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

瞿子晰等人都是朝中大臣,小小的倦侯府府丞可沒辦法想見就見。

韓孺子找藉口先後召見四人,趙若素站在一邊觀察,表面上是與兩名太監一同收拾公文。

第一位獲得召見的人是馮舉,他剛剛丟掉極具權勢的吏部尚書之職,繼任宰相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需要一點安撫。

宰相空缺的這段時間裡,馮舉代行職業,在勤政殿主持議政,韓孺子召見他,是要商量一下東海剿匪事宜。

馮舉與往常一樣恭謹有度,看上去毫無怨言。

雲夢澤剿匪尚未完成,韓孺子就已經在策劃東海之戰,雲夢澤進展順利,結束得比較早,朝中因此出現兩派意見:一派認爲應該趁勝追擊,立刻開始在東海剿匪,另一派則堅持原有計劃,一定要等到戰船建造完備之後,再行剿匪。

大臣們爲這件事已經爭論好幾天了,衆將領的想法也不一樣,將被任命爲剿匪主將的黃普公,倒是無可無不可,“船少的時候出奇計,船多的時候用正招,都能打。”

韓孺子因此將馮舉叫到凌雲閣,想聽聽他個人的想法。

在勤政殿,馮舉代行宰相之職,是不能隨便說話的。

“兩派意見各有優劣:即時開戰,士氣最盛,但是意外也最多,能打海盜一個措手不及,卻沒辦法將海盜完全包圍,總有漏網之魚;兩年之後開戰,準備充分,很可能會將海盜一網打盡,一勞永逸。”

馮舉想了一會,“依臣之見,莫如兩計並用,先派一支水軍入海,一則擊退海盜,挫敵之銳氣,二則勘查海勢,爲決戰準備,三則保護船塢,以免受到偷襲。對這支水軍,不求大勝,不問殲敵之數,全當是練兵,兩年之後併入大軍,則必勝無疑。”

這與韓孺子的想法幾乎一樣,他笑道:“馮大人高見,不必再議,就這麼定了吧,有勞馮大人通知兵部,照此制定剿匪之計。”

馮舉告退。

這次會面極其普通,韓孺子沒瞧出什麼特別之處,看向趙若素,這位小吏卻不開口,非要等到見過所有四人之後,再說結論。

第二位是新任右巡御史卓如鶴,雖然多數人都相信他就是下一任宰相,但是皇帝從未明說,作爲當事人,卓如鶴多少有些期待與忐忑,面見皇帝的時候,他比馮舉更顯恭謹,回答問題時也更顯認真。

“邊疆國相與南方郡守常由世家把持,朕以爲不妥,但是又不願驚動天下,卓大人可有主意?”

卓如鶴躬身行禮,思忖良久,“未可一概而論,南方卑溼,風土人情與中原截然不同,根據過往的經驗,每到更換官吏之時,土著必有一亂……”

“這是爲何?地方官做得太好,土著思留,不願放人走嗎?”韓孺子問道,他沒去過南方,只憑公文,對那邊的瞭解不多。

卓如鶴回道:“倒也不全是,土著之人不識文字、不立字據,一切約定以口頭爲主,往往邀集多人,當衆立誓,事後執行,也只認當時的立誓之人,一有官員調動,土著就以爲是要背約。”

韓孺子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原因,“爲何不向南方多派文學之官,加以教化?”

卓如鶴道:“自太祖定鼎,大楚從未停止教化,在江南蔚然成風,那裡出的狀元數量已經超過北方,可是更往南的偏遠之地,效果甚微,土著鄙視文字,以爲無用,甚至視之爲陰險卑鄙之物,寧死不學。官員無法,只能順其自然。”

韓孺子輕嘆一聲,“邊疆國相呢?”

“武帝初期也曾頻繁調動國相,可是新國相難與諸侯相處,引發不少混亂,甚至有一位諸侯進京自殺,只爲控告本國國相。武帝殺掉那名國相,從此再少調動,只求國相與諸侯能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的結果就是齊王叛亂?”韓孺子說。

“恰恰是原齊王,爲掩飾叛亂,常常主動更換國相。”

“如此說來,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解決了?”

卓如鶴躬身行禮,“若想一勞永逸,難,一個一個逐漸解決,倒有不少辦法。”

“嗯,有勞卓大人寫一分對策,朕要細讀。”

“遵旨,陛下。”卓如鶴領命告退。

趙若素仍不開口,事實上,他的目光就從來沒有轉過來。

第三位是新任戶部尚書瞿子晰。

六部當中,戶部掌管天下人口稅賦,職責最爲細緻,韓孺子讓瞿子晰去戶部,是想看看自己的這位老師能不能沉下心來。

“流民初定,入春以來,多地缺糧,頻頻向朝廷告急,瞿先生初掌戶部,可有應對之策?”

所有問題都是韓孺子自己想提出來的,趙若素沒有參與。

瞿子晰行禮時姿態大度瀟灑,頗具古風,回道:“賑災非戶部一家之責,陛下若想調糧,需在勤政殿上提出,羣臣共議,戶部提供各地數字以供參考,定策之後,再與各部司配合執行。”

韓孺子笑了笑,換一種提問方式,“朕不問戶部尚書,只問瞿先生,可有對策?”

