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最後衝刺

年底,共同開採東海中性海域油氣資源的談判工作正式開始。

雖然在外界看來,這是中日關係緩和的標誌件,但是當時雙方都沒有對談判抱任何希望。

談判開始後,麻煩就來了。

日本首先提出異議,即按照中方提出的要求,以自然屬態分配開採區域對日本不利,即日本的開採區域主要集中在沖繩海溝與東海大陸架邊緣部分,而海上油氣田主要集中在大陸架上,因此可供開採的資源非常有限。中國也隨後提出異議,如果按照日方要求,平享中性海域的油氣資源,因爲油田的自然屬性,即自然沉積傾向於大陸架邊緣,所以日本開採油氣資源的效率高得多。

說到底,雙方都知道談判不會有任何結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談判的最大貢獻就是減少了資源勘探與漁業捕撈引發的糾紛。

談判沒有進展,雙方的備戰工作卻絲毫沒有減慢。

二零三四年初,四艘“昆明”級驅逐艦與四艘“威海”級護衛艦率先下水,半年後,第三批“臺灣”級巡洋艦的前四艘也順利下水,緊接着四艘“渭河”級攻擊核潛艇完成了廠房建造工作。

當時,最引人矚目的不是海軍的大型艦艇,而是j30開始小規模量產。

二零三四年四月初,在延遲了大概十天後,j30完成工程試飛。按照規劃,在正式量產之前,還要進行小規模量產,生產二十架初期量產型,交付空軍進行驗收試飛,然後才進入量產階段。

只是,小規模量產,已經表明j30解決了工程階段的所有問題。

空軍的驗收試飛,主要檢驗j30的戰術指標,以及系統整合性能。說得直接一點,驗收試飛的主要工作是整合戰鬥機與武器系統,比如進行各種彈藥的投射測試,對火控等電子系統進行檢測。

因爲不屬於工程項目,所以j30在完成工程試飛後就已定型。

即便在驗收試飛中發現了問題,也不會進行大幅度改動,只會針對問題進行修改,戰鬥機的基本性能不會出現變化。

也就是說,成飛能在這個時候爲量產做準備。

這一點,也在驗收試飛中體現了出來,即交付的是小規模量產型,二十架j30在完成驗收試飛後,最多隻進行相應改進,然後就將交付給空軍,作爲第一批正式裝備型在空軍中服役。

當然,此時的j30是一種典型的制空戰鬥機。

用成飛總工的話來說,j30在設計的時候,沒有一公斤的重量爲對地打擊服務,所有都針對制空任務。

對中國空軍來說,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j30服役前,j20的各種型號的總裝備量已經超過七百二十架,此外還有一千五百餘架20後期的幾種型號,均以對地打擊爲主,而j22在設計的時候就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只要j30奪取了戰場制空權,j20與j22就能完成所有對地打擊任務,沒有必要用j30執行打擊任務。

在j30實現小規模量產之後,j32也在六月底完成工程試飛,開始小規模量產。

因爲在機體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即j32要在航母上起降,結構強度高於j30,設計標準並不一樣,所以成飛專門爲j32準備了一條生產線,j32的量產工作不會對j30產生影響。

事實上,j32的進度差不多延遲了一個月,爲此成飛支付了一筆違約金。

j32的小規模量產數量只有十二架,其中兩架進行地面系統測試,十架由海軍進行上艦測試。

這也是j32與j30驗收試飛的最大區別。

做爲艦載戰鬥機,j32必須首先完成上艦測試,即證明能在航母上部署、以及正常執行作戰任務,纔會進行武器系統測試。如果連航母都上不去,或者上去後無法使用,也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當然,這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j32的上艦測試不但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還有意外驚喜。

爲了搭載zy1艦載預警機與j15b重型戰鬥機,“長江”級與“崑崙山”級航母的機庫淨高都爲七點二米,而j32採用了無尾氣動佈局,既沒有水平尾翼,也沒有垂直尾翼,最大高度不到三米。如此一來,機庫就能採用雙層佈局,即在原本只能放置一架戰鬥機的地方安放兩架戰鬥機。

只是,需要對機庫做一些改進,比如增添雙層機位的相關設備。

毫無疑問,增加載機數量,絕對能讓海軍喜出望外。

在與j25搭,所有zy1都留在機庫內的情況下,“長江”級的機庫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崑崙山”級則能提高百分之六十。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飛行甲板繫留戰鬥機數量的情況下,“長江”級能額外搭載十二架j32,而“崑崙山”級則能額外搭載三十架j32。

這個變化,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戰效率提高很大一截。

保守估計,“長江”級的航空作戰效率至少能與“飛龍”級持平,而“崑崙山”級則能超越“飛龍”級百分之八十。

單艘航母的航空作戰效率提高,等於艦隊總體作戰能力提高。

說得直接一點,在以制海爲主的作戰任務中,四艘“崑崙山”級的航空作戰效率相當於八艘“飛龍”級。

毫無疑問,對即將爆發的戰爭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爲此,j32在八月初完成上艦測試後,牧浩洋就趕往成飛,讓成飛把j32的量產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

即便牧浩洋不這麼做,騰耀輝也會出面。

相對而言,在日本空軍沒有獲得第五代戰鬥機的情況下,空軍對j30的需求性並不緊迫,反而是海軍更需要j32。

到這個時候,海軍的造艦行動已經全面展開。

九月初,除了第三批後四艘“崑崙山”級巡洋艦進入舾裝階段之外,四艘“昆明”級驅逐艦與八艘“威海”級護衛艦也開始舾裝,隨後又有四艘“威海”級護衛艦下水,而另外四艘“渭河”級攻擊核潛艇也進入了最後組裝階段。

