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

雖然蔣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聯軍會總撤退,但是他沒有想到,美俄聯軍這麼快就開始總撤退。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圍圈裡的美俄聯軍大概有七十萬人,而且儲備的作戰物資足夠使用三個月以上,七個美軍師仍然保持着較爲完整的戰鬥力,三十八個俄軍師中,也有三十二個較爲完整。根據後來清點戰場的結果,當時美俄聯軍至少還有七千輛主戰坦克、一萬輛裝甲戰車、四千多門遠程火炮、上千門火箭炮、近二十萬臺運輸車輛。也就是說,美俄聯軍依然有足夠強大的作戰能力。

在任何人看來,美俄聯軍都應該堅持戰鬥,而不是丟盔棄甲的逃離戰場。

結果就是,蔣博文根本沒有對美俄聯軍總撤退做出相應部署,或者說還沒有來得及進行部署。

接下來的一週內,大概有五十萬美俄軍人衝出了包圍圈。

因爲鐵路被封死,主要公路?都市小說也被切斷,所以美俄聯軍只能走較爲偏遠的公路,也就必須拋棄掉重達數十噸的主戰裝備。要知道,伊朗山區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噸,一些公路還不到十噸。

當時,美俄聯軍除了帶走十多萬臺運輸車輛,其他的主戰裝備幾乎都留在了戰場上。

總撤退的目的只有一個:保存更加寶貴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羅斯已經大規模動員女性參軍作戰,人力資源非常寶貴。雖然美國暫時還不存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是對美軍來說,保存官兵比保存裝備更重要,特別是在遠離本土的戰場上。

當然,美俄聯軍也沒有把拋棄的主戰裝備留給敵人,在撤退時全部破壞掉了。

後來,伊朗軍隊花了很大的力氣,修復了一些沒有徹底報廢的美俄裝備,包括一千四百輛主戰坦克、三千二百輛裝甲戰車、一千二百門遠程火炮、三百門火箭炮與一萬四千餘輛大型載重卡車。這些裝備,用來武裝了十個伊朗師,而且這些伊朗部隊隨後都參加了針對美俄聯軍的戰鬥。

必須承認,這次總撤退,具有難以低估的戰略價值。

後來,馬歇爾與布魯希洛夫都認爲,“伊朗總撤退”是陸地上的敦克爾刻,是西方同盟集團的一次偉大勝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萬官兵,都有較爲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所欠缺的,只是士氣與鬥志。

在經過幾個月的休整之後,這些軍人都用美國提供的裝備武裝了起來,並且在下一次進入戰場的時候,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兵。

在任何一處地面戰場上,五十萬老兵都是不可忽視的戰略性力量。

事實上,這也正是德黑蘭戰役最大的遺憾。如果殲滅了這五十萬美俄聯軍,這就不是戰役,而是會戰了。

當然,問題還不止於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蔣博文才完成了作戰調整,讓全速趕到德黑蘭附近的兩個陸戰師協同第十三集團軍向北進攻。

九月的最後一天,中國軍隊開始猛攻加茲溫。

這是德黑蘭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軍守衛的戰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區的必經之地,更是美俄聯軍新戰線形成之前,在德黑蘭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軍事據點,因此該地的歸屬,將決定整個戰場態勢。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美俄聯軍丟掉了加茲溫,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在無法構築新戰線的情況下,美俄聯軍的唯一選擇就是繼續退卻,而隨着中伊軍團逐步打通了交通線,解決了後勤補給問題,中國軍隊有足夠的能力一直向前推進,把美俄聯軍趕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說,加茲溫的得失,直接關係到伊朗戰爭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結束。

可惜的是,當時兩個陸戰師已成強弩之末,其後勤補給線長達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鐵路運輸,其餘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爲了支持兩個陸戰師,伊朗已經動員了差不多五十萬軍人負責運送作戰物資。

不是伊朗軍隊的運輸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壞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還沒完全修復。

顯然,這個問題也困擾着第十三集團軍。事實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戰略空運,第十三集團軍的後勤問題從未解決過。

結果就是,在鏖戰五天之後,蔣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認,攻佔加茲溫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辦到的事情。

事實上,當時中國軍隊離攻佔加茲溫就差一點點了。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十月五日,蔣博文把進攻部隊撤回來的時候,守衛加茲溫的美軍只剩下了不到兩千人,在十月二日趕來的三個俄軍師也只剩下了五千餘人,美俄聯軍幾乎就要覆滅了。

戰後,就有人認爲,如果蔣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佔領加茲溫。

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在中國軍隊撤下來的時候,兩個陸戰師與一個集團軍還有大約七萬名官兵,而且三支軍隊的傷亡總數還不到兩萬人。即便是作戰物資,再堅持一天也絕對不是問題。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連戚凱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佔加茲溫。

更重要的是,首先決定撤退的不是蔣博文,而是戚凱威,即中伊軍團已經超額完整了戰前制定的任務目標,沒有必要繼續消耗部隊的作戰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場持續了二十天的戰役,消耗的物資已經超過戰前預估,對戚凱威在大陸戰場上進行的戰略進攻準備造成了負面影響。

