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造船廠位於金陵西北三汊河附近,西接長江,東鄰秦淮河,自洪武年間開始設立,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累計建造大明三分之一的海船和河船,擁有當世最龐大的造船工匠和最成熟的技術積累。
朱高熾登基爲帝后,徐灝出於各種因素的考量,一反歷史上朱棣大招旗鼓的作風,很低調的派人去督造海船,名義上是爲了抵禦倭寇和應南洋各屬國的請求,打通朝貢航道。
整個船廠猶如一座小型城池,東西橫闊一百三十八丈,南北縱長三百五十四丈,面積達五十餘萬平方米。
遠在大連也有一座一模一樣的造船廠正在興建中,徐灝不希望因政治因素而造成技術傳承上的斷代,陸續招聘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及江蘇的船戶工匠數千人遷往遼東,又聘請龍江船廠的工匠師傅前去開設細木、油漆、捻攬等各種作坊和商鋪等。
在航海理念上,儘管徐灝很希望看到歷史上鄭和寶船艦隊浩浩蕩蕩的輝煌場面,也渴望率領將近三萬海軍縱橫馳騁海洋,但是此種以整個國家爲主導的方式,註定不管是誰來經營都會免不了“政亡人息”的結局。
是以徐灝很少對人談及航海,絕對不會鼓吹什麼“萬國朝貢”,因爲歷史已經證明了,鄭和下西洋的所謂豐功偉績,不過是僅供後人憑弔讚歎的壯舉而已,任何實質意義都沒有,曇花一現即煙消雲散了。
什麼鄭和時代的中國。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通通皆是自我陶醉的吹捧之言。真正意義就是打通了海外貿易路線,即使那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
當然面子工程總要做的,龍江造船廠出產的寶船將用於支持鄭和下西洋。
此時徐灝站在通往龍江的溪口高臺上,注視着可以開啓的巨大石閘,造船時將水排出。關上閘門。近萬匠人正日以繼夜的建造聞名已久的海船巨舶,並排七座船塢可以同時建造十幾艘各式海船。
附近與之相關的軍營被改建成了航海學院,培養數萬名本來就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各種人才,而經過一年來的反覆勸說。朱高熾終於下旨有限度的廢除海禁。但前提是不能耗費國庫過大。百姓不得大批遷往海外。
解縉等官員都對無與倫比的寶船發出頻頻讚歎,徐灝卻對着沐皙沐毅等一干兄弟說道:“就在現在,百花的情報裡提到西大陸的葡萄牙國也在君主的授意下。開始大規模的建造遠洋戰艦,一東一西爲了探明整個世界。”
沐皙笑道:“或許日後會在海上遇上,到時叫夷人知道我大明的威風,非得讓國主來朝見陛下不可。”
徐灝笑了笑說道:“我也希望如此。”
整潔肅穆的航海學院在整個大明總共有四所,除了龍江學院之外,一所依然位於山東威海,一個遠在大連,最後一個則設置在福建泉州。
徐灝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制定出了詳細規劃,可以說這些年賺的錢大多都用來投資於改良武器和進行航海的各方面準備上,不消說海洋貿易會產生的鉅額回報,就算收不回成本那也是值得的,要最小限度的減少對於國庫的依賴,儘可能不給文官藉口反對。
歷史上明朝採取以國家爲主導的遠洋朝貢,而歐洲諸國採用的是鼓勵個人冒險,徐灝打算採取只做不說的方式,暗中鼓勵明人去海外,表面上不支持也不反對。
開創學院大抵被列爲五軍都督府的管轄範圍,當然出海就得經過兵部允許,帝王下旨後才能實行,不過小規模的巡視海岸相當於練兵,也屬於都督府的權利範圍之內。
學院裡設立了觀象臺,網羅各地精通於地理和地圖繪製的人才,聘請知名的數學大家和天文曆法世家出身之人,這些人才除了教授學問外,都被授予參謀教授等官職,領取俸祿以提高其積極性。
徐灝命各方賢才一同研究和制定計劃,在朝廷開始準備編撰洪熙大典的同時,派出人員廣泛收集地理、氣象、信風、海流、造船、航海等各種文獻資料,爲了預防因火災或人爲因素導致的資料被毀,所有文本一律複製多份,分別收藏在各地學院的圖書館內。
