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章敬 張良跟着呂馬童一同離開了這座巨大的潼關城,這整座城都是讀書的孩子,雖說吵吵嚷嚷的,但看着卻很舒心。
小公子衡與章邯的兒子章敬正好與張良擦肩而過。
“公子,在老夫子身邊好好的,你怎麼非要與我們擠在一起用飯。”章敬今年滿十一歲了,比公子衡年長四歲。
衡道:“這裡人多好玩。”
章敬無奈搖頭道:“老夫子知道公子又跑出來,多半回去又要捱打了。”
衡道:“老夫子從來不打我。”
看着公子笑着,章敬心中發苦。
衡問道:“老夫子會打你?”
章敬道:“老夫子不會打我,會讓我在天還未亮的時候,拉磨磨豆腐。”
衡感慨道:“老夫子真心善。”
“我弟弟來信了,我想着讓軍中的人送一些關中的吃食去河西走廊。”
“你弟弟章業會寫信了?”
“嗯。”章敬坐在食肆內吃着餅點頭。
衡吃着一碗麪蹙眉道:“送一些棗與柿子去吧,我讓頻陽公老太公給他送一些去。”
章敬搖頭道:“不用了,敬業縣還有很多,吃都吃不完。”
章邯將軍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章敬與章業,名字取自敬業渠,是爲敬業之意。
衡有一口沒一口的吃着面,目光看着四下的同齡孩子。
跟着章敬在潼關是可以橫着走的,以章敬的力氣與身手,在潼關的孩子中幾乎沒有敵手,就算是大人見到章敬一身恐怖的肌肉,都要禮讓三分。
所以章敬可以在潼關橫着,他公子衡就算是不說出自己的身份,也能夠在這裡橫着走。
衡正吃着面,就見到剛吃了餅的章敬正在往他的碗中倒醋。
章敬每一次吃麪就要搭配着醋,每每吃麪就要碗中倒大量的醋,醋幾乎都快成湯水時,他才能吃得下面,而且還要搭配着蒜才行。
章敬大哥自小吃東西就重口,不論吃什麼都要下重料。
章敬大哥自小跟着老夫子讀書,別看他一身腱子肉,其實他的學識很好,比同齡人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是整個渭南郡同齡孩子中學識最好的一個。
至於他的這一身腱子肉,是經常幫着老夫子磨豆腐練出來的。
老夫子常說只要給章敬吃一塊餅,他就能磨出一桶豆花。
不僅如此,老夫子是真的將章敬當兒子養,是他老人家至今爲止最優秀的弟子。
章敬的學識已可以與那些出師的支教學子相比,甚至老夫子有時也沒什麼能夠教這個孩子的。
不得不說章邯將軍生了一個好兒子。
衡自認天賦不行,斷比不上這種天賦異稟的人。
六歲的就能磨豆腐的人,當然天賦異稟,誰家孩子六歲就能拉得動磨盤?
更不要說學識遠超同齡人,真的是一個怪物。
衡與章敬大哥相處時,時常保持着向他人學習的心態,父親曾說過孔門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孔子曾說過的話,還是應該學習的,就譬如論語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謙虛學習的態度。
譬如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再或者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些話也都是老夫子所教的,有時衡也很感慨,外面的很多人說關中學子只學墨家與法家。
其實,反倒是叔孫通老夫子是很在乎孔子學說的。
外界的種種偏見,在老夫子以前的書信中,足可見一斑。
用了飯之後,公子衡與章敬一起回了學舍。
這裡的孩子都養成了午睡的習慣,每天的飯後都有一個時辰是用來午睡的,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睡着。
倒是鐘聲響起,大家纔會醒來提起精神聽課。
這位夫子所講的課其實是衡早就學過的,他所學雖說還不能超過章敬大哥,但也超過同齡孩子很多了。
這並不是因自己天賦如何,衡覺得自己是天賦最差的孩子,是老夫子眼中最笨的弟子,就因爲章敬大哥差太多了,老夫纔會說我是他教過最笨的孩子。
至於自己超過同齡人的學識,那不過是勤能補拙,受學的年紀比同齡人早,有些學識早在高泉宮就由父親教過了,父親也教過一些老夫子不會教的學識。
章敬大哥除了寫不好字以外,一切都很好。
到入夜時分,張良隨呂馬童已到了關中的南山,過了南山就入蜀中了。
張良很好奇,呂馬童一個校尉卻總是形單影隻的。
在南山的縣府休息時,張良聽到了一個消息,明年的秋季就會進行考試,在咸陽城進行一場聲勢巨大的考試,選拔天下人才。
呂馬童道:“你怎麼不去試試?”
