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

李東陽的奏疏裡面說了什麼事情?

他說了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縣級財政。

也就是大明賦稅之中留存的部分。

總體上留存的部分,是要支付官員俸祿,還有支付當地學子的秉食的。

而今明代的縣級財政從開國到後來,是處於一個越來越衰弱的情況下的。

而預備倉就是一個標誌。

洪武年間,幾乎各縣都有預備倉,因府縣大小,分別儲存幾萬石,到幾千石不等的糧食。而到了明中期,幾乎全部荒廢了。

到了明末朝廷的地方財力根本不足以維持地方的開支。

水利,道路,賑災等開支,都不足以維持,地方官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去求富戶出錢。

而今雖然還沒有這個地步。

但是已經有苗頭了。

總體上,都是朝廷對地方財政看得太緊了。

一般來說,地方上各項開支,都是有成例的。比如說,一個縣之中,在洪武年間,維護水利花費,取一個平均數,就是這個縣留存之中,在水利上的經費。

這當洪武年間,或者在洪武年間不遠的情況之下,還算可以。

但是在幾十年之後的現代,已經是一紙空文了。

而且賦稅也不是都能徵收上去的。

就好像整個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免去了江南數千萬石的錢糧,而在各地也多多少少都有減免錢糧的事情發生。

而有一個慣例,就是減免賦稅,一般只減免留存,不減免起運。

也就是說,比如寧化縣有些困難戶,或天災,或人禍,實在是徵收不上賦稅,縣令就上奏請求減免。

朝廷批覆是,減免可以。但是該交上京的錢糧是一分不能少,減免的錢糧要從留存的那一部分之中扣除。

這其實也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不這樣做,下面的官員只會變本加厲的拿朝廷的錢糧做自己的人情。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幾乎每年的賦稅都是沾血的。

不竭力督促,誰也收不上稅。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底層幾乎沒有獨立的財政權。

縣太爺看似威風凜凜,其實想做什麼事情都不行,畢竟縣裡面沒有錢,想做一些事情,就要向當地富戶討人情。

自然只能勸勸學了。斷斷案,催促一下錢糧,其他的事情什麼都做不了。

至於真有什麼大災大亂,更是連安堵百姓都做不到。

李東陽的奏疏之中,前半段是說弊端,在後半部分,就是再說解決辦法了。

李東陽並沒有說要朝廷多給出留存的比例,想想就知道,除非腦門子被驢踢了,否則不用朱祁鎮否決,戶部,內閣都不會同意的。

畢竟儒家思想之中,有濃厚的大一統思想,只有加強中樞權力,財力的,絕對沒有減少的。

所以李東陽在解決辦法之中,壓根沒有說這方面的事情。

他卻提出一個理清地方財政的辦法。

他提出了易知單。

這個易知單,分爲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朝廷徵收賦稅的時候,留給百姓的單據。

爲了防止胥吏舞弊,欺壓百姓。收上的賦稅清單,都要一式兩分,讓百姓持有一分,辦事的胥吏持一分。

看起來很簡單。

畢竟現代人早已習慣了各種票據。到政府辦事更是這個票據,那個票據的,不知道有多少,甚至煩惱極了。

但是而今這樣做,卻能極大防止胥吏上下其手。

另外一部分,就是朝廷賦稅徵收,全部貼在縣衙外面,令百姓周知。

這其中就有幾分政務公開的意圖。

單單是這樣,不過是減輕了胥吏欺瞞百姓的程度,想要改善縣級財政還差了許多。

之後,就是李東陽將留存部分化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常支,這一般都是固定開支,比如官員的俸祿等等,另一部分就是不常支。

這個也有兩部分,一部分乃是奏銷。向上面報賬之後,可以直接從起運賦稅之中留下來,另一方面就是結餘了。

因爲大明賦稅都是定額,結餘的可能並不大,也不會太多的。

說實話,李東陽對縣級財政的梳理,並不算多高明,但是他做的最驚豔的事情,就是大量的引入表格。

甚至他在奏疏之中,還有好幾分表格的樣本,比如給百姓看的,易知單樣本,還有朝廷要帖出的每年賦稅徵收額度,具體到每一個人。還有縣衙之中各種表格樣本。

並以寧化縣爲例。

李東陽就從混亂的財政之中,贊出幾百石糧食有數十貫銅錢。

除此之外,李東陽還特別提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去浮民。

或者說是去流民。

李東陽所在的寧化縣,乃是山溝裡面的一個小縣,但是人口卻不少,所以寧化縣有一個特產,就是土匪。

這些土匪大多都是吃不上飯的百姓,只能想辦法鋌而走險,只求一時溫飽。

所以,李東陽提出請朝廷從寧化遷徙這種沒有產業,混跡在生死線上的百姓,遷徙到夷州去。

甚至請朝廷,在福建,江西等地都實行這個辦法。

雖然聽起來很不人道。

窮人連死在家鄉的權力都沒有了。但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爲福建與江西人口太多,土地兼併的狀態,僅次於南北兩京。

而土匪這種特產,更是數不勝數。

連大名鼎鼎的王陽明都在江西剿匪,甚至寧王造反的主力軍,就是寧王招撫的土匪,居然有數萬大軍。

在朱祁鎮登基之前,江西就有人起事,一度聚集到三萬人上下。而在朱祁鎮又有葉留宗轉戰江西,福建。

這都是根結所在。

劉定之爲什麼對李東陽滿意。

就是李東陽並沒有硬在寧化縣推行一條鞭法。寧化縣不大適合一條鞭法,這個事情,雖然大部分朝臣未必肯定,但是都有所預料的。

特別是內閣之中大臣,大多都是人精,都是有地方行政經驗,一條鞭法一提出,很多人都有所預料了。

如果李東陽真要推進,併爲一條鞭法叫好。

李東陽不但不會有事,而且會被朝廷遷升,畢竟而今皇帝正想推進一條鞭法的時候,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變法潑冷水。

但是並不意味李東陽就沒有事情了。

就祈禱李東陽在寧化的事情,不要被人抓住把柄,只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說不定將來就被人翻出來的。

要知道做官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

有了污點,哪怕是藏着,也會因爲地位越來越高,而藏不住的。

而今李東陽做的就很好。

一方面,李東陽雖然沒有直接說,他支持或者反對一條鞭法。但是他從奏摺之中,所表露出來的變法的態度,是一般無二的。

誰也不會將李東陽歸爲反對變法一派。

這個態度先擺出來了。

而李東陽提出的種種措施。好像是對地方上一些弊端進行改易。一片愛民之心。與陛下的一向政治主張相合。

而且如果細細思量卻發現。

其實暗藏玄機。

大明基層的情況,真的沒有人不知道嗎?

不是,知道了不能解決,又有什麼用,一片混亂的基層,其實也是胥吏政治生態之一。不將情況弄亂了,這些胥吏怎麼能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而今這一套辦法,雖然不出奇,但也完善。只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合格吏員,這個辦法行得通嗎?

自然是不能的。

所以,這一件事情就此繞過來了。其實還是回到了皇帝陛下所提出的胥吏改制上面。甚至可以說是暗地裡拍皇帝的馬屁。胥吏不改制,百姓就不得安枕。

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二章 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