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以退爲進

以軍猛攻安曼時,二月十日,俄軍再次發動了攻打德黑蘭的作戰行動。

與安曼不同,中伊軍團沒有死守德黑蘭,而是放棄了德黑蘭,把這座徹底破壞掉的城市留給了俄軍。

也就是說,二月十一日,“德黑蘭戰役”就宣告結束了。

雖然俄羅斯當局宣稱,在經過激烈的戰鬥之後,俄軍攻佔了德黑蘭,但實際情況卻是俄軍開進了德黑蘭。留給俄軍的,只是成千上萬座被徹底炸燬的建築物,一座根本不適合軍隊駐紮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中伊軍團破壞了德黑蘭的所有基礎設施。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俄軍佔領了德黑蘭,卻無法利用這座地理位置非常關鍵的交通樞紐城市。

事實上,中伊軍團的主要戰略就是“堅壁清野”。

當然,這也是由伊朗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作爲一個擁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國土是高原與山區,伊朗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也就擁有對抗強敵入侵的戰略資本。別的不說,從德黑蘭到波斯灣的港口的直線距離有數百公里,道路里程則高達上千公里,就算俄軍佔領了德黑蘭,也無法佔領整個伊朗。

此外,這也與中國的伊朗戰略有關。

在中國的戰略中,伊朗就是俄軍的墳墓,或者說是俄羅斯的泥潭,只有讓俄羅斯深陷其中,才能達到戰略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俄軍還在伊朗作戰,就永無出頭之日。

事實上,俄羅斯不可能從伊朗撤軍。

當時,俄羅斯在伊朗作戰有兩個主要的戰略目的,一是切斷從中國到中東的鐵路,二是到達波斯灣北岸。

顯然,這兩個目的具有很大的誘惑性。

問題是,中國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俄羅斯不斷向伊朗增兵,從而無法在西伯利亞投入主力部隊。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這套作戰計劃是由戚凱威親自擬定的。

按照戚凱威的規劃,中伊軍團的主要任務就是誘敵深入,給俄軍一些勝利的希望,又不讓俄軍嚐到勝利的果實,從而讓俄軍爲了即將到手的勝利不斷的增派作戰力量,從而消耗掉俄軍的作戰力量。

事實上,這套戰術並不高明。

要知道,任何有點軍事頭腦的旁觀者都能看得出來,中國在伊朗的主要戰略就是消耗俄軍的作戰部隊。

問題是,俄軍中沒有幾個是旁觀者。

當時,真正認清了現實的,只有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對向伊朗增兵,甚至認爲應該從伊朗撤軍,從而把用在伊朗戰場上的數十萬部隊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亞。

爲此,布魯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軍的幾支王牌部隊全部留在大後方。

問題是,布魯希洛夫必須服從總統的命令。

當時,俄羅斯總統並不認爲伊朗戰場無關緊要,反而把伊朗當成主戰場,或者說是與美國合作的主戰場。

戰後,很多人認爲,俄羅斯總統的野蠻幹預是造成俄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

也許,這個道理說得通,但是考慮到當時的情況,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俄羅斯總統絕非俄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爲精明的政治家,俄羅斯總統不可能分不清本土與海外戰場的輕重關係。

俄羅斯總統堅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個關鍵因素,即俄羅斯離不開美國的支持,還需要獲得更多的支持。

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足以證明這個判斷。

在二零五三年,俄羅斯需要進口的四十二種戰略物資中,有三十七種主要來自美國,而且佔到了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美國提供的戰略資源,俄羅斯根本不可能參戰。

相對而言,俄羅斯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設備與技術。

僅在二零五三年,俄羅斯就從美國進口了一萬餘臺機牀,並且引進了上千項技術,甚至直接引進了裝備生產線。俄軍能在二零五三年底獲得美國開發的新式主戰裝備,主要就是美國提供了成套的生產線。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俄羅斯不可能堅持到二零五四年。

事實上,當時俄羅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糧食需要從美國進口,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俄羅斯早就爆發內亂了。

問題是,俄羅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關係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羅斯不在美國的經濟體內,也不是美國的附屬國。

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只有證明自身的價值,俄羅斯才能獲得美國的幫助。

俄羅斯能夠證明自身價值的,就是在戰略上配合美國。如此一來,伊朗戰場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由此可見,伊朗戰場本來就是美俄利益的契合點。

如果俄羅斯放棄伊朗戰場,就算美國不會放棄俄羅斯,也會降低俄羅斯的重要性,從而使俄羅斯遭受更慘重的失敗。

不可否認,在政治上,俄羅斯總統是正確的。

只是,在軍事上,俄羅斯的伊朗戰略根本行不通。

以俄軍的推進速度,即便中國不再向伊朗增兵,俄軍也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纔有望佔領伊朗。

當然,俄羅斯總統也不是白癡。

按照美俄的秘密協議,在俄羅斯佔領德黑蘭之後,美國就將出兵伊朗,以便讓俄軍抽調二十萬部隊去西伯利亞。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伊軍團放棄德黑蘭肯定與此有關。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在二月十一日之前,軍事情報局獲得了相關情報,但是根據中伊軍團的作戰行動,特別是戚凱威做出的特殊部署,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即便沒有情報,戚凱威也做出了準確判斷。

