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

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

作爲永樂年間遺留來的老宦官。亦失哈一生都與奴兒干牽連在一起。

甚至有時候反過來想,如果不是太宗皇帝需要一個熟悉女真,熟悉奴兒干的內官,亦失哈的一生,也不過是宮牆之中一個太監而已。

最多與一些女真妃子相互扶持而已。

也正是太宗皇帝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纔有了他的所有。

亦失哈對奴兒干很熟悉,不過這一次,他並沒有先去松花江,順流而下,而是帶着數千士卒,跋山涉水,先來到了建州衛。

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也帶着自己的部衆迎了上來。李滿住似乎爲了表現自己的實力,將自己麾下的將士全部拉了出來。

萬餘女真將士,看上去人數不少,但是整齊的明軍前面就是相形見絀了。

跟在亦失哈後面的李大川,對亦失哈的義子施帶兒說道:“這些女真野人,擺什麼架勢,這樣的陣勢,縱然再多幾萬,給我三千騎兵,我早就將他們打的落花流水。”

朱祁鎮對這一次海西都司的設立,非常之重視。

所以,特地從大同將,李大川給叫了過來。

李大川而今也算是摔打出來了,他本就是勇將,又得了楊洪的指點,行軍帶兵也算是入了門了。

當然了,也僅僅是入了門了。

這也是很多下層將士的先天侷限。

比將門子弟從小弓馬讀兵書培養出來的人才,這些草莽出身的將領,猛地猛衝,衝敵破陣,倒是行家裡手,再往上一層,指揮數萬人馬,是這一輩子大抵不可能了。

施帶兒也是如此。

他亦失哈收的義子,也是勇猛無雙,衝陣的時候,身披重甲,身上喜歡帶幾把手斧,先飛斧傷人,然後再長刀呼嘯。

乃是亦失哈的親衛將領。說道:“李爺好眼力,在遼東鎮的都知道,這女真人嗎?多爲山中獵戶出身,不務耕種。倒是有一把蠻力,真灑起瘋來,倒是不好攔住,但是戰陣之上,終究不是兩人鬥毆,這些女真不要看上去不錯,但是打起仗來,那是蠻子,一窩蜂,根本不知道前後陣列,只要挑選遼東三千精騎,不管多少女真蠻子,都可以打發了。”

其實外派的內臣,是不能帶兵的。甚至並沒有說明,什麼具體待遇。

比如朝廷給文官,幾品文官,給幾個百姓在你這個服役。不過大部分明朝官員,都向百姓收一筆錢,代替服役。

而武將身邊也有親信家丁。

但是太監這個東西,如果在皇帝身邊統兵,如劉永誠也是有親兵的。

但是外派宦官,是什麼待遇。按宮裡的規矩,太監的俸祿比文官還要稀薄,畢竟太祖皇帝制定的時候,也沒有想這些太監出來辦事。

太監們在規定內滿足不了自己,自然在規定外來做了。

在太宗朝,還不過是找一些百姓作爲僕役。但是王振當政之後,雖然對下面的看的很嚴,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如各邊鎮的鎮守太監,也在這個時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親信家丁。體制內不大好做動作。

所以太監們大多是拉攏異族軍隊。

比如亦失哈有二百女真親兵,而施帶兒就是親衛統領。甚至施帶兒的血統之中,未必沒有女真血脈。

但是這也是這個時代普遍現象,凡是在大明混好的女真人,都要努力消除自己身上的女真印記。

就好像是亦失哈。

亦失哈的作爲一點也不像女真人。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女真這個名字,也是大明偷懶叫他們的。雖然東北本身也是有一些女真人的,但是就好像是野人女真這個名詞?

這些山溝裡面的野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女真,不過大明這樣叫,他們也就知道認了。

後世什麼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這麼族,在大明都叫野人女真。

即便是建州女真本身,是女真嗎?

後世也有考證,這裡就不用說了。

而他們兩人所說的這個現象,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

建州女真的戰鬥力,是努爾哈赤在李成樑哪裡學習了大明軍隊的作戰方式,組織方法之後,才變得能打起來。

之前,不過是一盤散沙。

這邊兩個人私下議論女真的戰鬥力。那邊亦失哈與李滿住也相談甚歡。

李滿住而今四十多歲了,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與亦失哈的關係特別好,甚至亦失哈與李滿住之間的淵源也比一般人深。

無他,李滿住有一個女兒進攻服侍太宗皇帝。

當然了,李滿住也不敢自稱乃是太宗皇帝的岳父,但是亦失哈畢竟是宮中出來的。

雖然而今李滿住的女兒早已不在了,殉死太宗了。但這分香火情尚在。

李滿住將亦失哈迎入建州衛之中。

而今的建州衛並不在開原,而是在大明的邊牆東北不遠處,也算是鴨綠江流域之中。兩人一番寒暄之後,進入正題。

亦失哈先說了一下,哈密衛的現狀,然後說明朝廷準備在海西建城的意圖,一副對建州衛關懷備至的樣子。

但是李滿住心中早已破口大罵了。

他其實很不願意,讓大明派兵在邊牆外面駐守。原因很簡單,如果大明不派人來,他這裡並非是瓦刺關心的重點,或許不會出什麼大事。

即便出了什麼事情又如何?

也先是一個明白人。也先明白草原之上的特殊政治結構,也先麾下也就是近十萬瓦刺鐵騎,乃是也先的核心力量,對外圍各部,其實只有他們向也先表示臣服,臣服納貢交質子,聯姻等等辦法。將他們拉上瓦刺的戰車。

畢竟草原自有國情,真想將草原所有貴族的權力給廢了,也先不要想南下了,先打上十幾年內戰吧。

也正因爲如此,也先對脫脫不花忌憚的很,原因草原上大部分領主,要麼姓孛兒只斤。要麼就是與黃金家族關係很深。

也就是說,瓦刺即便打過來,也是征服之戰。

只要李滿住向瓦刺低頭,也先不會做什麼過分的事情,就好像是哈密衛而今被也先控制了,哈密王下場如何?

早樣是哈密王,甚至與也先聯姻。看上去親厚更勝一層。而且哈密王也在明朝這裡留了活釦了。

一旦瓦刺敗北,哈密王絕對舉哈密投奔朝廷。

歷史上他也是這樣做的。也先死與草原的內訌之中,瓦刺的霸權維持了不到十年左右,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的努力,隨着也先之死,化作過眼雲煙。

隨即哈密又成爲了大明的哈密衛。之後又有很多波折,最後在嘉靖年間朝廷才徹底失去了哈密的控制權。

如果大明不駐兵女真。

李滿住自然也想左右搖擺,如果也先實在太厲害,爲也先的臣屬,也未必不可以。

只是大明一駐軍。

他如果要投奔也先,就必須消滅這一支明軍,且不說這數千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都遼東鎮精銳,一旦築城,更是不好對付。

單單說,一旦覆滅數千明軍,他與朝廷之間就成爲敵國了。將來再也沒有和好如初的機會了。

大明或許忌憚瓦刺,但是對女真,卻一點不在乎。

李滿住也看不出瓦刺與大明之間,勝負如何。但是大明這一手,卻將他逼到了只能追隨一方的處境之下。

他當然不高興,這高興自然並沒有帶出來,而是長嘆說道:“也先狼子野心,我向來是知道的,但是我建州衛苦啊,恐怕不能爲朝廷效力了。”

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
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