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

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

朱祁鎮立即將馬順叫過來。

馬順對此也準備。知道這樣的情況,朱祁鎮一定會叫他的。

不過片刻,馬順就過來了。

不用朱祁鎮問,馬順就已經將他所知道的關於瓦刺所有情報做出一個彙總。

“陛下,因爲前番誅殺阿岱汗。瓦刺的情報網損失太大,在這一件事情上。臣一時間也不能弄清楚。”

“不過,臣彙總情報。脫歡死前,一直在醞釀着代替黃金家族,登基稱汗。”

朱祁鎮聽了,不由皺眉,說道:“登基稱汗?他有什麼動作沒有?”

朱祁鎮對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望,實在是太明白不過了。

不要看瓦刺現在很厲害,但是如果沒有黃金家族這個殼子,蒙古各部未必服從脫歡。

不過,脫歡有這個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朱祁鎮當年第一眼就看出來瓦刺內部的矛盾,真以爲當事人不清楚。

如今想來,朱祁鎮很多事情都明白。

比如,爲什麼脫歡容忍阿岱汗在西北活蹦亂跳,而不大加征伐,恐怕不僅僅是因爲大明的原因。

而是脫歡想用這一件事情來牽制脫脫不花。

阿岱汗一日不死。

脫脫不花的威望就有瑕疵。脫脫不花與脫歡就彼此需要。但是阿岱汗如果死了,脫脫不花與脫歡之間的蜜月期也就結束了。

沒有一個蒙古大汗甘心做傀儡的。特別是黃金家族在草原上根基深厚,對脫歡以瓦刺人的身份執掌蒙古大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很滿意的。

所以脫脫不花很容易聚集了一羣人在身邊。

脫歡的主要敵人已經從阿岱汗轉變成爲了脫脫不花。

朱祁鎮此刻纔想明白,暗道:“難怪。”隨即問道:“脫歡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正常死亡,還是死於非命?”

馬順說道:“臣罪該萬死,只是此事實在無法查明。”

朱祁鎮自然知道其中輕重,說道:“算了,不用查了。”他心中默默算了一下,脫歡上位的時間,乃是在永樂十二年忽蘭忽失溫之戰,太宗大破瓦刺主力。脫歡的父親馬哈木逃遁,太宗退兵。

而阿魯臺在瓦刺實力不大損的情況下,與瓦刺大戰,大敗瓦刺。於永樂十四年,馬哈木死,至於他怎麼死,卻是很多傳說。有人說戰死的,有人說是內訌。

不管怎麼說,馬哈木死後,脫歡登基。

脫歡也算是臨危受命,瓦刺中興之主。他第一個戰略決策就是向大明請求襲爵,所以他繼承了馬哈木順寧王的爵位。

說起來,脫歡而今也是大明的順寧王。雖然這王,既不順,也不寧。

從永樂十四年,到正統四年,秉政二十多年,爲瓦刺留下一個大大的帝國。唯一想做,沒有做成的事情,大抵就是將草原從孛兒只斤變成綽羅斯。

不過,這一件事情,不管脫歡做沒有做,必然有後遺症。

朱祁鎮立即向馬順問道:“脫歡死後,蒙古局勢有什麼變化嗎?”

馬順說道:“雖然氣氛緊張一些,未見大戰,脫歡之子,也先繼承了脫歡的部衆與權力,不過也先畢竟不是脫歡。與脫脫不花的關係也有一些緩和。”

“甚至脫脫不花也有了自己的部衆。”

朱祁鎮對這個情況有一點點的失望。

在朱祁鎮的立場之上,他恨不得也先與脫脫不花火併一場。

只是他也知道,這也不現實。

也先現在最現實的事情,就是坐穩自己的位置,而脫脫不花也不敢對瓦刺集團,逼得太近。雙方都見好就收。

不過,這一件事情並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個開始。

馬順見朱祁鎮沉默,心中揣測瓦刺有所動作,畢竟而今麓川之徵傳得沸沸揚揚的。錦衣衛想不知道都不大可能。

馬順說道:“陛下,這一段時間也不用擔心瓦刺。也先不是脫歡,脫歡一去,草原上四方之衆都蠢蠢欲動。”

