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

第七十一章朱見治

在這個時代,拉薩絕對是一個苦地方。而且大明在拉薩的統治,必須依賴佛教。今後朱見沛畢竟作爲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出現。

朱見沛接受過的教育,之前從來沒有說過佛經,但是今後就要成爲朱見沛的信仰,如果朱見沛能真正信奉佛教還好,否則就是精神肉體的雙重摺磨。

朱見沛其實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太吃驚的。在朱祁鎮的後宮之中,皇后與莊妃可以說是雙雄並立,其他的妃子都是渣渣。

必須謹小慎微做人才行。

這纔是爲什麼,庶三子過繼給郕王,庶四子去了拉薩。

母親的地位直接關係到了子嗣的地位。

所以交趾是一個好地方,這個好地方決計不可能不給嫡子,而給庶子的。

朱見沛說道:“父皇放心,兒臣去了拉薩,定然將西藏百萬之衆,成爲大明最忠實的子民。”

朱祁鎮說道:“你想要什麼,你說吧,只要我能做到的,都答應你。”

幾個孩子之中,老四犧牲最大,朱祁鎮此言一出,就是給了朱見沛隨意提條件的機會。要知道這個機會難得之極。

朱見沛說道:“父皇,兒臣一去西藏,恐怕再也不能回來了,兒臣擔心母妃?”

朱祁鎮說道:“來人封王美人爲淑妃。一應待遇與莊妃看齊。”

懷恩立即說道:“是。”

朱祁鎮問道:“還有嗎?”

朱見沛說道:“沒有了。”

朱祁鎮見此越發心中不是滋味了,他暗暗決定多給朱見沛一些補償。等朱見沛之國的時候,朱祁鎮調集了士卒,工匠,百姓三萬餘人,一併跟隨他去了拉薩。

佛王入藏,在西藏曆史上,是與文成公主入藏一樣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

從此之後,佛王一系坐鎮西藏,世襲罔顧,大明內部不知道出了多少風雲變化,各路藩王老實不老實,唯有佛王好像被遺忘一般,孤孤單單的在高原之上。

但是後來社會進步,皇權被消弱,一個個藩王翻了車,唯獨佛王一脈,如之前一樣,孤孤單單在高原之上。

唯一的幾次風波,還是佛王絕嗣,由大明朝廷選宗室子弟過繼給佛王而已。

當然了,這是後話。

最少在他這一次封出的幾個藩國之中,國壽最長的,就是佛王一脈了。

朱祁鎮將目光轉向朱見治。卻見老五朱見治,幾乎是跳了出來說道:“父皇,孩兒在此。請父皇放心,兒臣願意做父皇的馬刀,去伊犁殺盡瓦刺人,將西方的土地全部佔據了,來獻給父皇。”

朱祁鎮聽了朱見治的話語,心中輕輕一嘆,說道:“好。今後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今後你就是大明的伊王。”

但是他心中卻對朱見治有一些失望。

其實幾個孩子之中,朱見治還是能多留一段時間的,畢竟朱見治的年紀還小,能多留一段時間也是好的。

但是朱見治的所做所爲,讓他不見容於北京。

朱祁鎮反省,這或許也怪他。

因爲蒙古人的原因,朱祁鎮給了莊妃太多的權力,包括教育孩子的權力。在朱祁鎮看來,朱見治這個孩子活潑的有些過分。

只是朱祁鎮本人是比較寬容的。一來是朱祁鎮從後世而來,教育觀念是比較開放的,二來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多幾分寬容之心。

但是很多大臣就不這樣想了。

在很多大臣看來,皇五子是一個像蒙古人超過像漢人的人,一點規矩都沒有。爲人處世大大咧咧的。

而且有染指皇位的想法。

更不要說,皇帝對莊妃的寵信。這種可能就更大了。

或許勳貴與文臣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但是不想有一個蒙古血統的皇帝上,卻是非常統一的,文臣是要大義體統,而勳貴們與蒙古人大打打殺殺這麼多年,很多家族與勳貴之間,都有血海深仇。

