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六 滿清的應對

從永曆四年末到永曆五年的南風季節到來,合衆國一直都在向山東戰場進行支援,從朝鮮撤下來的軍隊進入山東,得到的米糧物資運輸到山東,究其原因在於,統帥部認定,在滿清事實上脫離西南戰場之後,會選擇增強山東戰場的實力,把合衆國趕下海去,。

能夠證明這一點的是,南京方向的滿蒙八旗與山西、直隸的綠營也支援向了山東,形成了一個包含三萬滿蒙八旗和諸多綠營在內一個十五萬人的重兵集團,山東已經徹底成爲了對清作戰的主戰場。

然而,實際情況下,滿清朝廷沒有把握更沒有實力戰勝山東的合衆國軍,因爲這支兵馬同樣實力強勁。

如今北洋戰區下轄的各路兵馬已經超過了七萬人,僅僅是陸軍和陸戰隊就有超過四萬人,其餘的治安軍和義從軍,接連經歷山東、遼東和朝鮮戰場的歷練,戰力飆升而且進行了適當的擴充,也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實際上,真正制約滿清進攻山東的是財力而非兵力,滿清並不缺少兵馬,從入關以來,其還未經受過什麼大規模的戰敗,兵力一直維持在一個龐大的數量上,但滿清的財政已經快支撐不住了。

永曆三年是滿清政權最危急的一年,那一年,除了直隸、河南、江南省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反叛,所有其控制的省份都是處於戰爭狀態,也只有這一年,滿清才體會到兵力和財力捉襟見肘,布木布泰和多爾袞拆東牆補西牆,藉助外藩蒙古、動用包衣兵等手段解決了兵力問題,但餉銀問題卻是解決不了的,好在外藩蒙古用聯姻和牧地籠絡,給了包衣兵‘合法搶劫’、擡旗和分地分包衣的待遇,並不需要耗費多少糧餉,但其他戰區就不行了。

爲了彌補糧餉不足,滿清這兩年的法子層出不窮,首先就是斷餉,不在戰區的直隸、江南等地的綠營紛紛斷餉,有的甚是半年不發一次餉銀,好在這兩地的綠營兵常年處於間歇性斷餉的狀態,外出做小買賣和手工業者是他們嫺熟的謀生手段,因此沒有出什麼大亂子,但也只是維持了軍隊架子,戰鬥力就不用談了,不光是非戰區,在魯監國政權主力軍隊調往朝鮮參戰之後,浙江、福建的綠營也時而斷餉,兩省也擠出了不少資源支援其他戰區。

在多爾袞全力支持西南戰場的情況下,西北的平叛軍沒有充足的糧餉,因此大規模的屠城和搶劫成爲了主流,當然,在西南,搶劫同樣存在,明軍搶劫湖廣,清軍搶劫兩廣雲貴,總之都是搶劫敵佔區,濟爾哈朗進入雲南之後,更是一路搶劫屠城而去。

大規模的搶劫就是飲鴆止渴,當大規模的平叛結束之後,滿清佔據的西北和山西已經是打成一片白地,將來很長時間都不會恢復,但無論如何,滿清渡過了入關以來最艱難的一路時光。

進入永曆五年以來,西南戰局戛然而止,雙方都在舔傷口,西軍收復雲南進入貴州,與各路明軍軍閥進行全方位但是低烈度的戰爭,目的仍然在整合資源,在此之前,雙方不會大規模的進行決戰,因此滿清得以集中天下賦稅,去對付其他的敵人,統帥部以爲合衆國會是這股巨大能量的衝擊目標,但是滿清政權卻沒有選擇進攻。

多爾袞死去,滿清的權柄執掌在了愛新覺羅福臨的手中,八旗貴族意識到,多爾袞的死讓其喪失了徹底解決一個對手的機會,那麼一切就要從頭開始,八旗貴族意識到戰爭不是短期內可以打完的,想要解決兩個重量級的對手,僅憑手中這些落後而封建的軍隊是不行的,滿清在收攏資源之後,選擇施壓于山東戰場,防止戰局惡化,儘可能的抽調資源做兩件事,一件事是編練新軍,第二件便是打造水師。