“臣已經聽聞了,哈密,西北蒙古各部,朵顏三衛,也別有他心。也先想坐穩太師淮王之位,恐怕非數年不可。”

朱祁鎮心中暗道:“數年。”

草原之上,自然不像中原這樣傳承有序,草原之上每一個人英雄,他的影響力也僅僅限於他自己而已。

草原各部都服從瓦刺,是服從脫歡,而不是服從也先。

也先想要豎立自己的威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打的。

而且朱祁鎮也明白這個時代的戰爭現實,別的不說,單單說蒙古這麼大的地盤,不說打仗了,就是走上一圈,都要好幾年。

也先,想要將這些部落一一下壓下去。數年未必能做到的。

朱祁鎮說道:“也好,等麓川之戰平定下來,再與也先見個高下。”

如果沒有麓川之戰,朱祁鎮其實想對草原之上有所動作,大動作不會有的,但是收攏一些不願意服從瓦刺的部落,卻也是可以的。

這其實也算是明朝的故計了。

從太祖朝開始,除卻建文帝之外,歷代先帝都是收攏韃官的傳統,大明的勳爵之中,也少不了蒙古人。

這些蒙古人是從哪裡來的,都是這樣收攏過來的。

可以說蒙古人效忠大明朝廷,即便是到了明末依然有,比如戰死在北京城下的滿桂,就是蒙古人。

但是而今,大局爲重。

即便不動用九邊之兵,但是征討麓川的國力消耗,也讓朱祁鎮非常理智的決定,與瓦刺保持和平。

馬順說道:“臣有一事稟報。是關於這一次瓦刺情報網的損失。”馬順臉色有些猙獰,說道:“臣懷疑京中,不,是東廠之中,有韃子奸細。”

朱祁鎮聽到這一句話的第一感覺,就是馬順與金英又一次互懟。

錦衣衛與東廠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尤其是而今錦衣衛與東廠的靠山不一樣,王振與金英之間的矛盾,也延伸到了錦衣衛與東廠之間。

彼此爲對方上眼藥,已經不是一次兩次。

但是這樣的事情,卻還是第一次。

朱祁鎮覺得如果錦衣衛與東廠都不值得信任,那麼全天下都沒有值得他信任的人了。

畢竟錦衣衛與東廠與皇室早就死死的綁在一起了。

不過,朱祁鎮也不好直接說什麼,而是淡淡的說道:“有證據嗎?”

馬順說道:“臣沒有。只是臣費了數年心血在瓦刺埋下暗樁,即便這一次行動,很多暗樁都沒有動,但是依舊被瓦刺給發現,這種情況不正常。”

朱祁鎮瞬間想到難道是瓦刺也有反間諜機構,立即問道:“是不是瓦刺那邊發現了端倪,一直不動。這一次不夠是惹怒了瓦刺,或者說被瓦刺抓的人做了叛徒?”

馬順一聽大驚,說道:“陛下,臣敢擔保兄弟們對大明忠心耿耿。”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朕不懷疑錦衣衛對朕的忠心。”他心中暗道:“我只是懷疑一個人在酷刑之前又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這一次凡是失蹤的人員,全部按殉節來算,該有的撫卹,決計只會多,不會少。”

“當然了,瓦刺那邊是否有專門的反間諜機關,也要查明,說不定是脫歡臨死之前,爲兒子打掃一下房子。”

馬順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如果按照朱祁鎮這個思路來想,這樣的情況也能解釋,但是馬順依舊覺得不對。

只是朱祁鎮已經沒有心思聽他說,擺擺手讓馬順下去了。朱祁鎮心中暗道:“錦衣衛這一次損失不小,總要安撫一下。”

隨即決定對馬順褒獎,總不能讓做事的人吃虧。至於東廠的情況,就被朱祁鎮放在一邊了。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有變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