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

第五十三章粉身碎骨渾不怕

于謙並沒有退讓,說道:“陛下的性子,一定要有大動作的,今日將錢用在修河上,也算是深固根本之策。總好過,陛下對外征戰。”

于謙說道:“學生估計,大規模修河,最少要修上數年,才能將所有地方整頓一遍,也就是這數年之內,陛下不可能對外有什麼大動作了。”

“等陛下年紀大了,就安穩多了。”

楊士奇說道:“我說的陛下,我說的是你。”

“我能在內閣之中待上幾日?待不了幾日了。到時候我將你從外面調進來,你就可以直接入閣了,以陛下與之間的君臣知遇,將來未必不能坐在我這一把交椅之上。”

“但是這一修河,你在外主持,曹鼐在內呼應,將來你即便有治河之功,入閣之後,也會在曹鼐之下。”

“你難道不知道,曹鼐比你小兩歲啊。”

“你難道想學楊榮嗎,一輩子被曹鼐壓在身下。”

于謙說道:“學生不在乎這個。”

楊士奇說道:“我知道你不在乎?但是你以爲修河就這麼簡單,我可以告訴你, 陛下起意治水的時候,我也細細研究了。我與吳中談過,不管你怎麼修,這河北的河,還是會決口。”

“此乃天性,太行山與河北平地落差太大,水汽積鬱,多有大雨,而河北降雨的季節,就那一兩月,這個時候不發洪水都難,泥沙具下,而有土質的原因,大壩根基不穩,往往大壩還沒有問題,但是下面就給掏空了。”

“你以爲大明曆代工部尚書都是傻子,都看不見嗎?”

“這一件事情,如何好辦的話,早就有人做了,哪裡等到今日。”

于謙說道:“正因爲,這一件事情別人不肯爲,而學生必爲之,總要有人爲朝廷做事。”

“做事,你做不成的。”楊士奇說道:“如果尋常修堤壩,基本有了問題,也不至於出什麼事情。但是而今,陛下對你多信任,每年最少一千萬兩的修河款項,幾乎將朝廷結餘清掃一空,全部給你了。修成了你封爵都有望的。”

“但是一旦有了問題,你會怎麼樣?你想過沒有。即便陛下護着你,但是天下士林,朝中百官,會怎麼看你?”

“千夫所指,不病自死。”

“即便你修河修好,你於某人頭上,就是大明第一治水能臣,而今之天下,那年沒有水患。恐怕你一輩子,都要在外任奔波治河了。中樞的位置,你想都不想了。即便陛下想讓你回來。你以爲你就能回來嗎?”

于謙臉色頓時變得難看之極。

于謙雖然也是一方重臣,他畢竟沒有在中樞待過多長時間,即便是順天知府的時候,也更多是履行的地方官的責任。

對中樞的爾虞我詐瞭解不深。

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治河大工之下,隱藏着這樣的危險。

可以說他只要接了這一件事情,這治河的成敗,就與他的政治生命掛鉤了。甚至他在政治生命就定型了。

很多人並非沒有能力,但是就是進不去中樞那幾把交椅。有時候就是身上的標籤所致。

一旦所有人都以爲于謙乃是治水能臣,那麼天下有很多位置,都要說成非於謙不可,別的不說漕運總督。

說一句實話,雖然河北水患很嚴重,但是淮河水患並不比海河這邊差多少,更不要說淮河水患與黃河水患,運河糾纏在一起。

更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比北直隸水患難多了,也危害很大。

如果楊士奇是于謙的政治對手,有一萬個辦法,讓于謙在漕運總督位置上坐到死。

對別人來說,主持治水,或許是一個光輝的履歷,但是對於謙來說卻不是。

于謙與皇帝之間的特殊關係,很多人都看在眼中了。

而且遍數于謙的履歷,地方履歷過重,中樞履歷缺乏 ,雖然朱祁鎮有意增加中樞大員在地面上歷練。

但是總體來說,大部分中樞人員,還是喜歡有中樞履歷的。

于謙在這上面本來就缺乏,他即便回六部當一任尚書,然後再入閣,都比他當這一任直隸巡撫強多了。

好一陣子,于謙臉色也平復了。于謙重重的向楊士奇行了一禮,說道:“多謝老師提點。”

楊士奇的語氣有一些緩和了,說道:“你想明白了,而今還有辦法挽回的,一旦定下來,可就沒有辦法挽回了。”

于謙說道:“學生想明白了。這治水之事,學生既然答應了陛下,就要做到底。”

楊士奇憤然說道:“你,你,怎麼這麼冥頑不靈。”

于謙說道:“老師,于謙自幼讀書,自然知道民貴君輕的道理,與百姓相比,君尚且輕,況于謙一匹夫矣。”

“大明有太多能當內閣首輔的人了,但是能得陛下信任,委託治水大權的人。卻只有于謙一人了。”

楊士奇聽了,心中也輕輕一嘆。

知道于謙所說的不差。

做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都是要得人。

如果不是朱祁鎮從後世瞭解過於謙的名聲,這數年又與于謙親密接觸,瞭解于謙的爲人,朱祁鎮怎麼肯,怎麼敢,將幾乎天文數字的治河款交給於謙。

甚至說沒有于謙,朱祁鎮或許還會治河,但是決計不會這樣大刀闊斧。朱祁鎮敢如此,是因爲他知道于謙是能駕馭這一盤棋的人。

大明官員之中未必沒有如於謙一般能抗得起這攤子事,但是既能抗的這攤子事,又能深得陛下信任的,卻只有一個,非於謙莫恕。

于謙再次對楊士奇深行一禮,幾乎九十度鞠躬,說道:“于謙一人榮辱不過於家一門之事,人治水之事,卻是關係天下大局。無數百姓生死之事,于謙請老師成全。”

楊士奇看着于謙,忽然想到了當初他太宗皇帝之前捨命也要保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並沒有異心。

當時說楊士奇沒有政治投機的想法,卻也不是絕對。

但是他當時第一個念頭,卻是大明皇家父子相殘的話。於天下百姓是大大不利。所以他拼死進諫的時候,其實也沒有想着活着從詔獄之中出來,。

死在詔獄裡面的人還少嗎?其中未必沒有才能在楊士奇之上的。

此刻的他,卻在於謙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忍不住口中罵道:“癡兒,即便你今天說破天了,我也不會點頭的。”

楊士奇說道:“既然你今日是爲陛下探口風,就立即告訴陛下,臣楊士奇求見。”

于謙大吃一驚,說道:“老師,這天色已晚。”

內閣首輔星夜入宮,這傳出去卻不是一個好消息。

楊士奇冷笑一聲,說道:“跟你說不清楚。你速去辦便是了。”

于謙不得已立即離開楊府,向朱祁鎮稟報,幾乎是前後腳的功夫,楊士奇已經到了,王振派人通報了。

朱祁鎮心中一時間無數念頭飛起。對楊士奇此來的目的,做出種種猜測,但是一時間也想不明白。

但是有一句話,卻在朱祁鎮心中冒出來,那就是來者不善。

朱祁鎮說道:“速請。”

楊士奇一會兒就到了,見於謙在側,也沒有多說,只是向朱祁鎮行禮過後,朱祁鎮問道:“先生今日這個時候來,卻不知道有何教朕。”

楊士奇說道:“臣來此,別無他意,就是爲陛下講古,爲陛下講講南北榜案。”

朱祁鎮是決計不信這個,但也由楊士奇說。只聽外面傳來敲棒子的聲音,宮門已經落鎖了。

向來這一夜,看似平靜如昔,但實際上在乾清宮之中,卻未必沒有波濤。

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