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

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

有今日之變,阿刺知院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只是他作爲一個將領,在這種情況下等外面大戰的結果,實在讓他不甘心。

他心中默默計算,暗道:“如果放也先離開,他一時間也召集不到多少人馬,如果想徵召更多人馬,恐怕就離開這裡,我也正好帶部東去,與兀良哈聯合。”

“如果他真願意帶身邊之兵,與我決一死戰,我也讓他看看,我阿刺知院的厲害。”

“好。”阿刺知院說道。

隨即雙方緩緩的後退,退出了帳篷之後,自然被各自的人馬簇擁在中間,此刻當時的營地,已經被無數馬匹踏成了平地。

也先回到本陣之中。伯顏貼木兒立即上前說道:“大哥,你沒事吧。”

也先擺擺手說道:“無妨小陣仗了。”

伯顏帖木兒說道:“阿刺準備怎麼辦?”

也先冷笑一聲說道:“今日是事有突然,我沒有想到阿刺給我來這一手,但是在阿刺退出帳篷的時候,他就已經沒有機會了。”

伯顏貼木兒大吃一驚,隨即想到了什麼,心中一愣,似乎不敢直視也先。

不過片刻之後,對面就掀起了喊殺之聲,也先一揮手,數千大軍進攻,瞬間將阿刺知院所部給蕩平了。

之所以這麼容易,卻是阿刺知院已經死了。

是的,他死了,死的不明不白的。

在準備進攻的時候,被自己的親衛一劍刺死了。

也先看着阿刺知院的頭顱,裝模作樣的嘆息一聲,說道:“厚葬之。”

歷史上,也先就死在阿刺知院的突然襲擊之下。只是朱祁鎮帶來的蝴蝶效應。

朱祁鎮極度重視情報工作,如果不是也先有喜寧這個一個暗子,從一開始朱祁鎮的舉動就在也先的視線之中,也先非吃一個大虧不可。

但是這也給也先提了一個醒。

正因爲朱祁鎮這樣做,也先才重用張宗周,並組建了一支暗衛,當然了他所組建的暗衛,也無法與大明錦衣衛相比。

但是在漠北這個範圍之內,佔據了主場優勢,也是錦衣衛最直接的對手。

甚至貓兒莊之戰前期的情報之戰,未必沒有暗衛的手筆。

當也先嚐到了好處之後,豈能不監視下面各部首領的動靜,在瓦刺內部各大臣身邊都安插了人手。

畢竟綽羅斯家族或許不是瓦刺之王,但也差不多了,影響力根深蒂固。想神不知鬼不覺的安插一些人手,卻是能夠輕易能做到的。

說實話,阿刺知院這一次突然發難,做的並不是太差,最少也先安排的人手,事先都不知道,也是事發之後才知道的。

但是事情一挑明瞭。就觸發了也先之前下達刺殺阿刺知院的命令。

阿刺知院剛剛回到自己軍中,有一個來彙報情況,在三步之內,被人用手銃一銃打在身上。引起了全軍大亂。

才讓也先如此輕易將這一次叛亂平定下來。

只是也先也知道,表明上的混亂好平定,但是內心之中的混亂卻不好平定了,因爲阿刺知院不是別人。是多少年來一直爲瓦刺出生入死的大將。

他不知道有多少舊部瓦刺之中,也先也感受到他要適可而止了。大清洗不能再清洗下去了。

也先正想辦法安撫人心的時候,忽然見張宗周過來,說道:“大汗,科爾沁諸部,擁護脫脫不花次子爲汗,號召蒙古各部討伐大汗。”

也先聽了,臉色頓時冷了下來,說道:“殺了一個,還有一個,真是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來我斬草除根做的還不夠。”

張宗周說道:“大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阿刺之死,已經讓瓦刺各部人心浮動了,而今蒙古各部再次叛亂,大汗即便在殺了這幾部,待明軍來攻,大汗還能動用多少人馬?”

