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巴蜀大山

第183章

巴蜀大山 兩人追着那隻熊跑了一段山路,那隻熊追進了山林中便也找不到了,呂馬童提了提腰上的劍,大口出着氣。

張良站在山腰上,放眼看去遠處的山還是山。

最後兩人也就放棄了所謂道聽途說的近路,張良認爲那些所謂的入蜀中的近路,恐怕只有一些蜀中的人知道,像他們兩個第一次要前往蜀中的人來說,走官道是最好的。

遭此挫敗,張良安慰着呂馬童。

呂馬童一邊以他自己自做主張要走近路的心態表達了歉意,一邊做了一個結論,以後道聽途說的事少信。

其實說是官道,也就勉強像路而已,蜿蜒曲折走不到盡頭。

兩人用樹枝做柺杖,走了兩天總算是見到了人煙。

因呂馬童身上帶着一個大大的包袱,包袱內裝着的是甲冑,腰間還掛着一個鐵盔,向這家住在官道邊的人家詢問,還因此得了一碗熱乎的米粥喝。

呂馬童沒有進這家蜀民的院中,而是坐在人家的家門口吃着米粥,與這家的主人說着話。

張良捧着碗也正在吃着,聽着呂校尉與對方的交談。

說的都是有關蜀中如今的境況。

當得知張良是夫子後,婦人提着一條臘肉遞給兩人,道:“還請夫子收下吧。”

張良推拒道:“我怎能拿……”

“夫子拿着吧,我們的孩子就在一個支教夫子的書舍讀書,你們這些夫子總是說教一個孩子也是教,教一羣孩子也一樣,我們送去的糧食也不要。”

張良還是收下了對方的臘肉。

當兩人再一次踏上入蜀的路,前路也順暢了許多,人煙也逐漸多了起來。

呂馬童道:“自歷代秦王治理蜀中之後,蜀郡有五個大縣,這五個縣是成都縣,郫縣,臨邛縣與廣都縣,還有一個繁縣,我們秦軍在蜀中有三座大營,僰道縣大營,江原縣大營和嚴道縣大營……”

張良聽着呂馬童的講述,沒想到這個年輕的秦軍校尉對屬地如此瞭解,多數應該是在卷宗上了解的,因對方確實第一次來蜀中,不然也不會走錯路。

秦將蜀中分成這麼多的縣,還能加以治理,對此……張良內心裡還是欽佩歷代秦王的。

秦王確實比韓王做得好,秦國也是最尊重人才的國家,正因如此,張良覺得那些有才幹的人才願意爲秦效命,其中就有鄭國,張儀,李斯這些人。

“你我要去的是江原縣,在岷水邊上。”

張良頷首。

到了蜀中地界之後,兩人還需要再走兩天,才能抵達岷江。

冬天的蜀中又一次下起了雪,張良與呂馬童找了一間荒廢的房子住下,點着火之後,脫了鞋履取暖。

雪下了一天,兩人也趕了一天的路,身上的積雪因體溫融化,導致衣裳內外都黏糊糊的。

這一路走來很遭罪,尤其是張良發現他似乎着了風寒。

但呂馬童是秦軍的校尉,他要是遲到一天,都要軍法處置的。

第二天,天還未完全亮,兩人就繼續趕路。

當抵達江原縣時,呂馬童的腳掌都磨出了水泡,張良也好不到哪兒去,頂着着涼的高燒一路來到了縣裡。

這裡的縣令得知來人是一個軍中的校尉與支教的夫子自然不敢怠慢。

抵達江原縣的第二天,張良從病榻上醒來,才覺得自己活過來了,轉頭看去有一個老人家正在熬煮着藥。

張良支起身體,看着這間竹子搭起來的屋子。

老人家笑道:“我們這裡別的不多,就是竹子多。”

正說着,張良看到了地上還有一頭肥碩的熊,這頭熊黑白相間的皮毛正一起一伏,看這樣是這熊是睡着了。

老人家道:“這熊不吃人,它們吃竹子,吃飽了就睡。”

張良還有些愣神。

老人家又道:“外面冷,家裡暖和它就喜歡來屋子裡睡。”

這頭熊睡得死沉死沉的,感覺自己恢復了些許力氣的張良走上前,觀察着它。

老人家重重跺了跺腳,想要驅趕它,它依舊睡得很死,渾身皮毛依舊一起一伏,只是稍稍挪了挪它的爪子。

這熊實在是太大了,老人家又拽不動它,只能任由它在這裡睡着。

張良披着外衣走到屋外,看到了蜀中的雪景,以及遠處的深山,雪已經停了,卻還下着雨水。

坐在屋內還在挑揀着藥材的老人家,低聲道:“我們這蜀中呀就是雨水多。”

