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

第二百二十四章遼河大捷

很快消息就反饋過來了。

遼河兩岸,看似被河水沖刷的很乾淨,但其實是非常泥濘的,人步行還可以,如果騎馬的話,根本進行艱難,跑不快。

這也就罷了,更重要的是容易滑倒。

須知高速奔跑之中戰馬,一個滑倒,就不僅僅是戰馬的事情,連騎手的性命都無法保障。

第一波進攻,就失敗在這上面了。死了近百騎兵與馬匹,除卻少數幾個中箭的倒黴蛋,總體來說明軍毫髮無損。

一時間士氣大震,高聲應和。

這高聲應和甚至從對岸遙遙傳過來,連遼河上也有這聲音,卻是大軍是在快馬加鞭的運人過河。

見此情況,脫脫不花反而安心了不少。

不怕曹義有算計,就怕曹義沒有算計。

有算計正是說明脫脫不花的猜對了,曹義果然暗藏玄機的。脫脫不花立即下令,要挑選女真勇士,攻曹義陣勢,並許諾金銀若干。

總體來說,當年馬上能騎射,下馬能步戰的蒙古騎兵已經不在了。讓蒙古人在地面上與人肉搏,是白白送人頭,但是女真卻不一樣了,女真是漁獵部落,騎射步弓都可以的。

所以從女真各部之中,抽調一些士卒。手持刀盾長槍。步弓腰刀,衝了上去。

一時間雙方廝殺在一起。

不得不說,每一個女真人戰士,都是一個步戰的好手,但是吃虧就吃虧在紀律之上了,女真人戰士每一個都好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戰的時候,也是以我爲主的,固然成爲一盤散沙。但是明軍這裡陣勢嚴密,配合流暢,雙方廝殺就好像是一塊磐石與一捧沙子相撞。

女真人不過片刻就退下來,

隨即又在脫脫不花的鼓舞之中,再次衝了上來。

爲了給曹義更大壓力,女真各部都一一的上陣了,遼河岸邊綿長的河道上,無數腳印將戰場踩成一片稀泥地,每一個走在上去,就會踩出一個小小的水坑,有黃色的泥水將整個人的下半身都給燃黃了。

只是這個時候,脫脫不花感覺有些不妙。

因爲明軍並沒有中斷從東岸調兵,所以曹義所部的人手就越來越多,不管給予多大的壓力,明軍總是不動如山。

脫脫不花也知道等曹義反攻的時候,他們有很多人估計都吃不消。

他一時間心思百轉,不知道做什麼好?就此放棄,估計不行,如果不放棄的話?真要與明軍死磕到底嗎?而且他想死磕下面的部落首領就能答應嗎?

就在脫脫不花在想這一系列事情的時候。另外一處遼河西岸,已經有不知道多少條輕舟連成一片了。

一道浮橋隱藏在蘆葦蕩之中,就在遼河南段十里之外,這裡岸邊有一望無幾的蘆葦蕩,很有效的遮掩了視線。

石亨第一個從浮橋上下來,他並不是到了盡頭纔下來而,是看見水不大深了,就一縱馬從浮橋上跳了下來,飛濺出不知道多少水花。

馬半是浮水,半是前行的,將石亨帶上了岸。

石亨是第一個,只有後就是凡察,各部女真騎兵都在這裡,只是人數有些太少了。只有區區一萬騎。

比蒙古騎兵少太多太多了。

但是石亨並不在乎,石亨毛病不少,但是他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在運用騎兵上,他有天才的造詣與膽魄。那種天然的大心臟,就是百萬軍中走上一趟,也是臉不紅,心不跳的。

此刻他微微整頓一下,就帶着大隊騎兵殺出,繞過一個弧形的路線,從背後衝向蒙古的軍陣,首當其衝的就是脫脫不花。

如此同時,也是脫脫不花先發現了。

脫脫不花發現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逃,他真躲開,明軍騎兵是追不上來的,但是脫脫不花不是一般人,他是蒙古大汗,大元皇帝。他如果臨陣脫逃,他將黃金家族的臉面都給丟光了。