也就是說,當時戚凱威應該知道,美國會在俄軍佔領德黑蘭之後出兵伊朗。

事實上,在戰後,牧浩洋就提到過,伊朗本來就是一個可以放棄的戰場,其主要價值就是牽制敵人的作戰部隊。顯然,這個“敵人”不僅僅指俄羅斯,還包括美國,也就有理由相信,當時中**方已經做出了準確判斷。

當然,俄軍攻佔德黑蘭,也替巴拉姆解了圍。

要知道,巴拉姆發動“安曼會戰”的主要目的是牽制中**隊,即便他在最初的時候並不這麼認爲。

隨着俄軍佔領德黑蘭,以軍在安曼的進攻又毫無建樹,巴拉姆至少可以宣稱,以軍已經成功實現了主要目的,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強攻安曼,可以在兵力損失還不足以威脅到戰線安全的情況下結束進攻行動。

更重要的是,羅林森不能由此指責巴拉姆。

至少從局面上看,以軍的進攻行動,確實牽制了中**隊,使中**隊不得不從德黑蘭撤退。

至於更加長遠的戰略影響,對美國就沒有那麼有利了。

雖然馬歇爾非常清楚,是中伊軍團主動放棄了德黑蘭,俄軍才能在二月十一日攻佔這座已經喪失了戰略價值的城市,但是美俄有約在先,所以馬歇爾不得不考慮向伊朗派遣四個美軍師。

二月十五日,在總統的催促下,馬歇爾下派了兩個師前往伊朗戰場。

這兩個師先進入黑海,再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伊朗。

兩天後,隨着美軍趕到,布魯希洛夫開始從伊朗撤離主力部隊,着手策劃在西伯利亞發動戰略反擊。

問題是,美國承諾的另外兩個師要到二月底才能到達。

結果就是,在二月二十日,戚凱威把之前派往伊朗的第一一三集團軍抽調了出來,用來加強中東、特別是沙特西北的戰略防線,鞏固了中**隊在約旦附近的防禦力量,使得以軍在“安曼會戰”中取得的勝利變得毫無價值,還使美以聯軍增加了數百公里的戰線,降低了美以聯軍的兵力密度。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美軍還得繼續向中東增兵。

當時,戚凱威只在伊朗留下了一個集團軍,而且明確要求中伊軍團以防禦爲主,充分利用伊朗的有利地形阻擊美俄聯軍。雖然到了三月初,美軍兌現了承諾,把另外兩個師派到伊朗,但是美俄聯軍的兵力優勢,並不足以攻破中伊軍團的防線,也就不可能實現打到波斯灣的戰略目的。

可以說,這一系列變化對中國相對有利。

原因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向中東與伊朗增派作戰部隊,用已有的兵力就能守住重新形成的戰線。

相反,美國、以色列與俄羅斯則要動用更多的作戰部隊才能守住取得的戰果。

到了這一步,中東與伊朗的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當然,地面戰爭並沒因此結束。

隨着伊朗的俄軍主力部隊得已解脫,布魯希洛夫開始策劃戰略反擊,集中優勢兵力圍攻西伯利亞的中**隊。

事實上,在此之前,布魯希洛夫就在準備。

在他看來,西伯利亞戰場將決定中俄戰爭的最終結局,也將決定俄羅斯的命運。只有在這裡取勝,俄羅斯纔有希望打贏這場戰爭。如果不能儘快取得勝利,那麼俄羅斯很快就會失血而亡。

別忘了,西伯利亞地區出產的資源佔到了俄羅斯資源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

事實上,如果西伯利亞在俄羅斯手中,俄羅斯就不會存在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就不需要倚重美國。

問題是,俄羅斯能在西伯利亞取勝嗎?

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82章 秘密第11章 不怕死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章 禁運效果第2章 離弦之箭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94章 J-20突擊第94章 J-20突擊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71章 以進爲退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3章 無限制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32章 分兵攔截第4章 艦隊出港第31章 不可避免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4章 無聲對抗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8章 技不如人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47章 假設第26章 理由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0章 振作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10章 補充攻擊第47章 證據第29章 力挽狂瀾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54章 最後衝刺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8章 經濟賬第37章 再接再厲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101章 反擊第219章 火線第38章 合作愉快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46章 逃命第7章 又見熟人第284章 轉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20章 餘波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18章 和解第7章 突然襲擊第70章 忙裡偷閒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6章 強渡第80章 援助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0章 政治聯盟第92章 怎麼打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184章 強攻第215章 光復第35章 支柱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59章 盟軍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10章 退卻第19章 關鍵結點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4章 爭取時間第9章 新冷戰第22章 還以顏色
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82章 秘密第11章 不怕死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章 禁運效果第2章 離弦之箭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94章 J-20突擊第94章 J-20突擊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71章 以進爲退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3章 無限制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32章 分兵攔截第4章 艦隊出港第31章 不可避免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4章 無聲對抗第27章 商船立功第38章 技不如人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47章 假設第26章 理由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0章 振作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10章 補充攻擊第47章 證據第29章 力挽狂瀾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54章 最後衝刺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8章 經濟賬第37章 再接再厲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101章 反擊第219章 火線第38章 合作愉快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46章 逃命第7章 又見熟人第284章 轉變第41章 糧食投資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20章 餘波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18章 和解第7章 突然襲擊第70章 忙裡偷閒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6章 強渡第80章 援助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0章 政治聯盟第92章 怎麼打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184章 強攻第215章 光復第35章 支柱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59章 盟軍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10章 退卻第19章 關鍵結點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4章 爭取時間第9章 新冷戰第22章 還以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