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王夫之析分拆遷案陳子龍歷數省議席

當應廷吉、馮夢龍等地方官員,迷茫於議會制度給中華傳統政治帶來的衝擊時。身爲東林黨魁的王夫之,亦在思考着東林黨未來的走向。作爲一個保守黨派的領導者,王夫之有着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穩重。或許正是出於他的這種沉穩的性格和之前帶領東林黨走出低谷的手腕,才使得年僅33歲的他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就在東林黨內積聚起了極高的威望。當然也有不少年輕的士子評擊他的這種穩重爲“毫無激情的保守”。但這並不會影響到王夫之在中華儒林日中漸高漲的聲譽。相反這種所謂的“保守”在內陸諸多縉紳看來卻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關他“保守”批評反倒是爲他的政治生涯憑添了幾塊踮腳石。

如同復興黨現任黨魁陳子壯一樣,王夫之也沒有出任過公職。他僅擁有進士功名,以及湖廣省議員和國會下議員的頭銜。雖未能封侯拜相,出入朝堂,但正像是早些年“曾未一日服官”的張溥那般,里居在野王夫之照樣也能“遙執朝政”。

如果說王夫之是中原儒林新生一代中的佼佼者。那麼端坐在他對面的王罡無疑就是江南商界的首屈一指的青年才俊。論背景、論學識、論爲人,在這個時代的商賈子弟中似乎也只有新安楊家的賢親王殿下可以與之匹敵。不過私下裡人們往往會給予王家大公子以更高的評價。這一是出於王罡當年在“庚寅事變”中的絕佳表現。二來則是大多數人都認爲楊紹清現在所取得的成績完全是因爲他的皇夫身份。其實帝國的不少男性在心中都酸溜溜的認爲,只要是男人處在那樣一個位置上都能取得與之相匹配的榮譽。而且十有**能比那個“賢”親王做得更好。

對於人們將自己與楊紹清相提並論的做法,王罡本人並不感冒。事實上,此二人除了年輕,以及同爲財閥世家的背景外,便沒有任何一點相似之處了。況且他一向認爲自己取得的成績都是本身努力的結果。然而此刻向來自負的王家大少爺卻一臉歉然地朝着在場的王夫之與陳子龍,深深的做了個揖道:“王公子,陳大人,關於上海縣議會這次發生的事,實在是給你們添麻煩了。”

“王副會長言重了。此事純屬民間糾紛,乃是上海知縣分內之事,何來麻煩之說呢。”陳子龍連忙客氣的擺手道。

“但是朱豐澤不識大局,任意妄爲。如今又被人抓住把柄在報紙上大肆宣揚,不僅影響了商業協會的聲譽,還差點連累了大人們的清譽。對此商業協會內部已然作出處罰。今日在下前來就是爲了澄清此事。在下在此代表江南各商業協會保證,以後絕不會再有同樣的事情發生。”王罡毫不放鬆的解釋道。他可不希望因爲一個地方縉紳的愚蠢舉動,造成東林黨與商業協會之間的隔閡猜忌。

“王副會長如此深明大義,愛惜商業協會的聲譽,令在下佩服不已。副會長所說的報道,想必就是《香江評論》上的相關文章了吧。那篇東西在下也看了。說實話,那位朱議員在提議案時確實有欠考慮。但他也沒有報紙上所以描寫的那般不堪,更談不上連累知縣清譽一說。報紙上的種種推演,終究只是‘如果’而已。現實是應知縣謹守人臣本分,秉公辦理了此事。所以王副會長就不用再在意此事了。”王夫之不以爲然的說道。

“是啊,王副會長,《香江評論》上的報道不過是一家之言而已。關於此事《雲間雜感》、《金陵新聞》上都有公允的報道。通過這事應知縣在民間風評反倒是高了不少。如此說來,應知縣還真該謝謝朱議員纔是啊。”陳子龍略帶得意的說道。

