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

朱祁鎮這萬般心緒僅僅在表面露出一絲半分,隨即將這心思深藏心中,微微一笑說道:“南洋之事,暫且不提。說說交趾情況如何?”

“爲何,本朝佔據交趾二十多年,還有能一朝失之?原因何在?”

張忠咳嗽一聲,臉色有些漲紅,這是英國公府的痛事。張輔一生功業大半在交趾上,在棄交趾的時候。

就張輔一個人力持不可。

張忠作爲張輔的兒子,對這一戰分析也有不知道有多少。

只是沒有想到有一天在這樣的君臣奏對之時說出來而已。他振作精神,說道:“家父可以平交趾,上承太宗皇帝之德,下有胡氏父子倒行逆施之極,天怒人怨。”

“安南陳氏一族,立國日久,然朝政混亂,叔侄相殘,以至於有外臣插手的機會。僞胡皇黎氏父子,心懷莫測,奪陳氏之權,弒帝自立,遷都限田,殺害陳氏宗室,並輕辱至聖先師。令安南人心,土崩瓦解。”

隨即將胡氏父子所做所爲,一一詳細說明。

這一說,卻讓朱祁鎮就一點佩服這胡氏父子了。

這胡氏父子,並非姓胡,而是假託舜後人胡公滿之後。本姓黎。

首先,爲了篡位,就要打擊陳氏死忠,也就是朝中大臣,他所出的限田,就是按照官職爵位大小,確定每一個官員所擁有的土地。

也算是打擊土地兼併的措施。

安南陳朝末年,民不聊生,是要好好整理一下了。

只是他所做所爲就夾雜了政治元素,不知道多少傳承已久的高門大戶都被趕盡殺絕了。對陳氏一脈一點也不留情,在安南境內,幾乎找不到一個陳氏子弟了。

至於正侮辱孔子,更是搞笑。

也是讓朱祁鎮最佩服的一點了。他推周公壓制孔子,將孔子的神位放在周公之下,這也罷了,甚至親手做《明道十二章》,想以此代替儒學。

想要君師一體。

真是讓朱祁鎮不知道說什麼是好了。

要知道安南雖然不是中國,但也是儒家文化圈之中的一員,他這樣所做所謂,自然也遭到了內部反對。

當然了,安南讀書人的力量並不是太大。

或許這就是胡氏父子覺得可以做的原因。

“如果僅僅如此。”張忠說道:“太宗皇帝也不至於大怒。他是陳天平之事,卻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不用張忠說,朱祁鎮就知道陳天平一事。

因爲胡氏父子在國內的迫害,陳氏有後裔其中一人逃到了京師,要求請求保護。

後來太宗皇帝問罪安南,卻不知道安南是怎麼想到的,答應還政於陳氏,答應陳天平回國爲王。

於是乎,太宗皇帝就派了官兵護送陳天平去交趾。

結果,進入交趾之後,胡氏父子立即伏兵四起。將護送陳天平的官兵與大臣,卻不給殺了。

這樣的事情一發生。太宗皇帝想不伐安南都不行。

朱祁鎮說道:“這胡氏父子,實在是夜郎自大。”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陛下英明。胡氏父子實在不知道,天朝之力,太宗皇帝下令調外軍二十三萬,廣西土司兵三萬,京軍八萬,號稱八十萬大軍,以故成國公爲帥,只可惜大事未成身先卒。家父臨危受命,接管大軍,南下交趾,歷經七月,三次大戰,終究滅交趾,太宗令郡縣其地。”

朱祁鎮心中暗道:“那個時候,張輔才三十二歲。”

這是一個人讓人嫉妒的年紀,大部分三十二歲的時候,再做什麼?而張輔三十二歲,就將三十萬之衆,滅一國。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恐怕比動物還大。

交趾這個傳承數百年的國家,縱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在短短七月之內,就覆滅之。張輔的才能是決計不能忽略的。

這也是即便張輔在朝中,沒有具體官制,即便是五軍都督府也不過是食祿不視事,但依舊被天下勳貴視爲武人之首。

被太皇太后視爲定海神針。

這也是爲什麼即便張忠身體不好,明知道來不了乾清宮幾日,也要讓他來掛侍衛統領的原因所在。

打過這樣的戰績的將領,活着本身就是一種震懾力。

朱祁鎮說道:“英國公之功,比漢之馬援尤有勝之。還請張卿,爲朕細細說說安南之戰。”

張忠咳嗽兩聲,說道:“遵陛下之命。”他稍稍一頓,說道:“家父一入安南就宣讀胡氏父子十二大罪,言只誅首惡胡氏父子,脅從不問。”

“號令軍中,非戰時,不得枉殺一人,”

“安南百姓從之如流水。”

“進軍一日千里,當年十二月到了木邦城下,曉諭之,不降。家父與黔國公做頓兵狀,避實擊虛,一舉破城,隨即連破兩關,誅殺胡氏父子。”

朱祁鎮見張忠的臉色也不是太好的,也不細問了。

想來做兒子在皇帝面前炫耀父親的功績,怎麼想都不太好。說好一點,似乎有些驕滿之狀,說不好一點,又有不孝之憂。

朱祁鎮也就改變了話題,說道:“英國公四徵安南,平定安南之亂。交趾如此反覆,卻是什麼原因。”

張忠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臣以爲原因有二,其一,乃交趾人心不服。家父四徵交趾,言初次徵交趾,最爲容易,何也,是因爲交趾人心厭胡氏,以爲朝廷敗胡氏之後,又復立陳氏之後。但是沒有想到,朝廷居然郡縣其地,交趾隔絕中原四百年,早已自成一國,民心雖然厭棄陳氏,但是卻不願意亡國。”

“其二,國朝待交趾人太寬了。”

“家父舉薦交趾人九千多人,並寬以安交趾百姓之心,卻不知道交趾百姓,早已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之人。”

“朝廷雖然有安交趾百姓之心,但是交趾百姓卻沒有從朝廷之意。”

“如秦趙之恨,秦人慾推恩於趙人,可得乎?”

朱祁鎮大吃一驚,萬萬沒有想到,張忠會這樣說。這裡面隱隱約約有指責張輔的意味,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外臣常說,內臣霍亂交趾,卻是不對了?”

張忠說道:“或有內臣,不明朝廷之意,胡作非爲,但是卻非主要原因。”張忠眼睛餘光看了王振一眼。

他一肚子話,卻憋進肚子裡面了。

外放的太監是什麼樣子,張忠早就有耳聞了,內臣出外,幾乎沒有不胡作非爲。其中固然有幾個出頭的苗子,但是大部分內臣都是朽木不可雕也。

並非去安南那幾個就特別的會壞事。

中原百姓卻很少極其民亂。

概因,內官在中原爲亂,朝中大臣會有人說話。傳到皇帝耳朵之中,這些人沒有什麼好下場。

最少到而今,明朝幾個皇帝,沒有一個是昏庸之輩。

其中自然因爲內臣不將交趾人當做中國人,交趾人在朝中也沒有什麼奧援。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底線。

交趾人求告無門,自然用刀兵來反抗。

交趾之亂,那些內臣自然是有份,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蓋因到交趾的文官也不是什麼好人。

畢竟真正有本事的人,怎麼會去交趾爲官。

畢竟時人將廣西都當做貶官的地方,更不要說更加遠的交趾了。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章 蹇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西寧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章 蹇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