

“那些小鹽商的報復並不怕,但是京中勳貴的報復,卻是周忱也不敢承擔的,故而以周忱之策行之,臣以爲今後北方各省行鹽都是有背景的。如此撲賣,如何能賣上價啊。”

“朝廷的鹽稅,前數年或許很高,後面就恢復正常了。”

朱祁鎮聽了楊溥所言,心中微微一嘆,他想到了後面大量的利益羣體,比如文官,比如藩王。想來今後,想知道誰家是某縣第一豪強,只需看一下,這縣裡是誰賣鹽就行了。

只是這個局面該怎麼解開。

朱祁鎮起身踱步,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沒有想到什麼辦法。但是看向楊溥,楊溥嘆息一聲,說道:“老臣倒是有辦法,只是陛下真想做嗎?如此一來,這鹽法鬧出的風波,也就不大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周忱是一個能辦事的人。”

他心中雖然不大舒服,但也知道周忱其實將大鹽商的肉,填給各方勢力。勳貴,藩王,士紳,外戚。

而今聽了新鹽法,所想的定然不是反對。特別那些手中有鹽引的人家。他們所想,大概是怎麼搞定當地的食鹽專賣權。

這樣一來,反對的人就少了不少。

周忱一邊自己不至於得罪人,又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朝廷增收問題,第二個就是竈戶的生計問題。

朱祁鎮真要將這件事情給堵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對。他想清楚這一點,輕輕一嘆,說道:“還是先生看得明白。”

楊溥說道:“陛下當務之急,並非是這鹽法如何,畢竟周忱爲人如何,臣不去評價,但是他辦事一等一的幹才。他的辦法,即便是老臣也挑不出錯來。”

“只是有一件事情,卻要立即去做了。”

朱祁鎮說道:“卻不知道是什麼事情?”

楊溥聲音有一點發冷,說道:“打掃一下場地,還讓周尚書好生做事,他爲人太過圓滑,下不了死手,但是對於國之蛀蟲,就由老臣代爲處置,想來還能爲朝廷弄一些罰髒銀。”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

說實話,很多鹽商富可敵國,但是他們銀子是怎麼來的,那是真經不起查的。

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
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