其實在一開始東林衆人對於上海發生的事並沒太在意。也沒想過在這等小事上做文章。然而,身爲報業元老的《香江評論》與《聯合早報》卻將此事大肆渲染。如果光是評擊那朱議員,擡高漕行的杜議員也就算了。畢竟這與實事相差不大。可是《香江評論》偏偏又在底下發表了一篇名爲“青天大老爺的面子”的漫畫,用以影射上海的應知縣。面對如此帶有針對性的文章,東林黨當然是奮起反抗。第二天,《雲間雜感》、《金陵新聞》等報便在頭版詳盡的報道了事件的整個過程。在雙方你來我往的一番抄做之後,作爲事情始作俑者的朱豐澤固然是名譽掃地。但杜可明與應廷吉卻通過此事名聲大噪了起來。他們一個成了議員的典範,另一個則成了開明知縣的代表。因而,這一輪的較量下來,雙方算是勉強打了個平手。無怪乎,王夫之和陳子龍都能以雲淡風清的態度對待此事了。

卻見此時的王夫之又沉吟了一聲分析道:“嗯,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報紙揣測的情況成爲了現實。那這錯也不在朱議員。朱議員只是一個平頭百姓而已,他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提案本無可厚非。至於這個提案合不合理,應不應該被通過,則是由議會和知縣決定的。如果知縣不顧議會衆人的反對,執意要執行一項擾民的提案。那就知縣的失職。因爲知縣代表代表朝廷管理一方水土,他必須爲民作主。如此說來,這件事中最冤枉的莫過於那朱議員了。”

王夫之的一席話語,讓在場的王罡與陳子龍都微微吃了一驚。他們沒想到這時候還會有人爲已然聲名狼藉的朱豐澤說句公道話。不過兩人都清楚,就算王夫之說得再怎麼有理,估計肯靜下心來傾聽的人也是聊聊無幾。愛憎分明的老百姓只對哪個是“奸”,哪個是“忠”感興趣。至於權力、職責、義務之類的問題,便不是他們喜好的話題了。這時候站出來說“公道話”的人很可能被一併打入奸佞的範圍。因而,一旁的陳子龍趕忙婉轉的提醒王夫之道:“咳,誰叫那朱議員犯了衆怒呢?希望他這次能接受教訓吧。”

王夫之又怎不明白這其中的利害。剛纔的一席話,不過是他一時的感嘆罷了。於是,他連忙將話鋒一轉附和道:“是啊,正所謂衆怒莫犯。漕行杜議員的那句‘我就是以權謀私’說得特有理。我等議員是由百姓選出來的,自然就應該用百姓給予的權力,爲百姓謀福。我聽說那個杜議員甚至都不識字。一個粗人能有這般認識真是叫人佩服啊。”

“民間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字,就怕不識時務。別看杜可明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他在漕行裡可是諢號‘小諸葛’的。要不怎能在縣議會發表出那樣的即興言論來呢。”王罡頗有同感的點頭道。

“哼,什麼小諸葛。不過是一個伶牙俐齒的白丁罷了。說了幾句大白話,再給報紙一吹,就真成了爲民請願的義士了。秉公辦事的朝廷命官反倒要遭受諸多猜疑。說來說去,不過是想假借題發揮打壓我東林黨罷了。”陳子龍不屑的冷哼道。直到現在他還在對《香江評論》的報道耿耿於懷,認爲復興黨在這件事上的表現實在是有違君子風範。

“誰叫咱們的女皇陛下破天荒的想通過國會來推選首相呢。在下聽說復興黨決定兩年後提名現任的陳首相繼續角逐首相之職。不知東林黨內是否也已有了合適的人選?”王罡將話題一轉問道。

似乎早就意料到王罡會有這麼一問,陳子龍當下便接口回答道:“實不相瞞,吾黨內部首腦已選定了三個人選。一是史可法史大人,二是沈廷揚沈大人,三便是區區在下了。最終的人選得要經過東林大會公選之後才能得出。當然論資歷和聲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史公將會是最終的卯定的人選。”

“怎麼?王公子不參加這次的角逐嗎?”王罡微微皺眉問道。

“在下資歷尚淺,怎能同史公等人並論。”王夫之謙遜的回答道。面對一場明知不可能當選的選舉,東林黨骨幹們在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還是推出了史可法等資歷較深卻又爲人低調的候選人。對於東林黨來說這樣的候選人即不顯得張揚,又十分的體面。

“難道王公子連入閣的想法都沒有嗎?出仕乃是讀書人最高的追求。以王公子才學一直隱逸於野,企不可惜?”王罡試探着問道。他可不相信王夫之會真的像外界傳言的那般視功名利祿爲糞土。

