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節 進書房黃首相坐鎮 訪相府陳會長求援

這一夜南京的天氣顯得異常的悶熱。大多數人在這樣溼熱的夏夜裡都沒能睡個安穩覺。更何況外頭馬車的軲轆聲彷彿一夜都沒有消停過。直至翌日豔陽高照一切才似乎又恢復到了原先的平靜。

或許是前一日旅途勞頓,亦或是女皇不在京師無須上朝。總之前一夜黃宗羲倒是難得睡得異常的香甜。待他一覺醒來竟已是日上三竿的時辰了。不過這並沒有打亂他的作息。在享用完一頓清淡的早膳後黃宗羲照例來到了自己的書房。幽靜的書舍乍一眼看上去幾乎就像是用書本壘成似的,從經史典籍到天文地理種類之豐富簡直堪比圖書館。當然在如此衆多的藏書之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來自歐洲的書籍。事實上。早年還在舟山蟄伏之時他就已經開始涉獵西洋學術了。特別是在天文曆法方面當時的黃宗羲在中原也算是學貫中西的人物。只不過,而今西學早已不是文人士大夫業餘消遣的讀物。而黃宗羲本人也謀身朝堂很少再有精力去做學術上的研究。

可正所謂時世造英雄。人的思想,對世界的看法,往往也是同其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有着潛移轉化的關係。這一點黃宗羲自然也不能免俗。只不過黃宗羲目前的立場與經歷雖然同另一個平行世界的他有着天壤之別。但在中西學術的認識上他卻殊途同歸的得出了“西學中源”的論。

所謂的“西學中源”,即認爲從西洋傳入中原的諸多學術,特別是天文、數學、格物等自然科學的起源其實都在中國。依照一些儒林人士的考證,古代有羲促、羲叔、和仲、和叔等人將中原的學術與文明向四方傳播。其中東、南是茫茫的大洋,而往北則是嚴寒的雪域,因此唯有前往西方的和仲一直沒有受到阻礙。西洋人從和仲那裡得到了來自中原的知識。但中國本身卻因秦皇焚書坑儒損失了大量的書籍使得許多知識就此失傳。幸運的是千年之後,和仲的後來帶着失傳的“書器”再次回到中原復興華夏。至於這個和仲的後人嘛,當然就是當今的聖上弘武女皇陛下。這從女皇的“天學”和“西學”相通卻又更勝西學上來看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對於這種流行於中原、華北地區的西學中源論。身爲此論中心人物的孫露一直採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態度。畢竟連她自己也無法用科學的方式解釋清楚自己的來歷與自己所帶來的這些後世科學理論的出處。與其說自己的是得了《天書》、神諭。或是像一些百姓所傳聞的那樣說自己是王母娘娘、瑪祖娘娘之類的轉世。這種“和仲後人”的說法好歹也算是符合邏輯的一種解釋。畢竟《尚書》上面確實有相關事件的記載。雖然這些記載看上去更像是“遠古”的傳說。

當然孫露也沒有將這種說法承認下來。並像一些臣子所進言的那樣竭力進行鼓吹。只是孫露並不知曉,正出於她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催生了日後中華學術界對其“和仲後人”身份的興趣。爲了考證孫露與和仲的關係以及《尚書》中的相關記載。後世的不少中華學者不遠千里“轉戰”於地球的各個角落。意圖從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蹟中尋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宅四方的遺蹟。尋找那傳說中的記錄着華夏文明高科技的“書器”。其熱情程度絲毫不亞於另一個時空對於“聖盃”的尋覓。

不過姑且不論“西學中源論”對未來中華的考古學會做出怎樣的貢獻。至少在內心深處黃宗羲同孫露一樣對這種論調不以爲然。只是在表面上他還是表現得極其支持“西學中源論”的。原因無它。身爲帝國首相的黃宗羲深切的意識到而今的中華帝國除了要有強大的軍隊、龐大的財力之外,更需要有一套以華夏爲中心含蓋全球的萬世法。對於中華朝本身來說四千年的文明讓國人絲毫不會懷疑自身的優越。現在的問題是怎樣讓海外的那些外夷接受中華文明的優越性而在這方面黃宗羲一向認爲筆桿子永遠強於槍桿子與錢袋子。

