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

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

這個人日本使臣不是別人,正是李實在日本時候負責接待的伊勢貞親。

伊勢貞親這一次來,也是日本正統年間第一次朝貢。

他身邊的侍從見伊勢貞親對幾個年輕人如此客氣,也紛紛行禮,只是牽着汗血寶馬過來,跟着自己的主人出了馬市之後,一個年輕人問道:“叔父大人,何至於對幾個武士如此客氣?”

這個人是他的侄子伊勢貞宗。

伊勢貞親坐在馬車之上,閉目養神說道:“我們此來是有求而來的,這幾個年輕人,其中好幾個人從穿着上,非富極貴,能不得罪就不得罪。讓人將龍馬看好了,回去獻給將軍,或許能緩和一下將軍的情緒。”

一想到而今的日本局勢。

伊勢貞親就感到頭疼了。

其實在李實出使日本之後,大明與日本的關係並不是太好的。

誠然,李實與日本達成的協議,讓日本也從中日貿易之中,得到一分利益,這一分利益讓足利家勢力大增。

但是在佐渡島銀礦的消息傳出去之後。

整個日本上層都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日本上下對大明都有一種仇恨的感覺,似乎自己的東西被大明給搶去一般。

只是礙於大明強大的武力。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日本雖然自大,但還不敢挑戰大明的地步。不過日本內部對大明的不滿情緒卻是很有基礎的。

這也是爲什麼,大明派遣使臣出訪過日本之後。日本這麼多年都沒有來朝貢。

這本身就是日本一種不滿情緒。

甚至說如果不是日本內部情況出現了新的變數,雖然大明強盛之極,大明大皇帝四十大壽辦得轟轟烈烈,日本也爲必須想來。

這個日本內部的新情況是什麼情況?

是足利義政,也就是日本幕府將軍的子嗣問題。

足利義政算起來比朱祁鎮還小上幾歲,但是結婚十幾年,卻也沒有一個兒子。三十多歲的人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年紀很大了。

足以影響日本內部的政治穩定。

而且前文也說過,日本足利氏的統治本來就不是很穩定,內部矛盾重重,只是足利義政在三管四職的守護之下,尚且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在足利義政這麼長時間無嗣的情況之下。

足利義政就在大臣的擁護之下,將自己的弟弟足利義參成爲他的繼承人。並讓細川勝元,也就是幕府之中資格最老的家老,擔任他的守護人。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

就在今年足利義政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爲足利義尚。

這樣一來,足利義政就起了將自己的兒子列爲自己的繼承人的想法。只是這個想法被細川勝元激烈的反對。

足利義政與細川勝元兩人之間的默契,也因爲這一件事情打破了。

細川勝元不管是從個人道義上來說----他是足利義參的守護人,必須保護足利義參,登上將軍之位,從個人利益上來說---他已經將注壓在足利義參身上了。一旦將軍換人,對他的利益有極大的損傷。從幕府出發,足利義參已經確立爲儲君了,而且足利義政年紀不小了,兒子太小了。而今三十多歲的足利義政能不能活到足利義尚長大,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畢竟,在古代日本人的壽命,即便是日本高層的壽命,平均也不是太長的。

這就是一場可以預見的政治危機。

所以,細川勝元絕對妥協。

於是乎,足利義政與細川勝元之間的矛盾,就成爲日本而今最大的矛盾。

足利義政已經下定決心了,將自己的兒子扶持上將軍之位,這一次派遣使臣來大明,就是想用的大明的名義來壓制國內的反對力量。

準備讓大明封足利義尚爲日本太子。畢竟足利義政頭上還有一個日本國王的頭銜。

只是伊勢貞親卻不是認爲這樣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

日本畢竟不是朝鮮。

日本從來不是大明的乖兒子,甚至將大明拉入這一場政治紛爭之中,說不定會有反效果。這纔是伊勢貞親下大手筆,要將汗血寶馬賣回去的原因所在。

不是伊勢貞親覺得他辦不成這一件事情。而是他即便辦成了也沒有太大的效果。

伊勢貞親一切都繫於足利義政之身,只能想辦法討好足利義政了。

伊勢貞親回到會同觀,問道:“禮部李尚書還沒有見到嗎?”

身邊的人說道:“大人,已經安排好了,明天上午,李尚書有時間見我們一面。”

伊勢貞親嘆息一聲,說道:“如此就再好不過了。”他隨即吩咐下去,準備一分合適的禮物,他要送給李尚書。

這李尚書不是別人,就是當初奉命出使的李實。

這位四川解元,這麼多年已經熬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上,也是因爲他在禮部侍郎的位置上,多次出使外藩,頗有奔波勞碌之苦。

朱祁鎮記在心上,這纔將李實扶上了禮部尚書位置上。

雖然禮部的差事總體上來說,還是很清閒的。但是足夠清貴。

只是而今連清閒也算不上了。

李實忙得四腳朝天。別的不說整個聖誕節禮儀安排,已經對外國使臣的安排,羣臣的禮儀安排,等等,都是由禮部來掌總的。

而今年來朝見外臣又特別的多。

大明在正統二十八年對外大舉用兵,最爲震撼的,就是一舉抵定西域。擴土萬里,西域國家以瓦刺爲首,多了十幾個,而南洋國家卻更震撼於安南之滅。

安南在南洋地區根本就是小霸主地位。

他雖然稱臣於大明,但是自己也建立一套朝貢體系,要別的國家來朝貢自己。

這樣一個區域性強國,就這樣被大明給滅了,更是打出了斬首三十萬級的大戰。而在南洋很多國家,恐怕全部人口加起來,還沒有三十萬之多。

自然是震撼非常。

正逢早早傳出來,這一次千秋節要大辦。再加上開海這麼多年,海上貿易往來非常頻繁,於是這一次來朝貢的國家超過了一百個。

其中有不少是新來的。

李實也不知道是不是來騙貢的,這就要李實這個禮部尚書把最後的關卡。等如是種種的事情,李實可謂忙的腳不沾地。

別的不說,會同館的房間不夠,而聖誕節將近,不僅僅外國來的人多。國內的人來的更多,幾乎硬生生要將北京城給塞滿了。

李實想盡辦法,這才徵用了一些寺院,纔算是將這些人給好好的安頓下來了。

自然沒有心思去見日本的使臣。

即便到了約定時間,李實差一點忘記了這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身邊的人提醒。他就要忘記了。

內閣那邊要他過去。

畢竟這不是禮部一家的事情,要光祿寺,順天府,等等好多個衙門一起行動,才能將這一件大事給辦好。

內閣負責協調各部門。

他聽了日本使臣就在外面,心中暗道:“想不見也不行了,總不能讓他們日日都在外面等着,傳出來去了也不好聽。”

日本使臣幾乎好像一個標杆一般,在外面站了十幾天了。

即便伊勢貞親不在,也要讓子侄留下一個,那種畢恭畢敬的態度,讓人實在挑不出什麼缺點。

李實不得不將人叫過來,想要長話短說,問清楚什麼事情之後,立即將這一件事情給打發了。

李實召見伊勢貞親,彼此之間寒暄什麼的就不必多說了。直入正題,伊勢貞親說道:“國主新得愛子,想請天朝冊封爲日本太子。以安國主之心。”

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
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