要知道,當時差不多有一百萬噸原本應該送往哈薩克斯坦的作戰物資,通過巴基斯坦的鐵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凱威的命令,部隊的傷亡也是讓蔣博文決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團軍已經傷亡官兵一萬一千餘人,還有大約兩千人失蹤,佔到了整個戰役中國軍隊傷亡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別忘了,到這個時候,蔣博文還兼任着第十三集團軍司令一職。

當時,在加茲溫城外,第十三集團軍就傷亡了近三千名官兵。

自己的嫡系部隊打成這個樣子,蔣博文肯定於心不忍。

除了這些軍事上的問題,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現在還不是結束伊朗戰爭的時候。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黃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給戚凱威打了電話,讓他把握好伊朗戰場上的進展速度。雖然黃瀚林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很明確,即中國軍隊在伊朗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太快了。

顯然,戚凱威不可能不知道黃瀚林在擔心什麼。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伊朗戰爭在二零五三年結束,接下來會發生兩件事:一是伊朗聽從中國的指揮,出兵高加索地區;二是伊朗不聽從中國的指揮,把數百萬大軍派往中東,打一場聖戰。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伊朗軍隊再差勁,幾百萬大軍也足以掃蕩外高加索三國,並且在中國軍隊協助下,在高加索山區與美俄聯軍對壘。

如果是後者,問題就嚴重了。

要知道,中東戰場上是阿拉伯軍隊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義已經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裡,波斯人出了信仰伊斯蘭教之外,就沒有任何共同點了,因此波斯人是阿拉伯復興的障礙。

毫無疑問,數百萬伊朗大軍,肯定會攪亂中東戰局,使中東變成混亂之地。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當局沒有表明意圖,即是否會在收復國土之後,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

根據外交部與軍事情報局提供的資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東。

如此一來,黃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來,只要伊朗一天不肯聽從指揮,就一天不能讓伊朗安生。

讓美俄聯軍留在伊朗境內,顯然是制服伊朗最爲簡單的辦法。

事實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終使中國軍隊錯過了攻佔加茲溫的大好時機。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伊朗戰場變得不溫不火,成爲了次要地面戰場。

看得更長遠一些,也正是中國與伊朗的矛盾,讓美俄聯軍隨後就把撤回去的五十萬大軍派往大陸戰場,成爲中國軍隊向俄羅斯腹地進軍的一大障礙,並且最終讓戚凱威的大陸戰略化爲泡影。

戰後,就有人認爲,當時還存在第二種解決辦法,即顛覆伊朗政權。

客觀的講,這確實是一個辦法。只是,黃瀚林沒有這麼做,也沒有允許情報機構與軍隊這麼做。也許,他有一些顧慮,畢竟伊朗是中國的盟國,在戰爭前景還不太明瞭的時候,顛覆盟國政權,會嚴重毀壞中國的形象,對今後爭取更多的盟友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使中國變得孤立。

總而言之,這場意義重大的戰役,即改變了伊朗戰場的局面,也對整個戰爭、至少是地面戰爭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直到兩年後,阿拉伯世界發展壯大,中國當局才意識到,一個足夠強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視伊朗戰場,並且發動瞭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戰行動,爲這場戰役劃上了句號。

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9章 餘輝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5章 風頭正勁第73章 餘波第41章 求生第83章 一錯再錯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9章 伏擊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7章 犧牲品第83章 試探第7章 實幹階段第4章 科技競賽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8章 猛攻第35章 打掃戰場第43章 門檻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83章 空中遭遇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9章 伏擊第26章 逐步推進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1章 一鍋端第126章 內訌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3章 戰前會議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6章 戰略籬笆第54章 突然襲擊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17章 防空作戰第17章 地區戰爭第9章 以退爲進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46章 全速北上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4章 首相之死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66章 硬骨頭第62章 戰略意第57章 戰爭決議第170章 崩潰第37章 回國第31章 不可避免第8章 高歌猛進第28章 屈服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80章 歸宿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6章 理由第67章 全面動員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0章 站隊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69章 亂戰第7章 鋼鐵鯊魚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4章 無聲對抗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章 前沿科技第62章 開戰在即第95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0章 緊急攔截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55章 墳墓第68章 歷史時刻第94章 J-20突擊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83章 第一步第43章 闖關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5章 戰略方向
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9章 餘輝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5章 風頭正勁第73章 餘波第41章 求生第83章 一錯再錯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9章 伏擊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7章 犧牲品第83章 試探第7章 實幹階段第4章 科技競賽第24章 空中打擊第38章 猛攻第35章 打掃戰場第43章 門檻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83章 空中遭遇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9章 伏擊第26章 逐步推進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1章 一鍋端第126章 內訌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3章 戰前會議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6章 戰略籬笆第54章 突然襲擊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17章 防空作戰第17章 地區戰爭第9章 以退爲進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46章 全速北上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4章 首相之死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66章 硬骨頭第62章 戰略意第57章 戰爭決議第170章 崩潰第37章 回國第31章 不可避免第8章 高歌猛進第28章 屈服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80章 歸宿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6章 理由第67章 全面動員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0章 站隊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69章 亂戰第7章 鋼鐵鯊魚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4章 無聲對抗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章 前沿科技第62章 開戰在即第95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0章 緊急攔截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55章 墳墓第68章 歷史時刻第94章 J-20突擊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2章 備用計劃第283章 第一步第43章 闖關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5章 戰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