編練新軍這種事對於滿洲八旗來說並不難接受,火器也是滿洲八旗熟悉的武器,在山東戰場,張存仁就一直着重提升軍隊的火器化程度,在其麾下一些精銳的綠營鎮標營已經出現了鳥銃營,他們用挑選出來的鳥銃取代了營中那些雜七雜八的火器,但因爲沒有刺刀,所以還有一些披甲長矛手夾雜其中。

作爲一個學習能力極強的民族,滿洲人建軍的一開始就在於模仿他們的對手,以前是模仿明軍,現在是模仿合衆國軍,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試圖追本溯源,尋找合衆國軍的源流——泰西各國軍隊,但經過了解,他們失望了,至少接觸到的佛郎機人和紅毛夷宣稱,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完全裝配燧發槍的成建制部隊,在泰西軍隊中,火繩槍加長矛陣仍然是主流,至於合衆國軍使用的一些戰術,比如線列步兵戰術、燧發槍遠距離齊射等,更是聞所未聞。

即便如此,清軍也認識到這些泰西蠻夷對火器的掌握和理解也遠遠超出了自己,更何況他們打造的輕便火炮、大蜈蚣船已經在戰場上發揮了威力,所以滿清大規模的引進歐洲軍事人才,不惜爲其提供高額餉銀和準貴族待遇,比如在北京,福臨已經正式成立了一個佛郎機佐領,而在南洋和印度洋,韃靼人皇帝用金山銀山招募歐洲士兵的消息已經傳遞到了各個角落,大量失業的葡萄牙人(南洋和印度洋主要僱傭兵來源,大部分國家的火器化軍隊與之有關)和德意志士兵(荷蘭人的廉價炮灰)通過各種手段進入到滿清控制的中國土地,懷揣着對財富和貴族身份的嚮往,爲其效力。

青島要塞。

巨大的山東半島的地圖展示在了衆人面前,上面用形象的簡圖標註出雙方的兵力集結地、物資儲備點、堡壘、軍營和實際控制城市,可以說,在經過一年多遼東與朝鮮戰爭之後,合衆國軍的實際控制區在萎縮,如今已經全面退縮到了膠萊運河的東岸,在其西岸已經沒有任何的橋頭堡,沒有辦法,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對山東戰場兵力的抽調實在是過狠了。

而如今的山東戰場上已經聚集來十幾萬的清軍,從部署上來看,綠營在前,滿蒙八旗在後,而在濰水之上,有着七八個以浮橋、渡口爲核心的支撐點,而這則是清軍騎兵部隊的駐紮區域,張存仁仿照了合衆國的策略,那就是在前線大規模佈置警戒和騎兵部隊,利用膠萊運河的自然障礙,阻止合衆國軍渡河,大量的主力則佈置在濰水以西,壽光、昌樂、安丘和諸城是四個主要的屯兵城市,滿洲八旗的主力甚至遠在青州府城和臨朐縣城一帶。

這是根據最新的情報總結出來的態勢圖,毫無疑問,超出了諸將的想象,因爲清軍這是前輕後重的防守態勢,而統帥部情報處的資料顯示,滿清朝廷沒有寄希望於通過一兩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驅逐合衆國出山東,而是在保證山東戰場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進行查缺補漏,靠絕對的體量優勢,把合衆國擠出去。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滿清在相對和平的遼東積蓄力量,在牛莊,他們在打造第二支槳帆艦隊,根據我們的情報,必要的材料和人力已經抵達,海軍艦隊對其的破襲失敗了,清軍在遼河上堆砌了許多障礙物,用鐵鎖勾連,內河艦隊突入不得。

