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

第一百零一章定風波四

“哦。”朱祁鎮問道:“何出此言?”

于謙說道:“陛下只以爲李大人爲清貴之臣,卻不知道李大人在太宗朝上書言時事,觸怒太宗,然太宗依然說,李大人所言,實不可改。”

“而且國子監也是爲國儲才之地,如果李大人僅僅是一學究,如何能讓他做國子監祭酒。請陛下放心,這一件事情,交給李大人,決計萬事無憂。”

朱祁鎮說道:“只是,李大人要遠竄,不知道能不能安置到新安?”

于謙說道:“朝野上下,都以爲處罰過當,陛下下此恩旨,必能得百官之心。即便是內閣也不會不體諒的。”

朱祁鎮說道:“那麼這一件事情,就拜託先生了。”

于謙說道:“臣定不負陛下所託。”

朱祁鎮目送于謙離開之後,這才鬆了一口氣,從新將剛剛所過的話,覆盤一遍。覺得這一件事情沒有什麼問題,這才鬆了一口氣。

此刻的朱祁鎮,將君臣一日百戰的信念,貫徹到所有行動之中,與每一個人談話,對他來說,都是一場戰鬥。

還好,于謙是一個君子。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于謙還是好對付的。不過,這並不會讓朱祁鎮對於謙看輕,恰恰相反,更爲看重。

因爲朝廷之上,各種魑魅魍魎好找,真正內外如一的君子,反而不好找,或者說,君子就不應該在這樣的朝廷之中廝混。

果然每一個人的悲劇都是來源於自己的性格。

于謙也是如此。

奪門之變的于謙,不管是倒向誰。都能位極人臣,但是他偏偏保持中立,這就導致了于謙最後的下場。

朱祁鎮或許沒有發現,他已經變成他眼中魑魅魍魎一般的人物,越是如此,對於謙品行,就越是嚮往。

雖然自己做不到。

于謙這一次的事情並沒有做差。

數日之內,朝廷的命令就下來了。李時勉由國子監祭酒貶爲新安知縣。

朝野之間,有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情李時勉,紛紛約定李時勉出京那一日相送,只是李時勉似乎早有準備。

提前兩日出京。等他們知道發現的時候,李時勉已經不在北京城中了。

但是李時勉躲得了別人,卻躲不過一個人。

李時勉帶着一個老僕,僱傭一輛馬車,出了東直門,向通州而去,準備到了通州換成官船。

只是他剛剛出了北京城,就一些彪形大漢將李時勉攔住了。

李時勉將車簾打開,目光一掃,就知道攔着他的這些人,定然是軍中出身,他渾然不懼說道:“怎麼?誰想要老夫的命嗎?”

“不敢。”爲首的軍官行禮道:“我等不過奉命來請先生一敘。”

李時勉說道:“我如果不想去?會怎麼樣?”

“我等自然不會將先生如何,只是天子腳下,誰又敢將朝廷命官如何,先生如此,不免有一些太膽小了吧。”爲首的軍官說道。

李時勉聽了,說道:“也好,就會會你家主人。”

這個軍官如此說,李時勉卻知道,事情並非如此,紀綱最囂張的時候,與當時的陽武侯薛祿,也就是常德公主夫婿他老爹,在南京當街鬥毆,都動起刀兵起來。

真以爲天子腳下,就沒有人敢違法亂紀,真正敢違法亂紀的,恰恰自以爲是天下腳下的人。

因爲他們信奉權力,不信奉法紀。

古今皆然。

不過,事到如今,李時勉身邊,不過一老僕,一個車伕,都不是能打架的人,李時勉年輕的時候,未必是手無縛雞之力。

只是而今已經老了,自然不以筋骨爲強。與其被架過去,不如識趣一點。

縱然是死,也要君子死不免冠。

這些人將李時勉請到路邊一處涼亭,這涼亭很是蒼老殘破,連一個完整的石墩都沒有了。頭上也大露天光。不過最少有坐的地方。

李時勉過來,遠遠一看,頓時大驚,說道:“陛下。”

