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后二

該怎麼說服太后?

想要說服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對一個女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前者。

說實話,朱祁鎮對太后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倒不是朱祁鎮不孝,而是太后與孫皇后之間的關係尷尬,朱祁鎮少去慈寧宮。而且皇族親情淡薄,倒不是皇家天然如此,而是形勢使然。

不管太后,還是朱祁鎮身邊,都一幫人伺候着,雙方宮殿理得也遠,走一趟,都要好幾裡。

朱祁鎮除卻請安之外,很少見太后。

而感情這東西,從來是培養出來的。

即便是親生母子,一直沒有在一起生活,也談不上什麼感情。

但是朱祁鎮卻知道,太后定然對一個人有感情,就是宣宗皇帝。這就是他的切入點,朱祁鎮伏地,語氣之中帶着哭腔說道:“孫兒,不過是想活下來而已。”

太后怒道:“誰敢殺你不成?”

朱祁鎮說道:“如何不敢,太宗皇帝入南京,懿文太子一脈是一個什麼下場。吳庶人還在宮牆裡面的。請太后念在父皇的面子上,在此賜死孫兒,不要讓孫兒折辱太甚。”

太后終於轉過頭來說道:“何至於此?”

朱祁鎮說道:“生爲太子,如不爲帝,自然是這個下場,孫兒又怎麼能例外,只是孫兒死後,請太后,關照二弟,儘快封藩於偏遠煙瘴之地,或可保全性命於萬一。”

太后老了。

太后臉上的皺紋不多,但是頭髮卻大多都花白了,但是打扮的卻很是精緻,渾身上下一絲不苟,只是臉上毫無表情,雙眼之中,卻充滿了血絲。

不知道是因爲傷心宣宗皇帝之死,還是爲眼前朱祁鎮言語所動。

朱祁鎮也不擡頭,繼續將頭埋在地面之上,說道:“即便太后不念孫兒,也要念在父皇,不能讓父皇斷了香火。”

太后說道:“不要說了,你是大明的太子,誰也動不了你。起來。”

朱祁鎮擡起頭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了,如果之前的話,還有一絲刻意的成分,但是之後,卻是將心中的恐懼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太后看着朱祁鎮的臉,從眉目之間,還能看得出他兒子宣宗皇帝的相貌,說道:“你放心便是了,決計不至於此。”

如果說朱祁鎮的表演騙過了太后,卻是太小看太后了。

太后張氏靖難之前,就已經嫁給了仁宗皇帝,一身不知道見過多少大風大浪,文臣武將,跋扈如紀綱,陰柔如姚廣孝。至於大將如張輔。

她誰沒有見過。

朱祁鎮那一點點小伎倆,如果能瞞得過她。

只是她如此動容,是因爲朱祁鎮所言是實話。

世間唯有實話,最爲傷人。

朱祁鎮以爲太后與他不親,纔有了易位之念,卻是太小看太后。

固然孫皇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將朱祁鎮護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太后染指,幾乎一動,就好像是炸毛的貓一樣。

只是兒子宣宗,對這個狐媚子視爲心尖,如這一件小事,與兒子鬧矛盾,卻是太過了。

但並不是說,太后就不喜歡他這個孫兒了。畢竟是她的長子長孫,她如何能不喜歡啊。只是有時間她所想到,不僅僅是皇家之事,也要看天下大局。

大明皇帝是好做的嗎?

朱元璋罷丞相,權歸六部。可以說將天下權柄集於皇帝一身。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幾乎五更而起,入夜方眠,處理政務,從無節假日之說。

建文不說了,永樂皇帝親掌戎機,將庶務歸於太子。太后也是見過仁宗皇帝是如此處理政務的,即便是有了內閣諸學士分擔政務。

但是能諸學士不是丞相,依然有大量事務要皇帝決斷。在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體系之中,所需要的是一個成年的,能正常履行職務的皇帝。

從來沒有幼主的位置。

而今出來一個幼主。

就意味着,在朱祁鎮成年之前。大明的權力體制,就不能正常運轉了。

這纔是太后心心念唸的大事,決計不是因爲朱祁鎮與太后之間的一點點的小隔閡而弄出來的事情。

是因爲大明體制決定了,它需要一位成年君主,也就是長君。

否則,就要在現有體制之中做出改變。

這一點,宣宗皇帝已經有所覺悟了。

宣宗皇帝將一切都推給了太后,甚至給了太后臨朝稱制的權力。

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限制太后。

張太后想如前代諸多太后一般臨朝的話,也沒有什麼阻礙。

但是張太后,卻不能也不會這樣做。

其一,就是她的身體。

老了就是老了。

如果她再年輕十歲的話,這事情做起來又怎麼樣的,但是朱祁鎮而今才九歲,距離心智成熟,能獨立承擔皇帝責任少說要十年光陰。

但是太后有十年嗎?

如果在此之間,有一個萬一,皇帝仍不能親政,那麼接替她的人是誰?是孫皇后嗎?

不得不說,張太后對孫皇后一萬可看不上眼。

這也是有原因的,張太后父親是指揮使,兄長是靖難功臣,經歷的風風雨雨之多,早就將張太后打造出來,在宣德年間多次參與政事。

對執掌天下之事,張太后是有信心,能做好的。

但是孫皇后,在張太后看來,就是一個不識大體的婦人而已,宣宗皇帝廢后之事,就是宣宗皇帝一生的污點,即便是千載之下,也洗不乾淨。

這背後,都是孫氏所爲。

這樣不識大體,不知道天下爲何物的婦人,如果將權力交到她手中,還不知道將天下霍亂成什麼樣子。

其二,就是有明一代,從太祖皇帝,對後宮干涉非常嚴格,後宮不得干政,連選妃的原則就能看出來。

明代皇帝娶婦都是娶於小民之家。、

張太后算是一個特例。

她不想破壞祖宗成法,而且她也看得明白,她如何真臨朝稱制,對孃家來說,未必是好事。

所以她要想另外的辦法。

以親王攝政。是不是可以?

越王身體不好,一直纏綿病榻。在她看來,她三個兒子之中,最先走的那個人,會是越王,卻不想是宣宗皇帝走在前頭了。

越王不可用。能用的只有襄王了。

襄王的才能,太后是知道的。

乃是天下皆知的宗室賢王,既賢且親。

正是如此,太后才神不知鬼不覺的將襄王金冊取過來。

從一開始,太后就沒有廢立之心。只是有些事情卻引人猜忌而已。

只是太后也在猶豫之中。

因爲她知道,讓襄王攝政容易,但是讓襄王還政的時候,就不容易了。倒是說不得叔侄兩人就要刀兵相見了。

這手心手背都是肉,讓她如何忍心。

在歷史上,張太后將襄王金冊藏在宮中秘而不宣,七日之後,才令正統登基,並讓王振以司禮監太監掌披紅之權。

也就是張太后,這一決斷,開啓大明中後起,司禮監太監爲內相的歷史。

張太后在幼帝時期,做出了最妥善的安排,不得不重用太監,因爲從太監之中收回權力是最容易的。

而正是因爲如此容易,大明後世皇帝們,都讓太監引入朝政之中,以至於成爲了成例。

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
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