所以脫脫不花非但不逃,反而整頓兵馬與石亨對衝一下。

脫脫不花就在無數騎兵的簇擁之下,與海西女真騎兵撞在一起,雖然說是撞在一起,但是真正的撞在一起的士卒並不多。

雖然說是撞在一起,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撞在一起的。而是大部分騎兵都是擦肩而過的,同樣擦肩而過的,也有彼此的刀光,騎兵衝擊的時候,長刀都不用揮舞,只需放平就行了。

人借馬力,一刀下去,身首異處,甚至將人斬成兩截也未必不可。

而且雙方相對速度極高,真正看見對方的長刀的時候,也很難有機會調整方向了。所以就好像是一個賭命的牌局。

無數人在交錯的時候,血染長空,人仰馬翻。石亨雙刀犀利,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衝向蒙古人本陣。

蒙古人被脫脫不花拼命一擋,有了寶貴的緩衝時間。

雖然被石亨從背後捅了一刀,但是傷亡並不大,真正傷亡大的反而是正在進攻的女真各部。他們正在下馬步戰。被馬軍這麼一衝,頓時慌亂起來,也是女真各部平日紀律就不好。此刻更是亂做一團。

在石亨助攻之下,女真各部丟下各種各樣的屍體,跑到一邊了。

此刻脫脫不花遠遠看着明軍這邊,問身邊的首領說道:“你們覺得怎麼改怎麼辦?”

也先的岳父拙赤把咳嗽了兩下,說道:“今日明軍大軍已經過河了,而今再攻,恐怕也沒有什麼效果了。不放放他們去熊山堡?我們斷他糧道?”

“哼,”立即有人冷笑說道:“如此還不如,撤了利索。”脫脫不花看過去,卻是多爾濟。

整個遼河河套地區,迴旋餘地就不大,熊山堡雖然有孤懸之態,但是總體來說,距離遼河與廣寧都不是太遠的。

最多不過兩百里,這樣段的路程之上,講究什麼攻其糧道,豈不是很扯淡。

脫脫不花咳嗽一聲,狠狠的瞪了多爾濟一眼,說道:“老王爺,我知道你的心思,不就是心疼兒郎們,不想再與南朝軍隊硬碰硬了,看來南朝的兵馬,並不是不堪一擊,只是你也知道,太師的意思,是讓我們牽着住遼東軍,我們這樣撤退不大好吧。”

脫脫不花太明各部首領的想法了,他們其實不在乎是姓孛兒只斤,還是綽羅斯。但是各部首領爲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自然不想有一個比較強勢的中央政府。

也先想將蒙古整合成一個國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各部首領不管是誰的人,與誰站在一邊,當真正出事了,他們只會先考慮自己,考慮自己的部衆,然後再想別的。所以打起仗來很多時候都是強盜習性。見便宜就上,見了硬骨頭就跑。

此刻拙赤把說道:“軍中之事,諸位不說,誰會知道?”

其實他們也知道瞞不過也先,但是所有一起做的決定,法不責衆。即便是也先也要掂量一下,兀良哈三衛與女真各部的實力。不能輕舉妄動。

“這--------”脫脫不花明明是千肯萬肯,但是卻不好立即答應下來。

拙赤把以爲他沒有見過世面,說道:“放心,真要有事情,我擔着便是了。”

就這樣,脫脫不花看似毫無主見,被下面的人裹挾的離開了遼河套,卻不知道暗中有人送了一封書信給曹義,詳細說明了這一路瓦刺大軍最近不會再次扣關了。讓他們馳援宣大。

曹義看了這封信,隨意的燒掉了,之後一切如常,就好像是什麼也沒有發生一般,唯獨不一樣的是遼東鎮上報遼河大捷,報首級功近萬。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