毫無疑問,中國的艦艇建造能力遠遠超過日本。

到這個時候,增建的四艘“飛龍”級航母只完成了百分之六十的船臺工作量,而其他大型戰艦中,只有四艘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下水,大部分仍然處於船臺建造階段,這些戰艦能在二零三六年服役絕對是個奇蹟。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日本造船廠。

導致日本戰艦施工進度緩慢的衆多原因中,外界因素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拿“比睿”級巡洋艦來說,其主要電子設備半數以上來自美國,包括最爲核心的綜合雷達系統。在美國企業供貨速度緩慢的情況下,戰艦的建造進度自然快不起來。當時日本海軍增建的幾種大型戰艦中,驅逐艦的進度相對較快,主要就是“臻名”級與“白根”級的大部分關鍵設備都已實現國產。

正是如此,日本海軍增建的潛艇也沒能按進度施工。

要知道,“春潮”級使用的小型核動力裝置中,最核心的部件來自美國與加拿大,而美國已經根據“華盛頓條約”中的規定,在對日覈查工作完全結束之前,禁止向日本出售任何涉核設備。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日本的造艦計劃以二零三六年爲準。

當時,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三菱與富士重工新船臺的開工典禮。

與李明陽的判斷完全一致,這四座新船臺建成之後,承擔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造大型核動力航母。只是,即便日本當局以戰時標準制訂建造計劃,第四批“飛龍”級航母也不可能在二零三八年底之前服役。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在新船臺落成之後,二部收到了一份情報,即日本很有可能開建一種全新的航母,性能比“飛龍”級有大幅度提高。隨後一些西方新聞媒體也做了報道,宣稱日本的新一代大型航母採用了新式艦體。

根據這些情報與消息,海軍認爲日本的新一代航母與c3類似。

由此引發了一場爭議,即有沒有必要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如果現在停止,改建更先進的c3型航母,至少能節約半年時間。

只是,二部很快就搞清楚,日本的新型航母,實際上是“飛龍”級的改進型。

準確的說,是針對“飛龍”級存在的問題,以及計劃在二零三六年完成試飛的第五代艦載戰鬥機做了適當改進。

這下,海軍纔沒有做出取消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的決定。

“飛龍”級再改,也是“飛龍”級,不可能改變由基礎設計代來的性能制約,而且第三批“崑崙山”級也做了適當改進。比如把機庫淨高增加到七點六米,確保能以混搭的方式在同一機位上各停放一架j22j30。

按照牧浩洋的判斷,改進後的“崑崙山”級仍然比改進後的“飛龍”級強大。

既然有足夠明顯的優勢,就沒有理由拆除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三十五船臺施工工程的四艘航母。此外,大連造船廠、江南造船廠都在擴充建造能力,各自興建的一座大型船臺都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產,青島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也各自興建了一座十五萬噸級船臺,預計也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產。到時候,在第三批“崑崙山”級下水後,至少有八座船臺能夠同時建造c3級航母。

最重要的是,c3級航母的設計工作還沒完成。

隨着雙方的戰爭準備加速,到二零三四年第四季度,中日全面戰爭進入倒計時階段。

。.。

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64章 孤注一擲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35章 打掃戰場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21章 動員第46章 豐收年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85章 欲擒故縱第89章 輪番轟炸第70章 外交戰場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44章 出山第127章 改進第49章 最佳選擇第63章 毀滅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55章 墳墓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2章 年關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36章 艦隊司令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6章 全面競賽第34章 炮戰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45章 關鍵情報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81章 前沿科技第61章 戰略打擊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38章 合作愉快第83章 試探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21章 慘敗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4章 空軍出擊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32章 關鍵時刻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1章 新崗位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38章 不歸路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4章 準備反擊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57章 提前行動第4章 艦隊出港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8章 倒計時第79章 另闢蹊徑第92章 突擊失敗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84章 強攻第48章 虛張聲勢第248章 災難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38章 警鐘第72章 新崗位第77章 誘餌第61章 垂死掙扎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7章 分歧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31章 事態惡化第34章 矯枉過正第33章 孤注一擲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83章 試探第64章 千鈞一髮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163章 秘密武器
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64章 孤注一擲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35章 打掃戰場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21章 動員第46章 豐收年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85章 欲擒故縱第89章 輪番轟炸第70章 外交戰場第56章 守株待兔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44章 出山第127章 改進第49章 最佳選擇第63章 毀滅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55章 墳墓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2章 年關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36章 艦隊司令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9章 首輪空戰第86章 全面競賽第34章 炮戰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45章 關鍵情報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81章 前沿科技第61章 戰略打擊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38章 合作愉快第83章 試探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21章 慘敗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4章 空軍出擊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32章 關鍵時刻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1章 新崗位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38章 不歸路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4章 準備反擊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57章 提前行動第4章 艦隊出港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8章 倒計時第79章 另闢蹊徑第92章 突擊失敗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84章 強攻第48章 虛張聲勢第248章 災難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38章 警鐘第72章 新崗位第77章 誘餌第61章 垂死掙扎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7章 分歧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31章 事態惡化第34章 矯枉過正第33章 孤注一擲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83章 試探第64章 千鈞一髮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163章 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