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

第一百一十一章議麓川二

“孫兒細細想過了。”朱祁鎮說道:“除非黔寧王復生,否則這個辦法就行不通。”

太皇太后自然也明白朱祁鎮說法。

其實何文淵所言,是正確的廢話。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明朝最重屯田,在雲南的衛所數量不少,本身就是且屯且戰。這一場大敗,正是說明了這個辦法的破產。

至於什麼原因,只能勝利之後,再細細查。絕不是在大戰之前,就追究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

任何事情在戰爭面前都是細枝末節。

太皇太后對朱祁鎮很滿意。

今年太皇太后越發感受到自己的虛弱,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雖然麓川之事在外面鬧得沸沸揚揚的。

但是在太皇太后看來,還不如朱祁鎮本身重要。

不,在太皇太后看來,天下之間任何事情都比不上朱祁鎮本身重要。

不是太皇太后小看麓川,麓川在滇西還行,真要打到滇北,滇東,這些大明統治雲南的核心區域,麓川決計打不動的。

畢竟洪武年間,朝廷往雲南大舉移民,這些漢民決計不會向麓川低頭的。而麓川而今之所以屢戰屢勝,因爲他打的大多是土司。吞併的也是土司。而不是朝廷直轄的地方。

這才這麼順利。

比起麓川的事情,太皇太后更看重朱祁鎮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表現出來的分寸感。

沒有剛剛登基那個時候,說什麼一舉滅麓川之事。

太皇太后說道:“你既不想大舉增兵,又不想用何文淵的辦法,你想怎麼辦?”

朱祁鎮笑道:“孫兒不知道,不過想來諸位先生卻是知道的,娘娘要不先召見諸位先生吧。”

太皇太后說道:“好,這一件事情就交給你了。”

朱祁鎮動作微微一滯說道:“娘娘的意思是?”

太皇太后說道:“我老了,這江山此早是你的,你按照你的意思,先與內閣諸位先生商議出一個結果,再來與我說吧。”

朱祁鎮心中激動,但是依然說道:“娘娘纔不老的。”

太皇太后說道:“小馬屁精,不用拍我馬屁了,不過有一件事情,你也要有所準備了,我準備爲你選秀了。”

朱祁鎮說道:“選秀,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不早了。”太皇太后說道:“不成親,如何親政?等你成親之後,我還能教教皇后,如何管理內廷。我就可以享幾年清福了。”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說了。

雖然這一段時間,朱祁鎮很明顯感受到太皇太后交接權力的味道,但是這還是太皇太后第一次如此清楚的告訴他。

甚至給出的時間表。

雖然天子大婚,從選秀開始,有一系列程序,真正等大婚最少有一年,甚至有兩年,他大婚最少也在正統五年,甚至正統六年。

即便如此,對朱祁鎮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在正統元年開海一事之後,朱祁鎮按捺鋒芒,恰如猛虎臥荒邱,潛伏爪牙忍受。所等就是今日。他一日日將鋒芒引入刀鞘之中,迸射出來就更加犀利。

朱祁鎮一掀前擺,跪在地面上,說道:“孫兒,定然不負娘娘的期望。讓日月雙懸,永照大明。”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說道:“這江山是你們朱家的,你好生做便是了。”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

他更明白,越是如此,越要謹慎。

雖然他根基已經穩固了,即便是太皇太后也無法動搖了。

畢竟時間是最偉大的武器,將太皇太后衰老如此,也讓朱祁鎮在朝臣之中安插了不少心腹,雖然內閣朝廷還是老臣的。

但朝中並非沒有願意爲朱祁鎮效力的人。

即便他想做些什麼,太皇太后也不可能如之前那麼幹涉了。

但是朱祁鎮對太皇太后並非沒有感情,他寧願讓太皇太后最後幾年,走得安心。而且他也深刻明白了,太皇太后休養生息的舉動,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即便他有想法,也不願意大動干戈。

這也是他學習楊士奇治國的手法。

三楊當政,也不見有什麼大動作,但是朝廷的實力一直在上升的,不管是朝廷的積蓄,還是兵力。

特別是正統三年清理空額,雖然朱祁鎮並不是完全相信,所謂一百二十萬空額是全部空額。但是兵部並非在清理過空額之後,什麼也不做的。

最少,兵部,都察院聯合派出的清軍御史,一直在履行責任。

下面的人最少不敢做得太過分。

所以他想做什麼,也是由局部推廣到全國,在此之前,休養生息可以作爲國策繼續進行。

麓川對朱祁鎮是一場大考,他決計不想如開海那一次狼狽不堪。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他想了又想,決定不先召見內閣成員,先召見一人,就是王驥。

王驥在明朝歷史上,也是大大有名的,是作爲文臣以軍功封爵三人之一,號稱明代三王,即王驥,王越,王陽明。

王驥平西北之亂,表現良好。這一次楊榮也推薦王驥領兵。

朱祁鎮細細想來,武將之中,也沒有能獨當大任的人。

唯獨王驥還在盛年。而且朱祁鎮從來不覺得,在西南用兵,僅僅有武力平推。這是事倍功半。

政治手段一定要用的。

在這上面,武將之中自然有智勇雙全的,但是比起文官一肚子壞水,就遠遠不能比了。

王驥這人選,朱祁鎮是認可的。

楊榮推薦,朱祁鎮認可,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朱祁鎮也就決定與王驥多交流一番,另外一個原因,卻是楊榮老了。

不得不說,這數年時光,在朱祁鎮逐漸長大,但是三楊卻逐漸衰落了。而且老得特別快。正如太皇太后當初說過,朱祁鎮完全不用防備楊士奇他們,因爲當朱祁鎮長大的時候,歲月還帶走這一代人傑。

楊榮已經有告老之意。

從宣宗登基之後,大明軍國大事,都諮詢楊榮,甚至天下版圖都在楊榮腹中,遇見兵事,諮詢楊榮,沒有不能解決的。

朱祁鎮登基之後,也是如此。

對瓦刺的離間,西北之戰前後,對麓川的妥協方略,對女真安撫,內部平亂,以及對楚王,這些藩王的監視。對衛所,馬監的清理,都是楊榮在做的。

麓川之事,看起來楊榮有些失策,但是實際上,在西北與麓川相較,楊榮自然先西北而麓川。

這並非楊榮一個人的意見。

有楊榮在,什麼事情都好說。

但是楊榮不在了,誰能代替楊榮?

朱祁鎮看中王驥。

不僅僅是朱祁鎮看中王驥,即便是楊榮本身也看重王驥。

否則楊榮也不可能支持王驥去西北督師。而今又推薦王驥去雲南督師。

只是王驥剛剛從西北迴來,朱祁鎮與王驥的接觸並不多,總要看看,這位王驥,是不是他的楊榮。

畢竟朱祁鎮雖然信任楊榮,但是真正與楊榮君臣相得的,不是朱祁鎮,而是宣宗皇帝。

對楊榮來說,他所做的一切,大半是報先帝忠陛下,報先帝在前,忠陛下在後。

王驥對於朱祁鎮忽然召見,也是大吃一驚,自然不敢怠慢,匆匆來到了乾清宮之中。

根本沒有等候多長時間,就見王振出來,引王驥進來,王驥一進乾清宮就向朱祁鎮行禮說道:“臣兵部尚書王驥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王先生請起。賜座。”

王驥這才起身,半個屁股落在繡墩之上,正襟危坐,一絲不苟。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