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

皇帝在病榻前召開了一次朝會,地位高些的將軍與官吏守在皇帝身邊,低一些的在外間排列,更低一些的站在院子裡,總共一百多人。

房門敞開,可所有人都壓低聲音說話,外面的人聽不到什麼,只能做出側耳傾聽的模樣。

韓孺子躺在椅榻上,閉目養神,一臉的倦容,皇帝得病的消息已經傳揚開,他沒有必要再掩飾。

鄧粹是守城大將,由他報告最近的戰況,結果幾句話就說完了,“匈奴人每次消一支援軍之後,都會來城下炫耀,迄今已有三次。”

兵部官員雖然不指揮作戰,但是瞭解所有兵力部署,於是上前填充了一下時間,將晉城各個方向的防守以及估計的敵軍數量詳細稟明,晉城雖然不大,但是儲存了不少糧草,本來是用來供應塞外的馬邑城,現在正好能用上,幾個月不成問題……

韓孺子偶爾嗯一聲,表示自己還在聽。

至於突圍之法,衆官也都紛紛獻計,可是都立足於匈奴人多行不義必自斃,以及天下楚軍同一時刻趕來的救援基礎之上,說白了,就是等待奇蹟發生。

身爲主將的鄧粹一言不發,甚至有些無禮地打量皇帝的住處,以消磨時間。

衆人終於說完,一下子陷入沉默,皇帝連嗯的聲音也不發出,好像已經睡着,沒人敢打擾,也沒人敢走,就這麼靜靜地站着。

足足一刻鐘之後,皇帝終於睜開雙眼,在太監的攙扶下勉強起身,虛弱地問:“大單于在哪?”

羣臣面面相覷,懷疑皇帝是不是做了一個夢,人醒夢卻沒醒,所以問出這樣沒頭沒尾的話。

鄧粹仍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兵部官員只好回道:“匈奴大單于的旗幟一直沒有在城外出現,臣等推測,他很可能率兵南下,去與齊國叛軍匯合了。”

晉城消息閉塞,對外面的形勢只能猜測。

韓孺子輕輕搖頭,“匈奴人可能南下,大單于不會,他不敢離草原太遠。”他費力地擡起眼皮,看向屋內羣臣,說:“剛纔哪位大人說到和談?”

禮部的一名官員急忙上前道:“微臣曾經提到過和談,微臣以爲……”

官員急切地想給自己的建議加上一些限定條件,以免惹出是非,皇帝卻已經點頭,“好,就按樓大人的辦法來,與大單于和談,樓大人什麼時候能出發?”

“啊?”樓大人大吃一驚,“依微臣愚見,眼下尚非和談的時機,需等楚軍……”

韓孺子搖搖頭,“等不了,樓大人今天準備,明天出城。”

樓大人撲通跪下,後悔莫及,不敢當場拒絕,只能從命,心裡卻在琢磨着如何拖延,直到此事不了了之。

可皇帝卻沒有他想象得那麼糊塗。

“樓大人一個人不行,還得選一位副使,哪位愛卿自願擔任?”

皇帝看上去完全不瞭解目前的形勢,也怪兵部,習慣了多報喜少報憂,將守城說得一點也不嚴峻,皇帝纔會在睡夢中做出和談的決定,以爲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羣臣都用餘光掃量兵部官員,剛纔還在侃侃而談的兵部官員這時死死盯着自己的腳尖,一動不動,更是一個字不說。

讓衆人感到幸運的是,皇帝心裡已有人選,“喬萬夫何在?”

屋裡一多半人沒聽說過“喬萬夫”這個名字,有官員立刻轉身去問外間的人,外間的官員又去問庭院裡的人,終於在顧問羣中找到了喬萬夫。

喬萬夫原是敖倉令,因爲作戰有功,被提升爲散騎常侍,其實只是皇帝衆多顧問中的一員,實權還不如小小的敖倉令。

喬萬夫身材矮小,聽到傳召疾步前行,門口的官員卻沒有看到,還在問:“喬萬夫,喬萬夫是哪位?”

