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

第九十五章開海七

朱祁鎮心中一轉。立即明白,太皇太后當日所說的話。

朱祁鎮第一時間想到,乃是太皇太后給他埋的坑。但是隨即就想明白了,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乃是順勢而爲。

即便沒有這一件事情,在其他事情上,朱祁鎮也一定要栽一個跟頭。

這是他太天真了。

皇帝是皇帝,權力是權力。

想當然的意味皇帝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簡直是幼稚不能再幼稚了。

這還僅僅是觸及文臣的利益,就有如此大的風波,如果真如他所想整頓軍中,真以爲各地衛所不會造反嗎?

他此刻才明白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與民休息,另外一層意思。

官僚這東西是最討厭改變的。太皇太后與其說是與民休息,不如說與官休息,雙方各自安好,自然是歲月靜好。

但是想要改變現有的政治局面。

即便是皇帝,也要面對大多數官僚的反對。但是真正統治兩京十三省的,從來不是大明朱氏,而是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僚。

與其說與士大夫共天下,不如說與官僚共天下。

這未必不是百官給他這位小皇帝的下馬威。

朱祁鎮說道:“先生,而今局面當如何收拾。”

楊榮說道:“外廷之事,只需陛下下令罷西洋事,下旨懲戒王振,示恩於百官,這一件事情,臣可以安撫下來。”

朱祁鎮說道:“王振不用出宮?”

楊榮心中未必不想王振出宮,但是朱祁鎮言下之意,他很清楚,王振不可能出宮的。楊榮不會做不可能的事情。

楊榮說道:“宮中事務,外廷自然不做干預,陛下只需懲戒王振即可。”

朱祁鎮說道:“那麼開海一事?”

楊榮說道:“開海。”

朱祁鎮立即將這一件事情說了出來。楊榮聽了,立即說道:“陛下何不與臣商議,于謙此人久歷地方,能力還是有的,但是對京中事務,卻是疏忽了不少。”

“外官與京官不同。”

朱祁鎮自然明白,對外官來說,他們有太多來錢的路子,甚至是合理合法的,自然不如京官對一點點俸祿的跌漲,如此在意。

于謙也不明白,王振做過的很多事情。

甚至如果朱祁鎮知道王振屁股下面全是屎的話,朱祁鎮也不會用王振辦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說道:“朕知錯了。只是而今這開海之事,能不能進行下去?”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楊榮在能力在於謙之上。

因爲而今的楊榮是他一輩子的巔峰狀態,精力,智慧,狀態,乃至地位,都是巔峰狀態。而於謙比起楊榮還差了一大截。

雖然于謙在歷史上名聲大,但是如果真論政治智慧,巔峰狀態的于謙與而今的楊榮之間,誰上誰下,還真不知道的。

因爲於少保名留千古,並非因爲他多高超的政治智慧,而是節操與忠義。

楊榮沉吟片刻,說道:“事已如此,不可再行,如果想做下去,只有一個辦法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榮說道:“請太皇太后懿旨。”

朱祁鎮聽了心中苦澀。

他一萬個不願意。

因爲他此刻去見太皇太后懿旨,就是向太皇太后認輸,並承認自己的錯誤。

真如同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一直不服氣一般。

是的,朱祁鎮不服氣。

他覺得他有後世的見識,超出歷史的眼光。就一定能讓大明走上巔峰。

之前小試牛刀做些事情,都非常順利。

此刻才知道,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後面有太皇太后,他自己也是皇帝。並非他所謂的眼光與能力。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

朱祁鎮送走楊榮之後,內閣的奏疏筐一筐的送了進來。

因爲王振而今是戴罪之身,朱祁鎮讓他一邊待去,他自己分揀奏摺。

只是剛剛看看幾封,朱祁鎮就不耐煩看了。

很簡單,這裡面十封有八封都是彈劾王振的。

朱祁鎮對身邊的小太監說道:“將這些奏摺分開,只要是彈劾王大伴,放在右邊,不是的放在左邊。”

一羣小太監立即動手。

不過片刻,桌子上僅僅有幾十本奏摺,不是關於王振的。

而桌子下面,有好幾個筐子,裡面都塞滿了奏疏,都是彈劾王振的。

朱祁鎮看着這些文書。

長吸一口氣,下了決心。給自己奶奶認錯並不丟人。

朱祁鎮起身說道:“將些奏疏全部帶上,擺架慈寧宮。”

到了慈寧宮,朱祁鎮一進門,就跪在地面上,向太皇太后行禮,說道:“孫兒知錯了。”

太皇太后看了一眼好幾筐彈劾王振的奏疏。一擺手,身邊的侍女全部下去了。太皇太后說道:“錯在哪裡了?”

朱祁鎮說道:“好高騖遠,妄自尊大。”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將一封彈劾文書打開,細細看着,說道:“這說的跟沒有說一樣。”

“再想。”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忽然福至心靈,說道:“孫兒之錯,再沒有分清楚敵我。”

“哦。”太皇太后將手中的奏疏合上,隨手扔在筐裡面,說道:“這倒是有一點味道,繼續。”

朱祁鎮說道:“凡行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利之所以生,弊之所以存也。天下熙熙,皆有利來,天下攘攘,皆無利往。”

“只要關於利益,沒有一片是空白。”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韓非子讀得不錯,繼續。”

朱祁鎮說道:“孫兒想開海之前,知道朝堂之上,定然會有人反對,但是卻不知道誰會反對,只是寬泛的想,卻不知道其中利益之所在。”

“我不知敵,而敵知我。”

太皇太后搖搖頭說道:“不僅僅是知你,宮中就好像是篩子一般,你在宮中一舉一動,下面的人都知道,他們或許不知道你具體有某人說過什麼話,但是觀其行,勝過聽其言。”

“人的言語會騙人,但是行爲不會。”

“最近阮安不是再弄什麼馳道,你真以爲能瞞得過外廷嗎?”

“他們自然是要給我們這位小陛下,一點點提醒。”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顫。說道:“娘娘,這一件事情內閣也參與了嗎?”

太皇太后上前一笑,將朱祁鎮拉起來,輕輕拍打朱祁鎮膝蓋上的虛土,說道:“沒有,內閣諸位還是識大體的。自然不會下場弄這種小孩子一般的手段。”

“只是沒有態度,也是一種態度。”

朱祁鎮頓時明白,太皇太后所謂默許,在不同人那邊有不同的解讀,而內閣那邊顯然也是跟隨太皇太后的意思。但是在下面百官之中,卻有不一樣的解讀。

或許也有人沒有解讀,只是憑胸中的正氣所向而已。

所以出來打頭陣的是李時勉。

李時勉未必不知道身後的人一些伎倆。只是他卻是眼睛之中揉不得沙子。只有爲了匡扶朝政,即便是被人利用也不在乎。

畢竟王振所做所爲,一五一十,絕不是作假的。

朱祁鎮說道:“孫兒知錯。”

太皇太后說道:“你現在知道誰是你的敵人了嗎?”

朱祁鎮張口就要說話,但是卻卡在喉嚨之中了。

是啊,誰是敵人?

看似氣勢洶洶,其實朝中的大佬都沒有下場,或者下場了並沒有表明身份。李時勉看似爲首,其實不過是被人推上來的。

朱祁鎮一時間居然找不到一個有名有姓的朝廷官員作爲敵人?看誰都是,看誰都不是?

朱祁鎮這才發現自己之所以被動的原因所智啊。因爲他不知道該打誰?纔能有效。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