張良看到了在雲霧中的深山,再看自己的衣着,以後都會蟄伏在這羣山之後,換了一個身份繼續活着。

張良自問沒有忘記反秦復國的大計,可如今的形勢依舊很困難。

當然了,張良覺得復國很難,需要等待時機。

難道對公子扶蘇來說,治理這個天下不難嗎? 當初進入函谷關時,張良心中也想去問問那個在咸陽的公子扶蘇,問問他要如何治理這個巨大的國家。

秦這個國家很龐大,對公子扶蘇來說,治理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個大難題。

其實大家的處境也都一樣,張良覺得公子扶蘇面對治理國家這個迫在眉睫的難題,比起自己,也好不到哪去。

今天,呂馬童帶着江原縣的縣令前來探望,還帶來了糯米。

在庶民眼中,吃糯米能夠治病也能夠驅趕不幸。

回想着以前的種種,去過潼關之後的張良想起了一件事,他想起來了在潼關縣無意間聽到的一句話。

那句話叫做要好好吃飯。

其實在面對秦軍搜捕的這麼多年來,張良確實好久沒有這麼安靜且安心的吃飯了。

吃着口中的糯米,張良看到縣令遞來一張紙,紙張所寫的便是支教令,而且還寫了韓遠的名字。

秦對支教的夫子還是有限制的,每一個支教夫子都會被縣令監督。

但支教夫子也可以檢舉縣令,包括呂馬童這個校尉也是可以監督縣令與支教夫子的。

張良在支教令上蓋了手印,從此就是這裡的支教夫子,名叫韓遠。

休養了半月之後,在江原縣人們議論中的體弱夫子終於出來支教了。

江原縣適齡讀書的孩子並不少,從十歲開始蒙學的,到十五六歲能夠寫文章的學子,前後一共有三百人。

張良需要與其餘三名支教夫子一起教學。

岷水的水流很清澈,張良時常站在這裡望向南方,聽說秦軍就是從這裡南下的,還聽這裡的縣民說,去的秦軍多,回來的秦軍少。

直到張良通過呂馬童看到了江原縣的縣誌,才知道秦爲了南征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以前的張良也會像天下人那樣去想,皇帝南征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換作別人或許也不會想着一統南方。

可皇帝卻這麼做了,也有人說皇帝所作的是錯的,更有說皇帝的行爲會引起民憤,若不是有強大的秦軍在,各地早就起兵復國了。

張良又想到了那位在咸陽的公子扶蘇。

如果公子扶蘇治理國家真的成功了,讓大秦真的因此興盛起來了。

那麼始皇帝所作的一切就會都成爲正確,那麼如今那些揚言要反秦的六國舊貴族就會是一個笑話。

張良覺得楚地的項梁或許會是反秦勢力中的一支力量,但對方確實也不是那麼的強大。

又或是齊地的田氏三兄弟,他們雖有勢力卻沒有名望。

“韓兄弟!”

聞言,張良回頭看去,見到了正提着魚兒來的呂馬童,他笑着道:“今晚做魚吃,還得了一些蜀酒,一起痛飲。”

“晚上還要準備支教的課業,不喝酒了。”

呂馬童還是面帶笑容地道:“那就一起吃魚。”

張良道:“好。”

蜀中確實是個好地方,等張良真正在羣山環抱中的蜀中平原生活了一段時間,才覺得蜀中的生活是這麼的寧靜。

這裡沒有六國舊民與舊貴族之間的恩怨,也沒有往來各地一心要反秦的人,或者是那些沽名釣譽之輩。

此地,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寧靜得令人不想離開,這裡的人們生活也很淳樸,雖說不富有,但卻沒有這麼多的煩惱。

在來蜀中之前,韓地還韓王的時候,張良小時候看過很多書籍,那時的書中所言,蜀地是一個十分不好的地方,這裡不是人能夠居住的地方,這裡都是山林,種不出糧食,蛇蟲衆多。

但如今看來,張良真的覺得這裡是個福地,甚至在縣誌中,此地的糧食收穫頗豐,是秦設置在蜀地的糧倉。

蜀郡下設縣,縣內有分鄉,每一鄉有三老主持耕與生產,收田賦的嗇夫,負責治安的遊徼。

秦在蜀中的治理基本上延續着商鞅之後的治理方式。

夜裡與呂馬童吃魚的時候,又聽呂馬童說起了來年就要考試了,不出意外過了這個冬天消息就會送入蜀中。

接下來的時日,張良繼續瞭解着秦治理下的蜀中,有着織蜀錦的織錦鄉,有着造車的車官鄉,擁有最多鹽井的鹽井鄉。

秦軍掌握着蜀中的五尺道,這是抵禦西南夷的要道。

蜀地不僅僅不是中原人口中的流放之地,這裡反倒是一片富庶鄉,富庶的令人嘖舌稱奇。

張良的心中暗歎,這個天下真的很大,這個天下大到有八百里的秦川,還有八百里的巴蜀大山。

(本章完)

第146章 立夏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14章 韓舊地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28章 驪邑第67章 設宴第201章 心宿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2章 婁敬第126章 歸咸陽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74章 回咸陽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13章 東去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68章 隴西第42章 劍拔弩張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4章 選擇第163章 清醒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54章 蜀中消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89章 難題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3章 東去第194章 丞相之心第147章 踐行者第135章 北伐第200章 兩個世界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3章 東去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46章 立夏第164章 嚴苛到三代第21章 成果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11章 暴雨第74章 回咸陽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123章 冷流雪第112章 權與利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98章 項籍第153章 告別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79章 善意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8章 叔孫通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155章 大雪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20章 登山第68章 金車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
第146章 立夏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14章 韓舊地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28章 驪邑第67章 設宴第201章 心宿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62章 婁敬第126章 歸咸陽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74章 回咸陽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13章 東去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68章 隴西第42章 劍拔弩張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57章 大秦的平緩期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4章 選擇第163章 清醒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54章 蜀中消息第94章 墨子有言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89章 難題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3章 東去第194章 丞相之心第147章 踐行者第135章 北伐第200章 兩個世界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3章 東去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46章 立夏第164章 嚴苛到三代第21章 成果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11章 暴雨第74章 回咸陽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123章 冷流雪第112章 權與利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98章 項籍第153章 告別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79章 善意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8章 叔孫通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155章 大雪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20章 登山第68章 金車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