“我朝如今已無四民之分,不少巨賈紛紛謀官從政。以王副會長的才學,想要博得一官半職易如反掌。怎麼至今還是孑然一身呢?”王夫之不置可否的反問道。

“王公子說笑了。在下做生意都忙不過來呢。哪兒有什麼時間去做官呢。再說這中華朝的官老爺可不好做。非但沒有官威可擺,還要處處受人監督。又是報紙、又是議會、又是廉政司的。現在連家裡的一分一毫都要上報朝廷。我們王家生意做得大,有時錢從哪兒來的自己都不清楚。所以這做生意的人就該一心一意的做生意,做官的人就該老老實實的做官。否則,可就貪多嚼不爛了。”給王夫之這麼一反問,王罡不由爽朗的一笑道。正如王夫之所言,在女皇剛剛登基之時,確實有不少縉紳商賈削尖了腦袋想要作官從政。父親王霖生也不止一次的勸說他去謀求官職。但王罡並沒有去隨這個大流。在他看來“議員”這個介於平民與官僚之間的身份,遠遠比純粹的官僚更有發展餘地。

“好一個一心一意的做生意。如今能像王副會長這般知足常樂的年輕人可不多見啊。”陳子龍撫須點頭道。

“哪裡,在下這是精力有限。難道說王公子也想一心一意的做議員嗎?”王罡收斂起笑容反問道。

“做官也好,做議員也罷。只要能爲百姓謀福在哪兒都一樣。況且留在議會不比出入朝堂來得清閒。以往黨派間的爭鬥往往集中在朝堂,圍繞着子嗣。如今各方勢力的目光則齊聚在了首相人選之上。而陛下從一開始就意圖用議會來牽制內閣。由此可見黨派間的角逐大有從朝堂轉向國會的趨勢。如此精彩的地方,我又怎捨得離開呢?”王夫之擡頭反問道。

與王夫之等人四目相對的王罡似乎也從對方心中讀出了想要的答案。大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的三人不由當場就會心大笑了起來。卻聽王罡直言不諱的補充道:“其實無論是爲百姓謀福,還是牽制內閣,黨派在國會中的席位都是最重要的。首相雖只有一個,但上議會常任席位有200席,下議會有3000席位。這機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少,對吧?”

被王罡說中心思的陳子龍,趕忙順着他的話道:“不錯,陛下在《憲誥》中也早已言明,一省之中佔多數席位的黨派能便能囊獲該省的國會議員名額。可見地方選舉的關鍵不是說誰有錢,誰在朝中的勢力大。關鍵是誰的人多,誰在地方的勢力廣。嶺南諸省乃是復興黨起家之地暫且不論。雲貴、遼薊、陝西等省地處偏遠又久經戰火,受軍方影響較大。故而最終還是會被複興黨所囊獲。因此二十一省之中,就只剩下了河北、山東、安徽、江西、直隸、浙江、河南、湖北、湖南九省,尚未能有個定論。顯然此九省,均處中原腹地,地域廣闊,人口衆多。復興黨雖在沿海市鎮中享有盛名,又有商業協會、行會在旁輔佐。然則中原腹地村寨衆多,宗族勢力盤根錯節,加之保守淳樸的民風。以其復興黨激進、好利的做派恐難得村寨宗族的支持。而尊重傳統,體恤民生,正是我東林所長。可見在此九省之中,東林還是能與復興一較長短的。”

“陳大人分析的有理。其實在復興黨眼中就只有他們閩粵一系的財閥,根本不管我們中原各地商賈的想法。閩粵是閩粵,中原是中原,各地都有各自的風俗。東林黨尊重各地不同的傳統,光憑這一點我等江南縉紳也以爲東林黨更能代表江浙一帶的民聲。”王罡拍着胸脯保證道。

“王副會長過獎了。國會議員就應該立足本省特徵,代表全省利益。若是千篇一律,那還選什麼議員呢。東林黨不才,受父老重託,自是不敢有絲毫怠慢。由此可見,衆勢力間的博弈最先始於地方,重點擺在議會,另以朝堂和報紙間的論戰爲輔。歷代黨爭都是愈演愈烈的,就不知此刻陛下會如何看待臣子間的這種爭鬥了。”王夫之不無擔憂的說道。雖然他十分贊成通過國會選舉首相的做法。但作爲一黨之魁的他不可能無視大選中所發生的黨爭。而這種黨爭在歷史上往往都會削弱國家的實力。而萬一皇帝以個人的喜好左右了國會席位,這又當如何?這些疑惑雖在他腦中不斷的顯現,卻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

