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章敬

第182章

章敬 張良跟着呂馬童一同離開了這座巨大的潼關城,這整座城都是讀書的孩子,雖說吵吵嚷嚷的,但看着卻很舒心。

小公子衡與章邯的兒子章敬正好與張良擦肩而過。

“公子,在老夫子身邊好好的,你怎麼非要與我們擠在一起用飯。”章敬今年滿十一歲了,比公子衡年長四歲。

衡道:“這裡人多好玩。”

章敬無奈搖頭道:“老夫子知道公子又跑出來,多半回去又要捱打了。”

衡道:“老夫子從來不打我。”

看着公子笑着,章敬心中發苦。

衡問道:“老夫子會打你?”

章敬道:“老夫子不會打我,會讓我在天還未亮的時候,拉磨磨豆腐。”

衡感慨道:“老夫子真心善。”

“我弟弟來信了,我想着讓軍中的人送一些關中的吃食去河西走廊。”

“你弟弟章業會寫信了?”

“嗯。”章敬坐在食肆內吃着餅點頭。

衡吃着一碗麪蹙眉道:“送一些棗與柿子去吧,我讓頻陽公老太公給他送一些去。”

章敬搖頭道:“不用了,敬業縣還有很多,吃都吃不完。”

章邯將軍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章敬與章業,名字取自敬業渠,是爲敬業之意。

衡有一口沒一口的吃着面,目光看着四下的同齡孩子。

跟着章敬在潼關是可以橫着走的,以章敬的力氣與身手,在潼關的孩子中幾乎沒有敵手,就算是大人見到章敬一身恐怖的肌肉,都要禮讓三分。

所以章敬可以在潼關橫着,他公子衡就算是不說出自己的身份,也能夠在這裡橫着走。

衡正吃着面,就見到剛吃了餅的章敬正在往他的碗中倒醋。

章敬每一次吃麪就要搭配着醋,每每吃麪就要碗中倒大量的醋,醋幾乎都快成湯水時,他才能吃得下面,而且還要搭配着蒜才行。

章敬大哥自小吃東西就重口,不論吃什麼都要下重料。

章敬大哥自小跟着老夫子讀書,別看他一身腱子肉,其實他的學識很好,比同齡人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是整個渭南郡同齡孩子中學識最好的一個。

至於他的這一身腱子肉,是經常幫着老夫子磨豆腐練出來的。

老夫子常說只要給章敬吃一塊餅,他就能磨出一桶豆花。

不僅如此,老夫子是真的將章敬當兒子養,是他老人家至今爲止最優秀的弟子。

章敬的學識已可以與那些出師的支教學子相比,甚至老夫子有時也沒什麼能夠教這個孩子的。

不得不說章邯將軍生了一個好兒子。

衡自認天賦不行,斷比不上這種天賦異稟的人。

六歲的就能磨豆腐的人,當然天賦異稟,誰家孩子六歲就能拉得動磨盤?

更不要說學識遠超同齡人,真的是一個怪物。

衡與章敬大哥相處時,時常保持着向他人學習的心態,父親曾說過孔門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孔子曾說過的話,還是應該學習的,就譬如論語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謙虛學習的態度。

譬如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再或者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些話也都是老夫子所教的,有時衡也很感慨,外面的很多人說關中學子只學墨家與法家。

其實,反倒是叔孫通老夫子是很在乎孔子學說的。

外界的種種偏見,在老夫子以前的書信中,足可見一斑。

用了飯之後,公子衡與章敬一起回了學舍。

這裡的孩子都養成了午睡的習慣,每天的飯後都有一個時辰是用來午睡的,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睡着。

倒是鐘聲響起,大家纔會醒來提起精神聽課。

這位夫子所講的課其實是衡早就學過的,他所學雖說還不能超過章敬大哥,但也超過同齡孩子很多了。

這並不是因自己天賦如何,衡覺得自己是天賦最差的孩子,是老夫子眼中最笨的弟子,就因爲章敬大哥差太多了,老夫纔會說我是他教過最笨的孩子。

至於自己超過同齡人的學識,那不過是勤能補拙,受學的年紀比同齡人早,有些學識早在高泉宮就由父親教過了,父親也教過一些老夫子不會教的學識。

章敬大哥除了寫不好字以外,一切都很好。

到入夜時分,張良隨呂馬童已到了關中的南山,過了南山就入蜀中了。

張良很好奇,呂馬童一個校尉卻總是形單影隻的。

在南山的縣府休息時,張良聽到了一個消息,明年的秋季就會進行考試,在咸陽城進行一場聲勢巨大的考試,選拔天下人才。

呂馬童道:“你怎麼不去試試?”

張良搖頭道:“我沒那個本事。”

“你們這些夫子總是這樣,總是將支教事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就連這麼好的機會都會放棄。”

聽對方這麼說,張良看着眼前的明滅不定的油燈道:“這樣的支教夫子有很多嗎?”