這不此刻站在書架前的黃宗羲隨手就取下了一本封面爲《西學疑問》的冊子,底下注明的作者爲王錫闡。不可否認相比那些整天引經據典的儒棍,王錫闡在學術上有着很深的造詣。他的一些論調同樣也挺合黃宗羲的脾胃。只是此人一再的拒絕同朝廷合作。在衆多大臣的眼中可算是一個能同顧寧人相提並論的“問題人物”。因此就算黃宗羲欣賞對方的才幹,卻也還是沒少在暗中打壓過對方。

在露出一絲嘲弄似的微笑之後黃宗羲還是將冊子又放回了原位。因爲他發現自己此刻實在是沒什麼心思坐在這兒看書。昨天他剛剛在京師投下了顆“炸彈”。就算前一夜只是待在家裡睡大覺。此刻的黃宗羲也完全能想象得到自己的同僚會剛剛度過的是一個怎樣繁忙的夜晚。可眼前的他卻也並沒有派人去打探消息的意圖。在黃宗羲看來作爲帝國首相的自己,頭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養精蓄銳,然後等待理出頭緒的各方勢力來他這兒討價還價。

於是大約在過了三刻鐘後黃宗羲終於如願以償的在自己的書房裡迎來了他的第一位訪客。只不過這個訪客的身份實在是出乎了他現實的預料。此人赫然就是前一日剛同他一起出現在女皇面前的陳家明。

雖然陳家明的造訪讓黃宗羲多少覺得有些意外。不過從對方佈滿血絲的雙眼中他還是瞧出了一絲端疑。難道陳家明是連夜從湯山趕回京城的?一想到這裡黃宗羲的心思立即就轉了十七、八個彎。但表面上他還是滿臉堆笑着迎接道:“未知陳會長大駕光臨,真是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

“叨擾黃首相了。”陳家明客氣的作了個揖。隨即兩人各自坐定之後,黃宗羲也不拐彎抹角直接便向對方開門見山道:“陳會長匆忙造訪不知所爲何事啊?”

“實不相瞞在下今日貿然來訪乃是爲了組建央行一事。”陳家明說着便從懷裡取出了一份報告遞給了對面的黃宗羲。

黃宗羲狐疑的接過了那份報告仔細瞧了一遍之後卻不禁爲之啞然了,原來這份東西正是之前馮貴交給陳家明的那份有關大興號的報告。對於這上面所涉及的內容身爲帝國首相的黃宗羲自然也是早有耳聞。只是他沒有想到陳家明竟會在這種時候以組建央行爲藉口來同自己談論大興號的事。當下黃宗羲便不動聲色的擡起頭。做出一副十分吃驚的模樣向對方反問道:“陳會長,這……確有其事嗎?”

陳家明心知對方是在裝聾作啞,可此刻卻也不好發作。只得點頭答道:“確有此事。”

“真沒想到朗朗乾坤竟會發生這等駭人聽聞之事。”黃宗羲連連搖頭唏噓道。心裡這會兒卻已是樂開了花。他心想你們香江商會不是神通廣大嗎?怎麼也會在陰溝裡翻船啊。不過幸災樂禍歸幸災樂禍,既然陳家明親自跑來找了自己。自己這邊自然也得有所表示才行。想到這裡黃宗羲立即擺出了一副寬慰的樣子勸說道:“老夫是相信貴商會的誠信的。相信這種事隨着調查的深入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所以陳會長你也不必太過在意此事。畢竟組建央行纔是陛下指派下來的大差事啊。”

然而陳家明的臉色卻並沒有就此放鬆下來。卻見他依舊緊繃着臉以一種異常嚴肅的口吻說道:“黃首相,倘若此事關係到朝廷組建央行呢?”