“卑職在。”喬萬夫應道。

官員又找了一會,終於看到了舉手跑來的人,心想,皇帝真是病得不輕。

喬萬夫很長時間沒得到皇帝召見了,心中難免惴惴,一進裡間就跪下,膝行到皇帝面前。

韓孺子又躺下了,雙目微閉,似乎沒注意到喬萬夫的到來,要不然就是忘了,羣臣沒一個開口提醒。

貼身服侍的太監在皇帝肩上輕輕按了一下,皇帝再次睜開雙眼,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兩名使者,輕輕地嗯了一聲。

太監張有才向中司監劉介點點頭,劉介朗聲道:“羣臣退下,正副二使留下。”

羣臣遵旨,按品級魚貫而退,出了皇帝的住處,全都鬆了口氣,轉而爲正副使者擔憂。

禮部官員樓循是位持重的老臣,按慣例提出和談的建議,怎麼也沒想到皇帝居然會同意,而且將重任交到自己手中,一直在想金蟬脫殼之計,沒怎麼注意跪在身邊的喬萬夫。

劉介請兩人平身,隨後帶着其他太監離開,只留兩名侍衛,這是宮裡的規矩,除非得到皇帝的親口允許,中司監不可旁聽君臣議事。

韓孺子問道:“樓大人打算如何勸說大單于接受和談?”

“這個……這個……依臣愚見,當然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想那匈奴人久居草原,入關之後必有種種不適,由此着手,或可將其勸退。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大單于在哪,必須先弄清……”

“出城去問匈奴人。”皇帝給出答案,轉向喬萬夫,這纔是他心目中真正的使者,可惜職位太低,臨時提升有可能會被匈奴人看穿,只好安排一位正使,“喬大人有何想法?”

喬萬夫完全沒有準備,迅速穩定心神,“既然是和談,陛下的目標可告知否?”

韓孺子微微點頭,“當然是匈奴人退回塞外。”

“難,陛下可還有低一些的目標?”

“匈奴人退回塞外,雙方約爲兄弟之邦,關市互通。”

“也難,陛下可還有更低一些的目標?”

“匈奴人退回塞外,關市之外,大楚按年給予補償,數額可以商量。”

“嗯,也不容易,陛下可否在關內劃出一片土地容納匈奴人?”

不等皇帝開口,樓循已是大驚失色,“大楚列祖列宗開疆拓土,後代子孫怎可拱手讓於外人?陛下,此口萬不可開,這位喬大人信口雌黃,該領重罪。”

樓循瞧出來了,皇帝真正看中的使者是喬萬夫,自己只是陪綁,如果能讓皇帝對此人失去信心,自己也就解套了。

喬萬夫立刻跪下,不敢辯解。

樓循一下子來了鬥志,繼續道:“喬萬夫不是和談,而是賣國,成與不成還是小事,只怕會向大單于示弱,令匈奴人圍城更加有恃無恐……”

“樓大人的意思朕已明白,你先去準備吧,明天一早出城,不可耽誤。”

樓循不敢抗旨,猶豫了一會,只好退下。

“起來說話。”韓孺子道。

喬萬夫起身,垂手站立,還是沒太明白皇帝的用意。

“喬大人似乎很懂得經營之道。”

“微臣學大道不成,才轉學此等小術。”

“術業有專攻,大道需要傳承,小術也得有人學,何況經營之道惠及天下,非是小術。”

“陛下見識非微臣所及。”

韓孺子輕笑一聲,皇帝的隨便一句話都能得到稱讚,想讓官員們去掉這個“習慣”可不容易,“喬萬夫,你明白朕爲何選你當副使?”

