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

第一百二十章燕然山下

草原上最好的季節,就是而今。

夏天驅趕了風雪,讓草原隱藏在冰原下面的生命力爆發了出來。

燕然山已經躍進石亨的眼中了。地勢也有了變化,從起起伏伏的地平線,變成了不少丘陵,當然了,這裡燕然山還有一些距離。

否則也不會僅僅有這樣的起伏。

石亨向西看向燕然山,心中暗道:“估計就是這裡了。”

石亨之所以如此估計,就是再往西,就要進山了。

對於明軍來說進山之中,就不大容易剿滅了。

不管什麼地方,石亨都能據險而守,瓦刺想要消滅他們,可不容易。而且翻越燕然山之後,就到了漠西。

那裡就是瓦刺的老巢了。

瓦刺被封成吉思汗封在哪裡已經有好多好多年了。

縱然石亨有些狂妄,也不覺得自己區區五萬人,能有什麼作爲。

越往西就越危險。

燕然山已經是他心中的警戒線了。

故而不出石亨所料。

一聲聲號角之聲傳來,大片大片的黑線從南邊,西邊,北邊翻涌而來,遠遠的看去,就好像是覆蓋了整個地平線的蟻羣。

石亨忍不住手中繮繩一緊,似乎給了胯下戰馬錯誤的信號,讓戰馬忍不住前蹄騰空,石亨雙目的聚焦根本沒有動,只是順手安撫了一下戰馬。

石亨似乎也明白了,也先之所以將戰場放在這裡,也是爲了突然性。

雖然漠北的草原上,不能說就沒有能藏人的地方,但是十幾萬大軍卻是無法隱藏的。唯有這裡,從草原過度到了山地,能讓騎兵藏在一些溝壑之中,讓明軍不能第一時間發現。

也先要的是全殲石亨,斷明軍一臂,如果石亨翻身逃走了。

豈不是又是一場追擊戰。

且不說一場追擊戰,很難迅速結束,更不要說明軍後軍正在加速趕過來。

所以也先要儘量將石亨留下來。

石亨自然沒有跑的意思。

他極目四望,用馬匹一指,說道:“去那一片高地。”

這一邊地方,並不高出多少,但是也算是一處高地,向下衝鋒的時候,一路下坡。在緊要的時候,就是一個關鍵因素。

石亨帶着大隊人在這裡停留下來。石亨隨即下令,說道:“放出探馬,其餘人下馬休息。飲水吃乾糧,餵馬,幾乎不要餵飽。”

石亨第一個下馬,從身上的乾糧袋中摸出一根好像木棍一般的肉條,塞進了嘴裡,就好像與他有深仇大恨一般,死死的嚼着,恨不得將自己的牙齒給頂出來的感覺。

每一個士卒都是如此苦大仇深,努力啃着肉條。

畢竟對這些將士來說,能有肉吃就不錯了。這些肉乾自然多磕牙也沒有人在乎。

隨着石亨吃了不少肉條,然後將又喝了水,掏出馬糧袋,開始餵馬,也順手將幾根肉條塞進馬嘴裡。

都說馬是吃素的,其實是它們吃不上肉而已。

大戰在即,自然要好好對待戰馬。

至於不能餵飽,倒不是有以虐待,而是因爲馬吃的太飽了,就跑不起來了,這個時候可沒有時間讓馬兒消食。

石亨所做的事情,與尋常士卒沒有什麼不同。

似乎他就在海西城中餵馬而已,沒有看見外面漸漸合攏的瓦刺大軍。

石亨的鎮定也感染了其他人,一個個都鎮定下來。

別的不敢說,但是石亨在戰場之上,有一種天然能讓人信服,讓人追隨的氣質。似乎是老天爺賞這口飯吃。

這個時候,瓦刺大軍從三面包圍將石亨所部包圍起來。

十幾萬瓦刺騎兵,將各個方向都封鎖了。

忽然下面有一個漢人被派了過來,他顫顫巍巍的跪在石亨面前,說道:“小人奉大汗之命來見將軍,大汗說,將軍只要願意歸順大元,大汗就封將軍爲王,世襲肇州,海西之地,世世代代爲王侯,大汗說,漢家皇帝從來小氣,就算是將軍,爲漢家皇帝立下多少功勞,他也不會開出這樣的賞格,要將軍三思。”

其實也先說的並不錯。

瓦刺有類似原始部落聯盟的感覺,所以,對於某個部落世世代代被一家繼承,在他們看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大明多少年來,早就形成一套完成治理國家的觀念,朱祁鎮想在大明不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封一個同姓王,都千難萬難,更不要說封一個異性諸侯王了。

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石亨聽了,心中卻猛地一跳。他其實心中已經有這樣的想法了,只是瓦刺的勸降使者,徹底將石亨這個朦朦朧朧的想法具體化了。

石亨心動是心動,但是他更知道瓦刺這一條船要沉了。不,已經沉了。石亨又怎麼肯投奔瓦刺嗎?

他好像沒有聽見一般,問這個漢人,說道:“你是哪裡人?”

這個漢人說道:“小人乃是大同人,正統十四年被擄到漠北。”

石亨說道:“說起來,我久在大同,你也算是老鄉了。”

這個漢人說道:“小人不敢。”

石亨說道:“有什麼不敢,不過而今你卻要死了。你爲韃子做事,辱沒祖宗,本國公,就幫他們清理門戶吧。”

石亨一揮手,立即有人將這個漢人拉下去,斬訖來報。

石亨看着這顆人頭,說道:“傳閱三軍,然後送給瓦刺人。”

石亨自然不會跟區區一個百姓多糾纏。他之所以這麼樣做,卻是堅定全軍死戰之心,斬使明志,以示全軍上下,死戰之心。

隨即石亨召集各級將領,石亨說道:“別的都不說了,我只說一句話,我的家眷在北京,你們大多都是河北人,即便有些是海西人,也要想想戰死是什麼待遇,而投降是什麼待遇。實在熬不住了,給自己一個痛快的,不要牽連妻兒老小。”

隨即石亨說道:“外面瓦刺十數萬衆,我只當做跳樑小醜而已,這麼多年朝廷在軍中花了多少錢,你們心中應該是有數的。多少年苦練,就看今日了,敗了不過一死,朝廷也有撫卹。如果勝了,封爵就在此時。”

“你們都指望我石亨,最會得罪人,也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就是會打仗,而今乃是大明國公。這一戰,誰能斬下綽羅斯家的一個臺吉,最少賞銀千兩,如果殺了也先,,最少一個伯爵。”

“退一步,萬劫不復,死於異鄉,魂魄不得還鄉,進一步,封妻廕子,改換門庭就在眼前。”

“還是與之前一樣,你們什麼也不要做,只需看着我,跟着我就行了,我大旗在何處,你們在何處。”

“是。”一衆將領,聽得滿眼赤紅,也不知道害怕,還是感受到了功名利祿的誘惑。一個個熱血衝頭。

在軍中老卒,大多都見慣生死了。

又有石亨這個活着的榜樣在眼前,一個個都忘記了危險,準備一戰。

而此刻,山下號角連天,一聲接着一聲,似乎是無數狼羣在同一時間狼嚎一般。卻是使者的人頭已經送到了瓦刺軍中,瓦刺軍已經在準備進攻了。

其實也先未必想要石亨投降,只是藉此做好進攻的準備。

而石亨也是如此,之前大軍一直在高強度追擊,人力馬力都不在最佳的狀態,自然是在開戰之前,能恢復一些,就恢復一些。

而今雙方都準備好了。

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
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