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

去世的皇帝的皇帝,一般都稱大行皇帝,而此刻大行皇帝就停靈在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作爲太子,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的。

畢竟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如果天子失德,會讓下面的人離心離德的,而天子最大的失德不是別的,就是不孝。

哪怕是做個樣子,朱祁鎮都要撐過去,更不要說,朱祁鎮內心之中對宣宗皇帝實實在在有一股父子之情。

那麼而今危機四伏,他也想將宣宗皇帝的喪事辦好,而不是靈前相攻,讓父親泉下不安。

乾清宮之中,宣宗皇帝已經大殮過了。空蕩蕩的宮殿最中間,停着一口棺材。正是宣宗皇帝的梓宮所在。

而宮殿外,全部都是一片片皤。而宮殿內,除卻角落裡面一個個火盆之外,還有幾個太監守住,只有一個七歲小兒在梓宮之前,見了朱祁鎮來了,眼睛之中帶着淚光看着朱祁鎮說道:“大兄你來了。”

他就是朱祁鎮唯一的弟弟,朱祁鈺。

朱祁鎮看着這個小孩子,心思有些複雜。如果按正常的歷史走向他與這個弟弟之間,有一段愛恨情仇。

不過,他自信決計不會如此的。

看着朱祁鈺眼中含着淚水,似乎有無數擔心與不安。輕輕抓住了朱祁鈺的手,說道:“放心,一切有大哥在。”

宣宗皇帝有兩子三女,只是女人是沒有資格來守靈的。說起來宣宗皇帝膝下的確空虛,來守靈的只有兄弟兩人。

兄弟兩人跪在梓宮之前,聽着外面一陣陣的哭喊之聲。

文武百官以及命婦都要一批批的來哭。不過,除卻少數幾個大臣,他們沒有資格進乾清宮,都是門外哭。

而且有太監指揮,何時哭,哭幾聲,何時退,怎麼退。

再加上一邊宮廷樂師所奏的哀樂。

讓朱祁鎮心中也一陣傷懷。

朱祁鈺似乎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只是知道父皇已經躺在這個大盒子裡面了。還問朱祁鎮:“父皇什麼時候出來啊?”

讓朱祁鎮什麼不知道該怎麼說。

忽然朱祁鎮聽到外面太監的喊聲:“五軍都督府僉事,會昌伯致哀。”隨即有一個老人的聲音大聲哭道:“陛下。”哭聲甚哀,有一種撕心裂肺之感。

朱祁鎮眉頭微微一挑,對朱祁鈺說道:“你先一個人在這裡,我去更衣。”

朱祁鈺怯怯的說道:“大哥快回來,我有些怕。”

“好。”朱祁鎮說道:“我很快就回來。”

朱祁鎮從乾清宮後門出來,就看見王振在哪裡等他了。王振見朱祁鎮出來,立即引朱祁鎮走向側門,邊走邊說道:“小爺,長話短說,會昌伯消失的時間長了,會惹人嫌疑的。”

朱祁鎮說道:“我知道。”

隨即王振將朱祁鎮引入一間雜物間,朱祁鎮推門而入,王振立即在外面守着門。

朱祁鎮入門之後,只見這小房間之內,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傢俱,有些朱祁鎮還有些眼熟,是乾清宮之中的擺設。

想來爲了停靈,乾清宮之中的傢俱有一部分都擺着在這裡了。

“老臣見過太子殿下。”會昌伯孫愚也在裡面,見了朱祁鎮立即跪倒在地。

朱祁鎮上前幾步,攙扶起來,說道:“外公請起。”

孫愚立即說道:“老臣不敢當。”

朱祁鎮見孫愚頭髮將近全白了,官服之外套着孝衣,一身服色近乎全白。長相清瘦,看上去氣色不錯。

說實話,朱祁鎮有些失望。

他此刻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扶保大位的外戚,只是大明的祖宗家法,都是取後於平民之中,雖然不能說是真正的平民。但是孫愚之前不過是工部一小官,能力影響力能有多少。

太后張家,放眼大明三百年,也可以稱之爲特例了。如會昌伯孫家一般的,纔是正常現象。

不過,朱祁鎮而今也沒有辦法,雖然他知道王振定然以他的名義在宮中拉攏了一些人,但是他決計不敢用這些人,與太后張氏執掌內廷數十年的威望相比的。

孫家雖然有些不足,但是也是朱祁鎮唯一能拿到的稻草。

朱祁鎮將孫愚攙扶起來,說道:“在外人面前,有君臣之別,但是在內室之間,何須如此,母后唯有我一子,今日還請外公助我。”

孫愚雖然能力不強,因姻親至伯爵,但也不是傻子。朱祁鎮派人請他密室相見,他就知道有事。聽朱祁鎮如此一說,心頭一顫,說道:“太后秉政向來至公,外面雖然有襄王金冊之事流傳。大抵捕風捉影。殿下不必多慮。”

朱祁鎮目光一凝,卻見孫愚低下頭,不敢與朱祁鎮對視。

朱祁鎮心中瞬間明白,這孫愚不想趟這渾水,或許覺得他如果與太后對敵的話,決計沒有半點勝算。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是我多慮了。時候不早了,會昌伯早些回去吧。”

“殿下。”會昌伯孫愚跪在地面之上,說道:“非臣不願意,只是臣唯有家丁百餘人,不過持役而已,與各將門的家丁萬萬不能比的。臣即便想派出一些人手,也沒有人手可派。殿下請聽臣一言。”

朱祁鎮說道:“講。”

孫愚說道:“而今萬事都決於太后,殿下是萬萬不能繞過太后。太后與殿下畢竟是骨肉之親,殿下何不去見太后,承歡膝下。”

朱祁鎮說道:“孤知道了。”

孫愚見朱祁鎮依舊有些不悅,一咬牙,說道:“如果殿下還不放心的話,臣有五子,願意侍奉殿下左右。”

朱祁鎮見孫愚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就知道孫愚的確沒有辦法。並非想作壁上觀。他微微一嘆,也知道孫愚所言未必都是實話,但是也未必都是假話。

想用孫家的家兵卻是不行了。

朱祁鎮之所以有這個想法,就是歷史上奪門之變,就是歷史上的他糾結了將門的家兵所爲。

故而他知道,京師之中,除卻管理駐軍的五軍都督府之外,還有一些私兵,雖然每一家人數都不多,但是聚集起來,卻也有幾千人。

有時候政變,幾千人就足夠成事了。就如同奪門之變了。只是看來會昌伯連當時勳貴的基本線都沒有達到。

這個時代的勳貴,大部分還都是能打的。

朱祁鎮本來是微微失望,而今卻是失望透頂了,說道:“不用了,你回去之後,爲孤做一件事情。”

“殿下請講。”孫愚只覺得後背冷汗直冒,說道。

“爲孤盯緊彭城伯家。”朱祁鎮說道:“有什麼異動,孤都要知道。”

孫愚咬着牙說道:“臣明白。”

他知道這一件事情,他沒有推託的可能了。如果連這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恐怕要大大得罪這個外孫了。

因爲他不僅僅五大輔政大臣,也是五大輔政大臣之中,與宣宗關係最好,最得宣宗皇帝信重的大臣。

輔政五大臣,張輔,楊士奇,楊溥,楊榮,胡濙,雖然都是老臣,但是與宣宗皇帝關係最親密的莫過楊榮。如果不是太子登基,其他人尚好,但是楊榮恐怕求一告老而不可得。

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
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