“微臣愚鈍,奉旨行事而已,不敢妄揣聖意。”

“城外強敵環伺,朕要的不是‘奉旨行事’,你就‘妄揣’一下吧。”

喬萬夫略感驚訝,皇帝的聲音雖然虛弱,卻不像重病之人,忍不住擡眼迅速瞥了一下,沒瞧出什麼,開口回道:“是,陛下。微臣以爲,匈奴人乃化外之民,不通禮儀、不講仁義,難以正道說之,因其貪利,需臣以經營之道誘之。”

韓孺子點頭,喬萬夫沒有讓他失望,本來他還有許多事情要交待,現在都不用說了,“大單于肯定會見你,但是此行危險重重,大單于隨時都可能殺楚使泄憤,你有準備嗎?”

“微臣不怕死,可是樓大人……”

“他是禮部侍郎,出使匈奴、臨敵守節是他的職責。”韓孺子無論如何都得派出一位大臣,樓循只能算是倒黴了。

“微臣明白。”

韓孺子想了一會,“絕不割地,其它事情,隨喬大人做主,朕有一封密旨給你,必要的時候可以出示給樓大人。”

喬萬夫只是副使,必須有密旨才能做主。

喬萬夫領旨告退,認真地準備出使匈奴,樓循卻在想辦法拖延,有一些相熟的官員相助,從馬匹、隨從、節杖、書信措辭、城門開放、如何與城外的匈奴人溝通等諸多細節中提出爲難之事,每一件都需要一兩天時間解決。

皇帝連下三道聖旨,一道比一道嚴厲,夜色降臨時,樓循終於放棄抵抗,請來城中的親朋好友,撒淚相別。

次日天剛亮,正副使者帶着六名隨從出城,在城頭衆人的注視下,緩緩向匈奴人營地前進,半個時辰之後,他們被一隊匈奴人騎兵攔截,倒是沒有射殺,而是帶入營中,城上的人再也看不到了。

韓孺子又一次在病榻前召開朝會,這回沒人敢亂說話,朝會很快結束,皇帝單獨留下鄧粹,大部分官員都不太喜歡這位車騎將軍,覺得他要倒黴,心裡又鬆口氣。

韓孺子卻要對鄧粹委以重任。

“鄧將軍需要多少兵馬才能擊退匈奴人?”

“二十萬可以一戰,三十萬必勝,若得五十萬人,敢教匈奴人一個也回不了塞外。”

大楚可沒有現成的五十萬軍隊,韓孺子道:“只有塞外駐軍較多,加在一起或許有二三十萬。”

“可他們一股一股地前來救駕,只怕幾個月之內就會消耗殆盡。”

“所以朕要派鄧將軍親去塞外協調諸軍。”

欽差卓如鶴正在塞外調集軍隊,韓孺子也派人送出了聖旨,可他覺得不夠,卓如鶴是文臣,指揮不了大軍,碎鐵城的闢遠侯張印一直沒有消息,韓孺子必須儘管派出一位大將。

鄧粹沒有顯出驚訝,想了一會,“那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集結大軍。”

“二十天,今晚朕就派人送你出城。”

“好。”鄧粹答應得很痛快,甚至沒問皇帝怎麼能將他送出重圍,既然能逃,皇帝自己爲何不逃。

“夜逃生死難料,鄧將軍要有準備。”韓孺子說。全本小說網

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話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三百六十七章 執政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三百二十八章 皇帝的信任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七十八章 遺孤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蘆葦”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九十五章 賭徒與賭徒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陽皇叔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三百三十一章 刺客的招供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楔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五百零八章 大兵壓境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十八章 撞門第五百零一章 百官怠工第一百五十七章 “柴家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失控之戰第一百章 荒園混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選擇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添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二百五十章 東海王的夜晚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八十九章 過界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通知
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話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三百六十七章 執政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三百二十八章 皇帝的信任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七十八章 遺孤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蘆葦”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九十五章 賭徒與賭徒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選擇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陽皇叔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三百三十一章 刺客的招供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楔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五百零八章 大兵壓境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十八章 撞門第五百零一章 百官怠工第一百五十七章 “柴家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失控之戰第一百章 荒園混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選擇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添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二百五十章 東海王的夜晚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八十九章 過界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