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

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

運河之上,南北消息還是很靈通的。

朱祁鎮與楊溥聯手,確定了河北大興水利的基調。這些消息次第傳來,讓周忱本來懸着的心,更是七上八下。

就好像是一顆心臟,僅僅被一根細線綁着,深深的勒緊了血肉之中,就好像要被生生勒碎一般。

周忱是一個乾瘦的老頭,他今年已經六十歲了。

他前半生過得平平無奇,一直沉淪下僚。滿腹才華不的升遷。

在四十九歲那一年,被楊士奇提拔,推薦給宣宗皇帝,以臨危受命之態,主持江南糧稅徵收之事。

這一干就是十年有餘了。

似乎真因爲前半身沉淪下僚,走遍的門路,不得升遷。所以他坐上江南巡撫之位後,就分外圓滑,一邊用近乎鐵腕的手段,整治了不少人。但是對朝廷之上達官權貴,卻是以非常圓滑的姿態周旋。

所以才能在江南士紳一直反對之下,他能牢牢坐穩了江南巡撫一職。

並不是說有能力,就可以坐穩這堪稱天下最富的官職了。

只是這突然而來的升遷,實在令周忱摸不得頭腦,特別是面對楊士奇被楊溥掀翻,大明最高層掀起了從宣德十年到而今,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

不,即便是宣德年間,這樣大風波也不常見的。

仁宗皇帝非常倚重他的東宮官僚,宣宗皇帝也是如此,所以從洪熙,宣德,一直到正統初年,朝廷之上,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動彈。

但是全部是仁宗皇帝東宮中人。

被後世稱爲洪宣輔政集團。

他們內部並非沒有爭鬥,但是大家都是有分寸的。

而楊溥掀翻楊士奇,在之後的大規模人事調整,其實打破了這種平靜。如果單單從正統年間的歷史維度來看。

不過,楊溥代替了楊士奇。

而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也就從永樂年間跟隨仁宗皇帝一起走上政治舞臺的洪宣輔政集團,正式走下崩潰與瓦解。

雖然楊溥用強力的手腕鎮壓下去,並宣佈河北大修水利的舉動,暗示人事鬥爭到此爲此,但是很多官員心中,其實未必有多安心。

而周忱就是其中之一。

周忱是楊士奇這一條線上的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楊士奇倒臺的情況之下,周忱不降反升,卻是因爲什麼。

周忱在江南的時候,就在想這一件事情。

但是直到今天,才明白。

敢情陛下是要他來補窟窿。他看到直隸大興土木的樣子。他心中自然有一筆賬,他畢竟是久在江南,做過地方官的。

他從河間府一府估計到河北諸多府縣的工程,好傢伙。他僅僅是估算,就算出來一個自己不敢想象的數字。

他一時間又興奮,又擔心。

興奮是他也是簡在帝心了,皇帝遇見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他有機會在朝廷之上大展抱負。

擔心的是,歷史上爲朝廷斂財之臣,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畢竟從民間弄出錢糧,小民自然是沒有的。自然要從有錢的人手中收刮出來了。

但是有錢的人,豈能沒有一點權力。

所以從他們身上割肉,很容易遭到反噬。

周忱自然是憂心重重,越距離北京近,這種憂心的感覺,就越重,特別是于謙的待遇,傳到了周忱的耳朵之中了,周忱的擔心更甚了。

如果說之前的擔心,僅僅是擔心將來算後帳,而今的擔心,更多是擔心楊溥出什麼招。

周忱可不是于謙。

周忱對政治上的伎倆,簡直是瞭如指掌。而於謙更是楊士奇的學生,于謙的遭遇,很可能是周忱的前車之鑑。

讓周忱任何不憂心。

只是不管周忱如何憂心,但他坐下的船隻,依然悠哉悠哉的北上。最後在通州下了船了。

周忱下了船,將整個通州碼頭收在眼裡,說道:“通州比以前更繁華了。”

“可不是嗎,這位爺,去年朝廷開了天津海關,海外的好東西都來了。全部要從天津運到北京,如此一來,自然要走我們通州,所以這通州要比之前更加繁華了,甚至知州有意擴展通州城了。”一個車把式闖了過來,嘴裡絮絮叨叨說了好些,最後纔想起正題了,說道:“老爺要車嗎?”

周忱聽他說話有意思,說道:“好,正好需要用車。”一番討價還價之下,周忱以一百文錢搞定了車伕。

車伕一邊讓周忱與周忱的老僕上車,一邊絮絮叨叨說道:“老爺,你也太厲害,平日我二百文是絕不降價的。今天折本了。”

周忱說道:“一百文,能買半石米了,賠什麼賠?”

車伕說道:“老爺有所不知道,養這一個大牲口,卻是花錢的,這官府的馬,要交錢,這畜生的食量可是比人還大。”

周忱知道一百文,這車伕定然還有賺頭,但是卻聽他說了一番,給官府養馬的苦楚。周忱聽得很認真。

這是周忱的習慣了。凡是出行,輕車簡從,問父老疾苦,凡是百姓覺得何事最苦,他都記在心上。

但是關於馬政這一件事情,他即便是新任戶部尚書,卻也沒有什麼辦法,這一件事情,是歸太僕寺管的。

戶部的手夠不着。

隨着叮叮噹噹的馬鈴之聲。周忱坐在車轅之上,一邊看着兩邊的風景,一邊與車伕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

忽然周忱看見,路邊有一批人在開工,這工程卻有一點奇怪,說是修渠,挖得很淺,說是修路,卻又不像。

又有長長的木料,修理的筆直。上面好像還包着一層鐵皮,都堆積在一邊。讓周忱實在是摸不着頭腦。於是問車伕說道:“這是做什麼的。”

車伕見了,長長一嘆,說道:“是搶飯碗的,說是宮裡修什麼馳道,兩馬並行,拉着馬車,可以跑得飛快,京城西北,從門頭溝修到西城那邊,早就有了,是拉煤的。幾千斤煤用不了幾個時辰就到京師了。”

“這賊老天,要不要人活了。”

他卻沒有看見,周忱的眼睛越來越亮,幾乎要迸發出光芒來,說道:“馳道,秦馳道?”

車伕可沒有他的見識,連大字也不識一個,自然不知道什麼叫做秦馳道了。

車伕一時間說道:“老爺說的,小老兒不明白。”

周忱說道:“繞過京城,不要入城,先去城西,我要看看這馳道。”

“好咧。”車伕一下子變得興奮起來說道:“沒問題,卻要加錢。三百文。”

周忱坐鎮江南,手指縫裡都有金山銀山,與百姓砍價,只是他個人一點小習慣而已。畢竟權衡各方利益,與小老百姓砍價,也沒有太多的區別。

而並不是說他拿出那麼多錢。

說大明俸祿少,但是坐到巡撫級別大員,正項收入是絕對夠用的。周忱也不養什麼僕役師爺。手中自然是有錢的。

此刻他實在沒有心情與車伕砍價了,隨手掏出兩錢銀子,說道:“不用找了。”

車伕接過銀子,用牙齒一咬,試探出真假,隨即揚鞭道:“好咧,老爺做好。”隨即驅趕馬匹向南繞行。

雖然直接穿過北京城更近一點。但是一來進城需要交錢,二來,城裡面馬是跑不起來的,如果趕時間,自然是繞行比較好。

到了傍晚時分,周忱終於來到了城西,也看到了,他一直心心念唸的秦馳道是什麼樣子的。

卻見兩道木軌上包鐵皮,光滑如鏡,綿延了不知道多少裡,一眼都看不到邊,而在馳道附近的地面都是黑的。都是煤。

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新天子
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章 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