聽陳家明這麼一說黃宗羲的臉上可有些掛不住了。在他聽來對方這完全就是在威脅自己。而且這個威脅也算不上高明。因爲他實在想不出嘉定的那個騙局對組建央行會造成什麼影響。考慮到這一點。黃宗羲此刻的心緒也就更爲篤定了。只見他自顧自的整了整袍衫道:“哦。會有這事?陳會長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

“關係到信譽的問題在下從不認爲是小事。”陳家明不甘勢弱道。

“信譽?啊。確實。嘉定發生的這樁騙局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香江商會的信譽。”黃宗羲說到這裡微微揚起了頭道:“不過倘若如此的話,由朝廷來將香江銀行改組爲中央銀行的舉措未嘗不是幫助商會擺脫尷尬的一個契機。”

黃宗羲之所以會這樣講完全是有其原因的,早在姚啓聖還在京畿周圍轉悠的時候他就已經得到了來自嘉定的風聲。不過黃宗羲卻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是選擇了“順其自然”。爲此他推薦了擁有東林背景的姚啓聖充當特使,默認陳子龍等人這些日子以來的一切活動。在他看來發生在嘉定的那樁騙局可大可小。完全能拿來充當同商會討價還價的籌碼。更何況他本人甚至都不用爲這件事而親自出面。

然而陳家明卻顯然並不這麼想。眼看着對面的黃宗羲一副神定氣閒的模樣,陳家明覺得對方現在簡直就是在“玩火”。真是的!這些官老爺什麼時候能不再那麼的自以爲是。在心中如此嘀咕着的陳家明深深的吸了口氣平復了情緒之後,不禁正色道:“黃首相。現實恐怕沒有這麼令人樂觀吧。誠然朝廷能以整市場爲由順理成章的接收香江銀行。”陳家明說到這裡頓了一頓加重語氣道:“甚至以此爲由監管香江商會,但是首相大人,你認爲外界的百姓會如何看待此事?大人難道不怕到時候出現擠兌嗎?”

“擠兌這樣的事當然是有可能發生的。”黃宗羲輕描淡寫的說道:“不過老夫也相信帝國的百姓是明事理的。只要朝廷及時說明情況事態很快就能得到控制。”

“那如果是在別有用心之人的唆使之後呢?”陳家明反問道。

“別有用心之人?”黃宗羲不置可否的側目道。他當然清楚陳家明指的是誰。也知道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得知女皇準備將香江銀行五成股份讓給朝廷後,嘉定那邊的利用價值在黃宗羲的心中已經大打了折扣。只是他本人並不打算就此讓香江商會躲過一劫。

眼見對方還在同自己打着太極。陳家明心知倘若自己再不拿出一點實質的東西。恐怕對方的耐心也將耗盡。於是他當即打起了精神詭異的一笑道:“那些小伎倆自然是逃不過大人的法眼的。不過恕在下直言有些事情恐怕大人還不清楚吧。”

黃宗羲果然是有些不耐煩了。卻見他眼皮也沒擡就乾脆的反問道:“何事不清?”

“香江銀行目前沒有足夠的儲備金應付大規模的擠兌。”陳家明的回答同樣乾脆:“當然,如果大人能保證嘉定的事不會造成大規模擠兌的話。以香江銀行目前的儲備對付一定規模內的擠兌還是沒問題的。”

這下可算是輪到黃宗羲頭痛了。倘若事實真像陳家明所言,那情況確實是不妙的很。這倒並不是說黃宗羲害怕香江銀行無法應對擠兌。他所真正擔心的是那些“別有用心”者從背後捅來的刀子。別看此刻的黃宗羲神定氣閒的坐在這裡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其實他心裡十分清楚一旦局勢出現反覆自己可能首當其衝的就會成爲受害者。

不過黃宗羲終歸是執掌朝堂的一國之相,心頭縱有千般思緒亦始終保持着鎮定。只見他不動聲色的失聲笑道:“陳會長說笑了吧。堂堂的香江銀行怎會沒有錢呢。這話若是說出去恐怕連三歲的孩童都不會相信吧。”

“黃首相,雖然這事聽上去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可惜這確實就是事實。”陳家明說到這裡擡起了頭注視着對面的黃宗羲一字一頓的說道:“這一點在下可以以身家性命做保證。”

眼見陳家明說得如此信誓旦旦,饒是黃宗羲城府再深。此刻也不得不爲之動容了。在沉默了半晌後他最終遲疑的向對方求證道:“陳會長能否說得更清楚些?老夫實在是不明白富可敵國的香江銀行爲什麼會說沒錢就沒錢了呢?”