來人正是朱祁鎮。

朱祁鎮連忙上前,李時勉立即下跪行禮,朱祁鎮將李時勉攙扶起來,說道:“李先生請坐。”

兩人坐定之後,朱祁鎮說道:“朕其實是無顏見先生的,身邊的人出了這麼大的疏漏。朕實在有愧,只是貶斥先生,是太皇太后的意思,朕也改不了,只能在這裡準備了水酒一杯,敬先生。”

朱祁鎮一揮手,就有人在涼亭的桌子上擺下四盤菜。兩葷兩素,還冒着熱氣,有端出一壺酒來。

朱祁鎮起身爲李時勉倒了一杯酒。

李時勉雙手接過,大爲感動。但是依舊說道:“陛下對臣厚愛,臣愧不敢當,只是臣有一言,還請陛下見諒。”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李時勉說道:“陛下身負天下之重,豈能輕出九重,白龍魚服,恐遭蝦戲,一旦有事,乃太后,太皇太后何?奈天下何?請陛下三思。”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陣感動。

這很李時勉。

李時勉從來不是想着,自己的恩遇如何?或者說,即便皇帝對他再好,他也該不了自己的性子,看似他對皇帝,對大明忠心耿耿,但是其實他忠心的從來是儒家信念。

朱祁鎮解釋道:“這一次外出,朕已經向太皇太后報備過了,這周圍有三百錦衣衛護衛,密不透風,請先生放心,決計萬無一失。”

李時勉立即說道:“陛下此言差矣,-------”

李時勉還想說話,朱祁鎮見狀,立即說道:“朕知錯了,與先生談完,立即回宮行不行。朕此次來,不僅僅是送先生的,還是有一件正事,想諮詢先生的意見。”

一提到正事,李時勉立即變得嚴肅起來了,說道:“陛下,但有所問,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祁鎮說道:“太祖皇帝鑑於倭寇之亂,下令禁海。但是到了而今時過境遷,雖有零星的倭寇,但是已經影響不了大局了。有人向朕諫言,說只需如前宋設市舶司,就可以民不加賦,而國用自足。”

李時勉聽了,立即說道:“陛下,請斬此孽臣,陛下治國,當講仁義,何必言利?”

朱祁鎮問道:“先生,而今朝廷各方打仗,各地賑災,都需要錢。”

李時勉說道:“臣爲陛下講孟子,陛下難道忘記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安泰,乃是仁義,至於錢糧之事,不過小利而已。陛下做事,當以仁義爲本,如果汲汲以理財爲念,以好利爲本,臣恐國庫大漲,而天下大亂。”

“秦隋往天下,何言無錢糧?唯仁義不立也。”

朱祁鎮說道:“朕受教,只是朕也想過,朕從海上多收一分稅,則百姓少交一分稅,此乃重農之策,而且有能力出海的是何等人家,先生不會不知道,這正是取有餘而補不足。”

李時勉聽了,默默點頭。一時間居然沒有說話。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先生,朕也不能聽一面之辭。只是新安遠隔千里之外,朕又不能飛至,先生學問人品,乃當世之最,朕也最信得過先生,此事到底行與不行,朕不知道,朕將先生任新安縣令,卻是委屈了先生,卻也是朕的一點私心,想讓先生試試,這個法子到底行不行。”

李時勉立即行禮說道:“陛下之意,臣知之。只要能爲陛下效力,就是天涯海角,臣都願意去了。此去新安定然將這一件事情調查清楚,行與不行,一定會給陛下一個交代。”

朱祁鎮說道:“好,這件事情就拜託先生了。”隨即朱祁鎮又給李時勉安排了四名錦衣衛做護衛,讓他可以寫奏摺通過錦衣衛渠道,直通大內。

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章 經筵
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章 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