呂馬童道:“當然有很多,所以你們是最受人尊重的。”

這一點,張良確實感受到了,就連這裡縣府內的人,他們對吃這麼多糧食的呂馬童沒什麼好臉色,因爲他這個校尉實在是太能吃了。

反倒是自己這個支教夫子,在這裡受盡優待,生怕自己吃不飽。

張良將自己的一碗稠粥也端給了呂馬童,道:“我吃得不多。”

“多謝。”呂馬童端着碗又吃了起來。

張良又看着張貼在縣府內的告示,這又是一份寫着節氣以及這個季節的秦律,在秦律的細緻管教下,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與節氣有關,也與秦律有關。

說來,這一次他張良不過是從函谷關入關,匆匆看了一眼與外界不同的關中風光。

張良回想着在潼關城見到的孩子們與那些人們,真要說關中的人與外面的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希望。

那些人眼中都有着希望,而外界的人多少顯得有些凋敝且神色麻木。

只有關中人們的生活,纔是有希望的。

張良也見到了三川郡的繁盛,其實公子的目光遠遠不只是在關中,公子肯定要治理的天下的。

從種種政令來推斷,公子扶蘇是要用支教來確定入仕之途。

而治理天下,公子扶蘇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從潼關城走到這裡,張良只是匆匆看了眼關中,就明白了公子扶蘇的野心。

這是一種以前沒有的政令,皇帝嬴政曾想要統一度量衡,是要讓天下公平,公子扶蘇想讓這天下的公平更進一步。

只有這樣,才能讓天下人都參與到這個巨大的國家的治理中。

秦這個國家實在是太大了,它一統中原之後,北伐南征之後,其土地面積是以前六國之地的總和還要多。

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就需要更多賦稅的供養,需要更多的官吏治理。

很明顯,公子扶蘇先選擇了後者,他想要更多的官吏。

在呂馬童鼾聲如雷的夜裡,張良看着從潼關帶來的書籍,書籍裝滿了三車,這也是他第一次認真看關中印出來的最新的紙質書。

這些書中的諸多論點是張良以前沒有見過的,而且其內容也處處透着當年諸子百家的理念。

當年皇帝東巡,就有公子扶蘇收天下書籍的傳說。

如今,公子扶蘇將天下名家的學說都收爲己用,編寫了這些書用來教導世人。

張良合上手中的書卷,原來支教的夫子不是官吏,支教夫子恰恰是一類很特殊的人,他們走動在天下各地,不爲自己,不爲皇帝,只爲他們的偉大的事業以及無私。

正是因這種無私,支教的夫子不論去什麼地方都會得到人們的尊敬。

但也有一些更偏遠的地方或者是楚地,那些地方會極力的排斥支教夫子。

張良明白了,公子扶蘇做了一件的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當世人都知道了有支教這種事業。

只要現在的公子扶蘇做得足夠好,哪怕以後的換了皇帝,這天下不再是大秦,人們也會記得這種制度,並且繼續延續下去。

而這種精神與理念,讓張良覺得羞愧,他覺得自己的復國理想是這麼的小氣且自私。

但如今絕對不是起兵復國的好時機,張良決定藉助這個身份蟄伏下來,也能躲過秦軍的追查。

如此蟄伏,以觀形勢。

只是睡前的半個時辰,張良就想明白了未來的打算。

當天在亮堂時,呂馬童找這裡的縣令要了不少乾糧,兩人搭着夥一同走入了深山之中。

呂馬童十分樂觀地道:“山路很難走,走過這段路就是蜀中了。”

張良問道:“你以前來過?”

“沒來過。”呂馬童如實回道:“我聽來從蜀中來的人說過,路是難走了一些,但不用走太久的。”

兩人只認識了三天,卻已像多年的老友一般交談。

呂馬童是一個十分開朗的人,張良也從未遇到過像他這麼健談的人,一路上有說不完的話。

不知道爲何,張良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都好了一些。

一路上,呂馬童見到了一隻黑白相間的熊,見到這頭熊跑向深山,他道:“跟着這頭熊就入蜀中了。”

言罷,兩人忙跟上腳步。

(本章完)

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2章 齊魯博士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4章 回咸陽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201章 心宿第43章 挖通第43章 挖通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1章 秦人古都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53章 刀與火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8章 叔孫通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207章 狂到沒邊的敵人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3章 老秦軍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90章 丞相三思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20章 登山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63章 清醒第81章 相會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66章 立秋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6章 羣鹿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30章 增兵第148章 書第114章 韓舊地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40章 渠中骨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47章 踐行者第113章 東去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67章 設宴第43章 挖通第28章 賀禮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35章 侷促之人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67章 溫暖的咸陽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63章 清醒第79章 善意第27章 封賞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64章 選擇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28章 賀禮第33章 橋建成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42章 劍拔弩張第72章 佩劍第89章 軍報第38章 渠與田第57章 兩年南征第67章 設宴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64章 嚴苛到三代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
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2章 齊魯博士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4章 回咸陽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201章 心宿第43章 挖通第43章 挖通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71章 秦人古都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53章 刀與火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8章 叔孫通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207章 狂到沒邊的敵人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3章 老秦軍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90章 丞相三思第49章 將來的郡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20章 登山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63章 清醒第81章 相會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66章 立秋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6章 羣鹿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30章 增兵第148章 書第114章 韓舊地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40章 渠中骨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26章 一老一少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47章 踐行者第113章 東去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67章 設宴第43章 挖通第28章 賀禮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35章 侷促之人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67章 溫暖的咸陽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63章 清醒第79章 善意第27章 封賞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64章 選擇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28章 賀禮第33章 橋建成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42章 劍拔弩張第72章 佩劍第89章 軍報第38章 渠與田第57章 兩年南征第67章 設宴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64章 嚴苛到三代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