張良搖頭道:“我沒那個本事。”
“你們這些夫子總是這樣,總是將支教事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就連這麼好的機會都會放棄。”
聽對方這麼說,張良看着眼前的明滅不定的油燈道:“這樣的支教夫子有很多嗎?”
呂馬童道:“當然有很多,所以你們是最受人尊重的。”
這一點,張良確實感受到了,就連這裡縣府內的人,他們對吃這麼多糧食的呂馬童沒什麼好臉色,因爲他這個校尉實在是太能吃了。
反倒是自己這個支教夫子,在這裡受盡優待,生怕自己吃不飽。
張良將自己的一碗稠粥也端給了呂馬童,道:“我吃得不多。”
“多謝。”呂馬童端着碗又吃了起來。
張良又看着張貼在縣府內的告示,這又是一份寫着節氣以及這個季節的秦律,在秦律的細緻管教下,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與節氣有關,也與秦律有關。
說來,這一次他張良不過是從函谷關入關,匆匆看了一眼與外界不同的關中風光。
張良回想着在潼關城見到的孩子們與那些人們,真要說關中的人與外面的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希望。
那些人眼中都有着希望,而外界的人多少顯得有些凋敝且神色麻木。
只有關中人們的生活,纔是有希望的。
張良也見到了三川郡的繁盛,其實公子的目光遠遠不只是在關中,公子肯定要治理的天下的。
從種種政令來推斷,公子扶蘇是要用支教來確定入仕之途。
而治理天下,公子扶蘇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從潼關城走到這裡,張良只是匆匆看了眼關中,就明白了公子扶蘇的野心。
這是一種以前沒有的政令,皇帝嬴政曾想要統一度量衡,是要讓天下公平,公子扶蘇想讓這天下的公平更進一步。
只有這樣,才能讓天下人都參與到這個巨大的國家的治理中。
秦這個國家實在是太大了,它一統中原之後,北伐南征之後,其土地面積是以前六國之地的總和還要多。
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就需要更多賦稅的供養,需要更多的官吏治理。
很明顯,公子扶蘇先選擇了後者,他想要更多的官吏。
在呂馬童鼾聲如雷的夜裡,張良看着從潼關帶來的書籍,書籍裝滿了三車,這也是他第一次認真看關中印出來的最新的紙質書。
這些書中的諸多論點是張良以前沒有見過的,而且其內容也處處透着當年諸子百家的理念。
當年皇帝東巡,就有公子扶蘇收天下書籍的傳說。
如今,公子扶蘇將天下名家的學說都收爲己用,編寫了這些書用來教導世人。
張良合上手中的書卷,原來支教的夫子不是官吏,支教夫子恰恰是一類很特殊的人,他們走動在天下各地,不爲自己,不爲皇帝,只爲他們的偉大的事業以及無私。
正是因這種無私,支教的夫子不論去什麼地方都會得到人們的尊敬。
但也有一些更偏遠的地方或者是楚地,那些地方會極力的排斥支教夫子。
張良明白了,公子扶蘇做了一件的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當世人都知道了有支教這種事業。
只要現在的公子扶蘇做得足夠好,哪怕以後的換了皇帝,這天下不再是大秦,人們也會記得這種制度,並且繼續延續下去。
而這種精神與理念,讓張良覺得羞愧,他覺得自己的復國理想是這麼的小氣且自私。
但如今絕對不是起兵復國的好時機,張良決定藉助這個身份蟄伏下來,也能躲過秦軍的追查。
如此蟄伏,以觀形勢。
只是睡前的半個時辰,張良就想明白了未來的打算。
當天在亮堂時,呂馬童找這裡的縣令要了不少乾糧,兩人搭着夥一同走入了深山之中。
呂馬童十分樂觀地道:“山路很難走,走過這段路就是蜀中了。”
張良問道:“你以前來過?”
“沒來過。”呂馬童如實回道:“我聽來從蜀中來的人說過,路是難走了一些,但不用走太久的。”
兩人只認識了三天,卻已像多年的老友一般交談。
呂馬童是一個十分開朗的人,張良也從未遇到過像他這麼健談的人,一路上有說不完的話。
不知道爲何,張良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都好了一些。
一路上,呂馬童見到了一隻黑白相間的熊,見到這頭熊跑向深山,他道:“跟着這頭熊就入蜀中了。”
言罷,兩人忙跟上腳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