瞿子晰想也不想地回道:“民不聊生,此爲根基之患,只是各地調劑,已不足以賑災,望陛下減御膳、損奢華、放苑林、開軍倉,以剿海盜、滅匈奴之心救民於水火之中,或可成事。”

韓孺子又笑了笑,“前幾項皆可,開軍倉似乎不妥,大楚內憂未除、外患尚在,軍倉無糧,士氣不振,何以剿海盜、滅匈奴?”

“倉中無糧,來年即可補充,人心若失,何時才能再得?”

韓孺子大笑,“容朕考慮。”

最後一位是剛剛卸任宰相的申明志,現在的身份是太師,不打算留在京城,全家人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回鄉,奉召進宮,十分感動,這就相當於皇帝送行了,消息傳出之後,申明志在家鄉的地位又會提高一大截。

韓孺子閒聊幾句,最後問道:“申太師以爲何人可繼任宰相?”

申明志有點驚訝,他早就向皇帝點評過最有可能的三個人,沒想到又被問起,沉吟片刻,回道:“治官用馮、理民用卓、大事用瞿,唯陛下裁奪。”

申明志等於又將從前的回答說了一遍,韓孺子謝過之後,派人將老宰相送出去。

召見四人用了兩天時間,趙若素期間未置一辭,申明志走後,他不能再沉默了。

“陛下可以用卓大人了。”趙若素的結論倒也簡單。

“原因呢?”

“陛下想用卓大人,君相互信,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韓孺子笑而不語,他還從來沒公開過自己的想法,但是已經隱瞞不住。

趙若素繼續道:“申太師其實也給出了答案。”

“理民用卓。”韓孺子重複申明志的話。

“正如瞿尚書所言,流民是根基之患,理民因此是當務之急,非用卓御史不可,眼下朝廷並無大事,瞿尚書可以等。”

“馮御史呢?”

“東海剿匪是陛下策劃已久的大計,羣臣皆知,馮舉卻沒有獻上奇計,只是建議長短計並用,似有敷衍之意,其人對相位大概已是意興闌珊,用之可,不用亦可。”

韓孺子思忖片刻,“就是這樣吧。”

次日上午,韓孺子在勤政殿宣佈了自己的決定:右巡御史卓如鶴乃先帝舊臣,功勳顯著,爲官有方,可爲宰相。

議政大臣們下跪接旨,隨後去擬定正式的詔書,只有卓如鶴本人還跪在皇帝面前,按慣例,他應該推辭一下。

韓孺子沒給他謙遜的機會,看了一眼走開的大臣,對寶座臺階下的卓如鶴說:“君曾言‘官府似乎有糧,又似乎沒糧’,君今日爲相,朕只有一個要求,務必要讓官府有糧、萬民有糧。”

卓如鶴跪謝。

當天下午,韓孺子在凌雲閣再次召見卓如鶴,這回沒有外人在場,君臣之間也不再互相試探,而是有話直說。

“軍事由朕親掌,理民全看宰相,大楚若要振興,根本之術在於利民,宰相之責乃重中之重。”

卓如鶴也不客氣,“臣自當殫精竭臣,不辱聖命,唯有一事,臣要向陛下先說清楚。”

“卓相請說。”

“宰相乃百官之首,爲相者因此先治官再理民,陛下既然委信於臣,臣欲升貶一批官員,請陛下首肯。”

東海王曾經提醒過皇帝,恆帝在位時間短,他身邊的近臣都沒來得及掌權就被外放,卓如鶴即是其中之一,他若當上宰相,必定要提拔故人,以爲助力。

卓如鶴能夠直白地說出來,韓孺子反而很高興,“三品以下官員,任君調整,三品以上,朕知情即可。”

卓如鶴再次謝恩,這才說起理民之術,果然頭頭是道。

韓孺子非常滿意,甚至覺得耽擱的這段時間實在沒必要,自己真是想多了,最後他問:“宮裡前日給姑母送去幾株人蔘,可還好用?”

卓如鶴微微一愣,“公主服過一點,身體好多了,已向太后謝恩,未敢煩擾陛下。”

“那就好,以後再缺,向宮裡要即可。”

東海王曾說有人給卓府送禮,韓孺子藉此點醒卓如鶴,不要太貪心。

卓如鶴沒想到皇帝對自己調查得這麼細,身上出了一層冷汗,出宮之後,心緒不寧,掀開轎簾,向親信隨從小聲道:“去見中書舍人南直勁,問他什麼時候方便再見一面。”全本小說網

通知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太會說話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一百八十四章 衆將奪印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三百零六章 女人的戰鬥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海王的承諾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四百六十三章 猜不透的皇帝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第五百四十章 書還在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楚使者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二十章 仁義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一百八十四章 衆將奪印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十章 風波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三百九十五章 暗中求助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囂張的強盜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三十一章 聯繫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推遲發稿通知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通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中有假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
通知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太會說話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一百八十四章 衆將奪印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三百零六章 女人的戰鬥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海王的承諾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四百六十三章 猜不透的皇帝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第五百四十章 書還在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楚使者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二十章 仁義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一百八十四章 衆將奪印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十章 風波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三百九十五章 暗中求助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囂張的強盜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三十一章 聯繫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推遲發稿通知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通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中有假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