也先說道:“你覺得該怎麼辦?”

張宗周說道:“不如網開一面,善待孛兒只斤遺孤------”

也先冷笑一聲,說道:“先生畢竟是漢人,不懂蒙古人,對於蒙古人,任何緩和在別人看來就是懦弱。”

“而大草原上,是容不下一個懦夫的。”

“只拿拿起刀的那一刻起,就必須殺下去,直到殺死所有敵人,讓所有人都臣服,或者,就如阿刺知院所說的,殺人者,人恆殺之。”

“這就是草原的法則,大草原的子民呼喊着慈父,現實卻要一個暴君。”

也先說道:“傳令各部,讓戰士們帶上戰馬,帶上長刀,我帶他們去狩獵,我會給他們帶來女人,草場,與糧食,而他們要帶給我天下。”

“嗚嗚嗚”的號角之聲,再次響起,也先身上阿刺知院的血都還沒有幹,就要奔赴下一場戰場了。

不過也先估計,孛兒只斤的反叛,已經到此爲止了。

畢竟精神無法戰勝鋼鐵。

也先對孛兒只斤一次又一次的殺戮,不惜誤傷到瓦刺本身的殺戮,已經大大的摧殘了孛兒只斤家族的力量。

此刻孛兒只斤所剩的力量已經不多了。

甚至如果他不是阿刺事先與他們有所聯繫,他們甚至不敢舉起叛旗。

草原上的衝突,很快的傳到了北京。

如此大事如果錦衣衛不知道的話,就白費每年幾十萬兩的經費了。

朱祁鎮見了這個消息,大喜過望。

他對草原上的判斷與也先一樣。

這一場戰爭勝利者定然是也先。但是即便也先再厲害,這一場戰爭之後,他也需要大半年來添傷口。

也就是說邊境的防禦壓力大減。

從北方的戰略壓力減緩,讓出兵朝鮮免除了一個方面的壓力。今日三月到四月之間出兵的阻礙又少了一些。

朱祁鎮大喜過望。

立即問範弘說道:“前往朝鮮的使臣,現在到了什麼地方了?”

範弘說道:“老奴吩咐他們是走海路的,估計十幾天就能回來,大概在會試之後能夠回來。”

正統十九年,乃是會試年。

不過朱祁鎮已經很少干預會試了。

爲了防止羣臣結黨營私,朱祁鎮有意將主考官都是翰林院的老翰林,就是那種有學問,在政治上沒有多少影響力的人來擔任。

雖然主考過一次,會有一些提拔。但是主考官位置不高,將來攀附的人就少一些。

只是陳循有些不一樣。

陳循權威輕了,內外都是,內外大臣之中,有好多資歷能力在陳循之上的,朱祁鎮特別令今年的主考官乃是陳循。

讓陳循擴充一下政治上的班底。

雖然這些新進士想派上用場,也是一兩年之後,但是陳循當首輔也不是而今一年的,朱祁鎮不會輕易換首輔的。

除非首輔犯了大錯,要麼是重大的戰略轉變。否則首輔一般能當數年。

畢竟在大明這樣複雜的大國,政策延續與平穩,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僅僅是中樞如此,地方官也是如此的。

每一任地方官最少做一任,一年數遷的事情,在現在的官場,是一個非常稀奇的事情。

朱祁鎮點點頭,心中默算:“三月會試,會試之後,再派一次使者,大軍就可以同時出兵了,在大軍兵臨鴨綠江之前,還能讓使者跑一個來回。”

“如此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唯一讓我不大放心的就是水師了。”朱祁鎮心中暗道。

雖然這幾年海運份額一直在增加,但是這些水師都是用來運輸糧食的,而不是用來打仗的。

水師到底能不能打仗,朱祁鎮不大瞭解。

奏摺上寫的花團錦簇,一上陣就丟人現眼的事情,他已經經歷過一次了。

朱祁鎮問道:“王英到了沒有?”

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
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