眼見王夫之神色之中略帶憂慮,王罡倒是坦然一笑道:“王公子放心。陛下在發佈了《廉政令》之後,便極少過問朝堂與國會間的事務了。這些日子陛下的心思似乎都放在了發展‘實業’上。這不,陛下後日還邀請了我等商業協會的掌櫃進宮參觀新品博覽呢。”

【……34 王夫之析分拆遷案 陳子龍歷數省議席 文字更新最快……】@!!

()

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112 官府議會相持如賓各省議員暗自較勁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四十二節第13節 同氣聯枝(上)第32節 忙碌的四月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348節 聞捷報百姓憂物價 姚欽差喬裝探消息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第10節 驚變(一)81 緩矛盾衆臣柬合作稟情況歐使來書信第1節 百萬民舉家闖關東 夏存古初踏遼東土第15節 潛在規則188 崑山廬雙儒達共識玄武湖太沖審明史第220節 王夫之歸京遇故友 冒闢疆升職待入閣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21節 陪審團(上)115 賢首相暢談新五年弘武帝心繫弱勢省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46 龔紫軒舉杯成交易楊紹清穿越法蘭西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25節 山西烽火(一)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第39節 搏弈之間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第41節 洪承躊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13節 盛宴(五)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二十節第342節 寫策論皇子找槍手 剿土匪軍部遣參軍第19節 國會(三)第三節第42節 桑稻之爭(二)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4節 公試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125 互謀利議員達共識嘆現狀尚書勸黨魁第291節 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第8節 盛宴(三)第10節 生死界第14節 盛宴(六)第5節 奇貨可居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11節 殿前論戰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二十八節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第356節 進書房黃首相坐鎮 訪相府陳會長求援第17節 國會(一)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28節 天下之法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2節 魯冀防線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58節 聞死訊弘武帝神傷 論國策皇長子出彩第42節 王神甫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第15節 潛在規則第四十三節第33節 民惟邦本第十七節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四十三節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12節 太后的決斷
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112 官府議會相持如賓各省議員暗自較勁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四十二節第13節 同氣聯枝(上)第32節 忙碌的四月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348節 聞捷報百姓憂物價 姚欽差喬裝探消息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第10節 驚變(一)81 緩矛盾衆臣柬合作稟情況歐使來書信第1節 百萬民舉家闖關東 夏存古初踏遼東土第15節 潛在規則188 崑山廬雙儒達共識玄武湖太沖審明史第220節 王夫之歸京遇故友 冒闢疆升職待入閣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21節 陪審團(上)115 賢首相暢談新五年弘武帝心繫弱勢省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第288節 內閣廳太沖議封建 御書房來賀獻民律46 龔紫軒舉杯成交易楊紹清穿越法蘭西第273節 宋時烈死牢探政敵 起爭執朝華做對比第25節 山西烽火(一)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第39節 搏弈之間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第41節 洪承躊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13節 盛宴(五)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二十節第342節 寫策論皇子找槍手 剿土匪軍部遣參軍第19節 國會(三)第三節第42節 桑稻之爭(二)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4節 公試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125 互謀利議員達共識嘆現狀尚書勸黨魁第291節 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第8節 盛宴(三)第10節 生死界第14節 盛宴(六)第5節 奇貨可居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11節 殿前論戰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二十八節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第356節 進書房黃首相坐鎮 訪相府陳會長求援第17節 國會(一)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諸藩勤皇倒幕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28節 天下之法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2節 魯冀防線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58節 聞死訊弘武帝神傷 論國策皇長子出彩第42節 王神甫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372節 繼父業艾哈邁德拜相 會奧相紫軒巧周旋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第37節 洛陽之戰(二)第215節 查資料訟師遇刁難 整風氣曉秦訓下屬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120 弘武帝外交改陋習衆大臣陸海做選擇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第15節 潛在規則第四十三節第33節 民惟邦本第十七節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第1節 風口浪尖(一)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第259節 黃首相試探繼承權 鎮海公言明國會意第四十三節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12節 太后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