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

第六十二章大明的草原

朱祁鎮一邊權衡利弊一邊說道:“還有嗎?”

郭登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還有就是蒙古人太多了。”

朱祁鎮一時間有一些不明白。

蒙古怎麼會太多了?

區區百萬之衆,即便所有男丁不過十幾萬而已,又分佈在三處,被朝廷大軍掌控着,高層在北京恩養着,怎麼能算得上多。

郭登說道:“並不是現在多,而是將來多。”

“臣問過蒙古老人,很多蒙古小兒,在兩三歲就去了,活下來的十不存一,甚爲悽慘,但是以臣觀察,這幾年幾乎蒙古婦女都有生產,而且保下來的相當不少。”

“蒙古百萬之數,不過是粗略統計,還不算五歲以下的孩子,如果算五歲以下的孩子,蒙古的數量決計不會是百萬了。”

朱祁鎮只覺得更頭疼了。

他並沒有懷疑郭登的話。

想想就知道,因爲青貯法的推行,蒙古人從遊牧變成了定居,如此一來生存環境大大利好,只前殘酷的夭折了,自然要降低了。

其實古代蒙古人生活也很悽慘的。

悽慘到了什麼地步,就是隻要孩子,那麼孩子不是自己的種也要,畢竟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生存下來,也是未知數。根本顧忌男性本身的忌妒。

在狀況變好的情況之下,人口大量繁殖,也就成爲必然了。

但是朱祁鎮卻要面對這個後果了。

首先,他不清楚青貯法的情況之下,蒙古人有多少,才能得到平衡,其次他也不清楚漠南蒙古能不能承受多少蒙古人。

最後,也就最擔心的事情。

這個問題,就要與第一個問題連在一起想了。

蒙古屯墾,肯定是要劃紅線的,甚至將來要禁止漠南草原之上屯墾。畢竟比起一點糧食產量,還是生態環境最重要。

至於如此禁止,分寸在哪裡,禁止到什麼程度,卻還要細細考量。

如果禁墾令下達之後,那麼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草原或許是大明的草原,卻不會是漢人的草原。

這是生活習慣決定的。

僅僅是這樣,也沒有什麼。

畢竟只要安心當大明的臣子,朱祁鎮是不在乎是不是漢人的。

但問題是,蒙古人以他們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效率,突飛猛進,估計在二三十年之後,漠南蒙古就有二百萬三百萬,甚至更多的蒙古人。

當然了。

漠南蒙古多年征戰,其實還是有很多容納空間的。蒙古的人口急速增長,一時半會兒是不會在朱祁鎮手中爆炸的。

但是到了他兒子孫子手中就不然了。

漢人百姓增多,人口與土地供養的矛盾,朱祁鎮已經很注意調節了,而且說一句不客氣的話,那就是大明朝廷對於鎮壓漢人百姓起義,其實是有豐富的經驗的。

但是蒙古起義的話,擁有大量馬匹的蒙古人,很容易從大明分裂出起,更讓朱祁鎮聯想起歷史上的六鎮起義。

因爲他們的地理位置高度重合。

六鎮起義給北魏帶來的多大的麻煩,從歷史書上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北周還是北齊的建立都與六鎮起義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朱祁鎮豈能不擔心?

要知道北京就是首當其衝。

朱祁鎮當政這麼多年,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解決一個問題,就會有一個問題,再解決一個問題,還會有一個問題。

天下的問題是解決不完的。

朱祁鎮心中已經有一個想法的雛形了。

當然了,將來到底會不會做,還是要看將來的情況。自然是數管齊下,一方面將喇嘛教引入蒙古。

而今喇嘛教雖然在蒙古開始有流行的趨勢,但是還沒有完全代替薩滿教,讓蒙古百姓信奉喇嘛,都出家控制人口。

只是殘酷的減丁政策,朱祁鎮是用不來的,他只好用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學習成吉思汗西征。

當然了,並不說朱祁鎮就要自己徵西了。

而是將中亞地區當成大明草原的減壓閥。

而今是漠南草原,但是將來漠北草原一定也會出現漠南草原一樣的情況,所以朱祁鎮決定將草原上成爲大明主要的徵兵地之一。

而當草原人口過多的時候,就派一員上將帶領大軍征伐中亞。

要知道,在原本朱祁鎮的計劃之中,只能收復西域,就已經足夠了。畢竟大航海時代,世界的命脈是在海上,不用爲內陸問題耗費太大精力。

而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朱祁鎮不得不考慮這種可能性,畢竟中亞乃至西亞,都是騎兵可以縱橫的地方。

即便將來騎兵會被淘汰,但也能發揮出最後一番餘威。

更何況,西征的是明軍,不是蒙古。有整個大明在後方支持,西征大軍能少得了火器?

如此一來,朱祁鎮看西域的瓦刺,有一些礙眼了。

這僅僅是雛形而已,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暗暗記下來,畢竟等蒙古人孩子長大,也是需要十幾年的。

還有的是時間解決這個問題。

朱祁鎮說道:“你有心了,這一件事情朕知道了,你久在大寧,可知道石亨最近如何?”

郭登心中一凜,他自然知道,他在大寧駐守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看住石亨。他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忠國公,盡忠職守,多次在召集漠北各部會獵,並於去年帶本部人馬,翻越了燕然山,與瓦刺伯顏帖木兒打過一仗,各有勝負,朝廷也有過嘉獎。”

“臣以爲石亨在漠北,朝廷可以無憂。”

朱祁鎮心中冷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說道:“楊信可以勝任嗎?”

當然燕然大捷之後,燕然山就成爲瓦刺與大明天然分界線。

只是草原茫茫,不管是瓦刺與大明都不可能派人將燕然山駐守兵馬,也就說這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劃分,其實雙方想要出入,卻也是來去自如的。

特別是瓦刺各部有一些都偷偷的潛入燕然山以東放牧。

畢竟草原上大部分地方,對於大明來說,幾乎是毫無價值的,但是對與蒙古各部來說,一片草場的價值,根本無法言喻。

所以雙方零星交戰一直是存在的。

石亨去年打那一戰,固然不錯。

不能算勝,但是石亨帶了萬餘騎兵,一人三馬,進入瓦刺的地盤,全身而退,並有數百斬獲,已經不錯了。

他最大的問題,與國家政策背道而行。也沒有事先稟報。

當然了作爲守邊大將,他是有先斬後奏之權的。但是這樣一次軍事行動,絕非臨時起意可以解釋的,卻不向北京報告,只有在大勝之後纔來報捷。

他想做什麼?

當然言官都要彈劾石亨擅起邊釁。被朱祁鎮按捺下去了。

因爲現在大明與瓦刺一直處於敵國狀態,而且朱祁鎮不維護石亨,也要維護正統勳貴這些大將。

如果石亨能被言官一個彈劾在得勝之後,還能被定罪,那麼武將在文官面前地位何在?

郭登這番話,看似恭維石亨,但其實是給石亨上眼藥。郭登與石亨關係並不算好,也不敢好,畢竟他是去看着石亨,防止石亨南下的,如果他與石亨關係很好,皇帝會怎麼想,其中分寸卻要細心思量纔是。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