“黃首相誤會了。現在並非香江銀行沒有錢。只是沒有足夠的現金應付擠兌而已。”陳家明淡然的糾正道。從黃宗羲的神態上他看得出主動權已經落到了他的手中。

“不管是何原因。老夫現在都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黃宗羲的語氣瞬間充滿了殺氣,“還有此事陛下知曉嗎?”

第二十八節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7節 風口浪尖(二)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24節 第二屆國會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第365節 聞易主衆移民憂心 抵弗州詹姆斯賣乖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三十五節第308節 阿曼灣中奧軍對峙 拉克沙中英軍遭遇第21節 陪審團(上)112 官府議會相持如賓各省議員暗自較勁第17節 前夜(下)第5節 科舉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309節 聞敗訊商會議對策 查實情書生仗直言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第45節 火槍與聖水第10節 《乙酉憲誥》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第9節 盛宴(四)第13節 血染東直門第13節 設女官女皇肅宮廷解小腳名媛迎聖意38 頻漏氣寶機難投產鬧棉荒夷布入中原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節 貿易與私掠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33節 民惟邦本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66 移僑民商會開農場重膚色土王怠華使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34節 爲勞力君臣齊謀策 發國債香江印債券83 遇刁案司法院犯難維法律女皇擔責任180 南美原著民求復興香江商務使尋傀儡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42節 王神甫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55節 走末路島津擔責任 赴長崎紫軒當欽差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39節 楊府夜談(一)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7節 國會(一)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第29節 促膝談心第31節 宗族會議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30節 歐洲之行53 剪羊毛王公開財路窺資源沙俄又探手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十三節第260節 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38節 兩京風雲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4節 公試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6節 義塾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338節 聞騙局馮貴訪陳府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264節 鎮海公書房圖運河 楊夫人府邸宴貴客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33節 交易第五節第45節 受降第22節 燕京騷亂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三十三節第28節 返航67 臻盛世奧斯曼稱雄中西使共遊蘇伊士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
第二十八節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第7節 風口浪尖(二)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第41節 桑稻之爭(一)第222節 排外運動殺戮四起 伊藤仁齋巧柬藩主第24節 第二屆國會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琅勸盟友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第365節 聞易主衆移民憂心 抵弗州詹姆斯賣乖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59 齊會師使團盤收穫意偏科親王籌大學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三十五節第308節 阿曼灣中奧軍對峙 拉克沙中英軍遭遇第21節 陪審團(上)112 官府議會相持如賓各省議員暗自較勁第17節 前夜(下)第5節 科舉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309節 聞敗訊商會議對策 查實情書生仗直言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第45節 火槍與聖水第10節 《乙酉憲誥》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第9節 盛宴(四)第13節 血染東直門第13節 設女官女皇肅宮廷解小腳名媛迎聖意38 頻漏氣寶機難投產鬧棉荒夷布入中原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節 貿易與私掠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33節 民惟邦本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66 移僑民商會開農場重膚色土王怠華使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34節 爲勞力君臣齊謀策 發國債香江印債券83 遇刁案司法院犯難維法律女皇擔責任180 南美原著民求復興香江商務使尋傀儡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42節 王神甫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255節 走末路島津擔責任 赴長崎紫軒當欽差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39節 楊府夜談(一)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7節 國會(一)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第29節 促膝談心第31節 宗族會議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30節 歐洲之行53 剪羊毛王公開財路窺資源沙俄又探手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十三節第260節 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38節 兩京風雲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第4節 公試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6節 義塾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338節 聞騙局馮貴訪陳府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264節 鎮海公書房圖運河 楊夫人府邸宴貴客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33節 交易第五節第45節 受降第22節 燕京騷亂114 爭議席復興黨執政報財政陳首相憂心第三十三節第28節 返航67 臻盛世奧斯曼稱雄中西使共遊蘇伊士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第299節 豔陽日奧軍港遇襲 嗅異味英國艦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