同樣,滿清的第一支新軍在盛京進行編練,兵源就是那些從山西戰場上遷移到遼東的包衣兵,當然,現在被滿清內部稱之爲關外八旗或者新八旗,滿清用山西掠來的平民和朝鮮遷界的百姓作爲這些關外八旗的包衣,讓其成爲完全的脫產士兵,在盛京,滿清恢復入關之前的鑄炮與冶鐵行業,自主打造兵器,從目前得到的情報來看,鳥銃和四磅炮已經可以出產,據說質量遠遠超過前明的火器質量,而無論是訓練士卒的教官還是打造的武器的匠人中,都有歐洲人的身影,其中葡萄牙與德意志人是最多的。”高鋒向衆人介紹着遼東的情況。

遼東原本就有冶鐵和鑄造行業,清軍的紅夷大炮就是在盛京鑄造的,因爲遼東開發晚,煤炭採掘業沒有多大發展,主要以木炭爲燃料冶鐵,所以出產的鐵質量遠超過中國北方,在入關之前,這一點體現在滿洲重步兵裝配的鐵甲上,而現在這一點體現在了鳥銃和火炮鑄造上。

“所以說,滿清無意進攻山東?”李明勳問道。

高鋒道:“至少今年是這樣的,顯然,滿清戰略比以前更現實也更全面。”

李明勳對此無異議,且不論山東的清軍能不能取得勝利,就算勝利又如何,合衆國軍可以退守要塞和沿海島嶼,整個渤海和黃海沿岸,仍然沒有片刻安寧,所以滿清希望積蓄力量,海陸並重,至少能把渤海控制在手中,並且在山東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可以協助軍隊攻擊周邊島嶼,徹底解除合衆國對北方的騷擾。

“清軍既然不進攻,那麼,我們進攻!”李明勳說道。

作戰室內轟然一片,陸軍將領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重視,年輕的將校們相互看看,面露喜色,自從陸軍成立以來,每個人都憋着一股勁和滿清軍隊面對面來場硬仗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高鋒卻沒有年輕人的那般興奮,他問道:“元首閣下,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李明勳略作思索:“在山東與清軍展開一次決定山東戰場的決戰,一戰而定全魯!”

毫無疑問,李明勳的意圖是殲滅山東清軍的有生力量,這對於北洋戰區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無論如何,己方的兵力僅僅相當於清軍的一半,在清軍死守的情況下,如何突破膠萊運河和濰水兩條防線,纔是第一階段的主要問題,而目前的情況是,北洋戰區的技術兵種不足。

陸軍絕大部分的力量都集中到了北洋戰區,步兵和炮兵是不缺的,但騎兵力量嚴重不足,更爲關鍵的是舟橋和工兵缺乏,這在夏秋季節難以突破清軍的以兩條河流爲主的防線,所以開戰的時機最好選擇在冬天,這樣膠萊運河與濰水冰封,突破便會容易,而剛剛從朝鮮撤下來的軍隊也可以經過更長時間的休整。

實際上,這也是最好的選擇,一場涉及到二十多萬人的超大規模戰役,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是不可能的,接下來的西南風季節,也是最佳的準備時間,這段時間大本營可以源源不斷的運來新訓營伍和各類兵器,充實北洋戰區的實力。

李明勳的意圖很簡單,合衆國剛剛經歷了朝鮮戰場的大收穫,無論財政還是資源都是非常充足的,有足夠的資本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樣可以把滿清手中的資源拉入戰爭狀態,從而避免其走上編練新軍和打造水師這一正確的道路上去,而要做到這一點,戰爭的規模就要夠大夠持久才行,畢竟大西軍已經收縮實力,整個資源,在一到兩年內不會輕易與清軍決戰,尚有餘力的合衆國不會給滿清兩年休養生息的時間。

既然滿清已經身陷戰爭泥潭,把這泥潭攪的越來越臭,不如再接再厲,把它直接溺死在糞坑中算了。

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李明勳策劃對滿清的大規模會戰的時候,巴達維亞的東印度羣島委員會也在重新制定對合衆國的戰略改變,也正是東印度公司戰略變化中一次擦邊球式的的試探,讓中華合衆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兩大東方的海上集團走進了戰爭的泥潭,也徹底攪亂了合衆國的大陸戰略。