收集整理歷朝歷代的地圖,培訓相關人員繪製新式地圖,對指南針等航海儀器進行改良,完善適合在海洋上航行的大型船隻,在傳統四角風帆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桅帆船的概念,使得無論順風逆風只需調整帆的角度即可,不再太過依賴於風向。
密封艙等技術皆是中國的獨創發明,徐灝針對明朝有能力建造千噸級別大型海船的基礎上,制定了主力遠洋戰艦的標準。
採用三桅風帆戰列艦的設計理念,一級戰艦造型首昂尾翹,航行相對迅速,不懼風浪,主桅高四丈,船長二十餘丈,船艙五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納船員三百人,三層炮甲板,配備各式火炮六十八門,排水量一千噸,此乃大明未來水師的主力炮艦,現今考慮到成本和技術因素,只建造了兩艘。
略小一號的二級三桅炮艦,造型大同小異,採用兩層炮甲板,火炮四十門左右,定員一百五十人,排水量大概六百噸,至今共建造了四艘。特點是航行更加迅速,一樣無懼於風浪,將來會作爲各地水師海外巡航分艦隊的旗艦之用。
再小一號的三級三桅炮艦,全長大概十三丈左右,排水量四百噸,定員八十人,安裝火炮二十門,作爲最基本的作戰戰艦,一共建造了十艘。
此外傳統的大型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陸續建造完畢,整個船隊的規模達到了一萬五千人,將來會根據海外實際情況或增或減。
如果論坐船的舒適性,戰艦永遠無法和明朝大寶船相比,上面修了帥府,就彷彿一座宮殿一樣,分爲頭門和儀門兩道,還有華麗麗的官廳、穿堂、後堂、側屋等設施。
雕樑畫棟的書房和臥室,極爲適合全家人一起出行,載重量達到驚人的七千噸,縱向通體的底龍骨,多層板船底的特色設計,可謂是舒適性和安全性兼而有之。
洪熙元年三月,鄭和率領遠洋探險帆船三十四艘,從金陵出發穿過渤海到達大連,然後沿着朝鮮各港口獲得補給,繼續前往後世的海參崴,一路北上朝着白令海峽前進,抵達北美洲後開始建立殖民港口。
徐灝希望鄭和能通過加勒比海最終抵達南美洲,尋找到明朝急需的各種糧食作物。
同年三月,兵部下令集結各式船艦一百艘,兵力八千人,在沐毅的統率下,目標直指後世的韓國濟州島。
原來據最新情報,濟州島上的元朝總管府至今沒有投降朝鮮,是以徐灝馬上決定派兵奪取,打着收復前朝故土的旗號。而歷史上直到元朝滅亡了幾十年後,也就是在永樂十年左右島上軍民才歸順了朝鮮。
對於濟州島徐灝不陌生,那是後世韓國最大的島嶼,景色優美素有韓國夏威夷之稱,常年氣溫偏高,雨量充沛。
從長江出海口一直往西北就能抵達濟州島,如果能順利佔領,那麼就能建立港口基地,進而攻打倭寇盤踞的對馬島以及倭國長崎外的五島列島,想長崎距離上海僅僅八百公里,距離濟州島不足三百公里。
徐灝派出的商船帶回來很多確切情報,此時長崎只是個類似漁村般的荒涼地方,倒是附近有早在唐朝時已經形成的許多口岸,屬於肥前國的領地,優越的地理條件,落後的經濟民生,自鎌倉時代起就是海賊衆的大本營。
洪武朝時期,即倭國的明德之亂前後十幾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成功遏制了肥前國山名氏的擴張,將其家族領地從十一國減少到了三國,也正是這段時期,有大批流浪武士加入倭寇劫掠明朝和朝鮮沿海。
明德之亂後,傳統豪強大內氏擁有了六國領地,一躍成爲倭國關西最有實力的大名,因此壟斷了對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使得足利義滿轉而謀劃對付崛起的大內氏。
到了靖難之役這四年裡,倭國也爆發了應永之亂,大內義弘奉命前往京都的途中宣佈反叛幕府,早有準備的足利義滿親任總大將,帶領三萬六千人攻打大內義弘。
最後大內義弘戰死,大內氏此後一蹶不振,肥前國各地武士集團如同一盤散沙,足利義滿隨即準備派遣使節團前往大明朝賀。
也就是因大內義弘的死,大內家族分裂爲大內盛見與大內弘茂兩派,彼此惡鬥不休,靖難之役結束,兩派也經過兩年來的混戰,大內盛見消滅了大內弘茂這最後一支反抗勢力。
倭國傳統每當大名身死,就會有大批無主的武士四處流蕩。
今年二月,倭寇襲擾大明松江府一帶,給了徐灝最好的出兵藉口,也意味着忍無可忍的徐灝決定對倭國進行以牙還牙的報復。
因高皇帝把倭國列爲不徵之國,徐灝也沒打算征服倭國,收復濟州島之後,將默許手下撤去大明軍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