如果一個有蒙古血統皇帝上位,很可能讓之前臣服的蒙古貴族翻身,這是他們萬萬不能允許的。

這就是朱見治必須離京的原因。

而朱見治根本不知道這一點,看得他行爲。反而覺得能在外是一件好事,渾然不知道,大明的權力中樞在北京,一切權力都由這裡派生出來。

朱祁鎮心中也很奇怪。

一方面覺得他這樣老謀深算的性子,怎麼有這樣一個大大咧咧,近乎政治白癡的兒子。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樣一個孩子也不錯。最少對那一個人位置並沒有圖謀。兄弟之間,各安其位,也是很好的。

人老了,總是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的。

只是他不知道皇家之中,想要這個根本就是妄想。

朱祁鎮掃過四個兒子說道:“封國之事,就這樣定下來了,今後半年之間,你們就要陸陸續續的離開了,有什麼話想與你們母妃說的,就去說吧。”

朱祁鎮一擺手將這些孩子打發走了。心中忽然有一種悵然之感。

四個兒子離開之後,朱見淳與朱見沛去見自己的母親不去說了,畢竟他們的母親也身份不高,即便是朱見沛的母親封妃,也不會有多少話語權的。

無非是兒子與母親之前的離別之感。

但是朱見治與莊妃之間的話,如果讓朱祁鎮聽了,估計會大吃一驚的。

莊妃一身勁裝,在箭臺之上跑馬,朱見治騎着一匹馬跟隨着莊妃,母子之間僅僅差了半個馬身。

太監宮女遠遠的看着,僅僅能看見他們的行動,卻聽不見他們而今在說些什麼。

卻是朱見治將他在朱祁鎮面前說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莊妃。

莊妃也將近三十歲了,但是身形矯健,猶如少女一般,一邊快馬加鞭,一邊對兒子說道:“你說的對。”

兩人的聲音壓在馬蹄聲下面,唯有兩個人能聽清楚,剩下就被風聲撕碎散落開來,這也是爲了防止自己的話被宮中的人聽去。

莊妃與皇后鬥過好幾次,自然知道,皇后在宮中的潛勢力有多深。所以唯有在這種開闊的場合之中說話,才能保證不被外人聽了過去。

莊妃說道:“你爹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內心之中對嫡長子襲承,並不是太贊成的,但是他不會輕易變動,卻是因爲太子比較合適。他不想鬧出風波來。”

朱見治微微咬牙,狠狠的甩了一鞭,說道:“娘,那孩兒該怎麼辦?”

如果朱祁鎮看到他兒子這個神情,就知道他的兒子,決計不是一個愣頭青,傻白甜。

莊妃說道:“怎麼做?等便是了。”

朱見治說道:“我就要去伊犁了,繼續等又能等到什麼?難不能能等死太子嗎”

莊妃厲聲呵斥道:“住口,這話決計不能說出口。”隨即莊妃輕輕鬆了一口氣,說道:“來日方長,你着急什麼的?你父皇身體很好,再過幾十年沒有問題,倒是太子就尷尬了。這就是你的機會了。你去伊犁就要證明自己的實力,你爹要推行的新法,你必須一個不留的推行,等將來有變之時,讓你爹想起你?”

朱見治說道:“如果沒有變?那該怎麼辦?”

莊妃說道:“如果沒有變,要麼你就去西方打下一個帝國,如當初長子西征一般,要麼就學一學太宗皇帝。”

“不管怎麼說,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忍耐。再忍耐。”

朱見治自然知道,太宗皇帝做了什麼事情,不就是靖難嗎?

只是他即便是全有西域,想要打到北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朱見治的眼睛之中有幽深的目光閃過。

顯然,他沒有想要放棄的意思。

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
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