東印度公司這一老牌海上力量和中華合衆國這個崛起不過十餘年的海洋新秀,終於要碰撞在一起,決一勝負了。

章十五 爭議章三一 募兵章三零三 西奈模式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一五二 英王監國章三三七 益州地區章二二零 三皇之戰 態勢章三九七 禮儀章二七 新貴們的特權章一九三 再起風雲章六二 洲際貿易船隊 情報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十二 問罪章二零一 殖民地互保章二三 覆滅章三七一 國聯總部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一九零 態度轉變章三二 組建騎兵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二零九 副相章七 金橡木號章一三七 準備章八十 幫助國姓章二五 乞列迷人章四零二 李君威的選擇章一二八 別了,殖民者們章二零五 勾結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二一三 御試玄機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九七 內鬥章一八一 有識之士章二七八 日本孤兒章一零四 驚變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十六 強強對壘章四六 登萊軍管會章六九 洲際貿易船隊 南非 美洲章八六 穩固章三 寧古塔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八四 真相大白章四二三 最後的歲月 中下章一八零 毒蛇與籠中蛇章三八 江南失陷章一一三 君度章二七四 先小人後君子章四二六 主動上鉤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三三 營地大戰章二一九 罐頭 還是罐頭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三七二 人員章二零五 大西洋城章三一 曾櫻的手段——聯姻章五一 火攻章二三一 西班牙章四五七 情況章三二二 更大的陰謀章三七八 意義章一九一 裁軍良策章二一二 明暗把戲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十九 橫生枝節的鄭成功章八三 困惑章三五 綏靖政策章一四五 進步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十四 衆生相章七二 正面接觸章二三 先下一程章九零 對抗章八十 贖買政策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二五三 受困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二一一 收買章十九 天下驚變章三一八 路遇佳友章四 炮製章四九零 你做的,我也做的章一六六 收尾章一八一 科舉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三八七 謀斷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三十 困獸之鬥章一四二 奉旨貪污章一八二 外交活動章一一一 聲東擊西章二十 鄭森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
章十五 爭議章三一 募兵章三零三 西奈模式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一五二 英王監國章三三七 益州地區章二二零 三皇之戰 態勢章三九七 禮儀章二七 新貴們的特權章一九三 再起風雲章六二 洲際貿易船隊 情報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十二 問罪章二零一 殖民地互保章二三 覆滅章三七一 國聯總部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一九零 態度轉變章三二 組建騎兵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二零九 副相章七 金橡木號章一三七 準備章八十 幫助國姓章二五 乞列迷人章四零二 李君威的選擇章一二八 別了,殖民者們章二零五 勾結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二一三 御試玄機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七七 金雞納樹章九七 內鬥章一八一 有識之士章二七八 日本孤兒章一零四 驚變章六一 公車上書章十六 強強對壘章四六 登萊軍管會章六九 洲際貿易船隊 南非 美洲章八六 穩固章三 寧古塔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八四 真相大白章四二三 最後的歲月 中下章一八零 毒蛇與籠中蛇章三八 江南失陷章一一三 君度章二七四 先小人後君子章四二六 主動上鉤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三三 營地大戰章二一九 罐頭 還是罐頭章九六 棘手的對日外交章三七二 人員章二零五 大西洋城章三一 曾櫻的手段——聯姻章五一 火攻章二三一 西班牙章四五七 情況章三二二 更大的陰謀章三七八 意義章一九一 裁軍良策章二一二 明暗把戲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十九 橫生枝節的鄭成功章八三 困惑章三五 綏靖政策章一四五 進步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十四 衆生相章七二 正面接觸章二三 先下一程章九零 對抗章八十 贖買政策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二五三 受困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二一一 收買章十九 天下驚變章三一八 路遇佳友章四 炮製章四九零 你做的,我也做的章一六六 收尾章一八一 科舉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三八七 謀斷章十五 和平震懾行動章三十 困獸之鬥章一四二 奉旨貪污章一八二 外交活動章一一一 聲東擊西章二十 鄭森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