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

皇帝在洛陽一待就是幾個月,新年在即,仍不肯起駕回京,反而熱衷於發佈聖旨,一道接着一道,任命了大批新官員,同時不停地召見留守京城的重臣,每次只見一位,除了宰相,三品以上的實權大臣,幾乎都被叫到。

皇帝的應對之策由此變得清晰。

挨個召見大臣,是爲了分化朝廷,這一招確有效果,同在京城的時候,大臣們十分團結,一旦分處兩城,中間隔着函谷關,免不了彼此猜疑,只要是被皇帝見過的人,都要向同僚“自證清白”。

但大臣還是慢慢分化了,原兵部尚書蔣巨英調任大將軍府掌印官,專職調查兵奴一案,一有人來說情,他就雙手捧出軍令狀的副本給對方看,“本官的身家性命都在這上面,你說,我該怎麼幫你?”

皇帝的另一招則讓大臣們更加頭疼。

新官員都是皇帝親選的人才,品級不高,卻被安插在重要部司,這些人有皇帝撐腰,個個都很狂傲,以未來的尚書、侍郎自居,一上任就挽起袖子要大幹一場,令上司極爲不滿,同時也心懷忐忑。

京城大臣多已上交請辭奏章,皇帝扣留不放,原來只是緩兵之計,只待親信成熟,就要將大臣全換掉!

沒有幾個人真心想辭官,皇帝只是要求釋放私奴,並沒有沒收田宅,如果丟掉官位,損失可就大了。

大臣開始“反擊”,做法是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暗示手下的老吏可以怠工,皇帝既然派來了新官員,就讓他們幹活兒好了。

朝廷逐漸陷入混亂,影響之大,遠在洛陽的皇帝也能感覺到。

奏章不再按時送達,晚個兩三天已成常態,順序顛倒,不分輕重緩急,偶爾還會有丟失,不是落在驛站,就是遺落在部司,追究起來,全是推委,誰做事誰擔責,皇帝任命的新官員只好請罪。

皇帝仍不屈服,奏章混亂,他乾脆不做批覆,有了想法之後,直接下達聖旨,驛站不可靠,就派宿衛軍甚至身邊的太監將聖旨送往京城的宰相府,盯着宰相發佈下去。

卓如鶴總算盡忠職守,他沒有完全站在大臣一邊,雖然不停地上書請辭,並且言辭懇切地請求皇帝以天下爲重,稍退一步,但是沒像其他大臣那樣懈怠,只要是聖旨,都會照行無誤。

大雪紛飛的季節,皇帝與大臣鬥得熱火朝天,“戰場”逐漸擴張,最先加入的是一羣讀書人。

讀書人也發生了分裂,一派支持皇帝,一派支持大臣,或是當衆辯論,或是書信往來,各持己見,一些人甚至因此斷交。

瞿子晰曾算是讀書人的首領之一,如今卻彈壓不住當初的仰慕者,他還在東海國,各地書信絡繹不絕,府門下經常被塞進匿名信,大都是指責與咒罵,聲稱他失去了氣節,令天下讀書人寒心。

瞿子晰只給幾位好友回信,對其它書信一概不回,親筆寫下四個大字,貼在大門上——公門無私,字跡被潑墨,他就安排工匠刻了一塊木匾。

瞿子晰身爲右巡御史,沒法參與讀書人之間的爭鬥,皇帝這一方的“大將”是康自矯,他沒有被派回京城當官,仍然留在皇帝身邊充當顧問,白天與到訪的讀書人當場爭辯,晚上奮筆疾書,繼續爲自己辯護。

康自矯很聰明,不以強權壓人,擅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方說皇帝逾越規矩,他就問大臣的規矩在哪裡?對方說皇帝勞民傷財,他就問勞誰的民、傷誰的財?對方說天下紛擾,皇帝要負最大責任,他就說皇帝當然負責,所以纔要頻繁下達聖旨……

這是一場沒有輸贏的戰鬥,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無論對錯,皇帝都不會改變主意。

韓孺子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接下來,他要等大臣出新招。

離新年還有半個月,這天午時過後不久,東海王求見。

東海王一直小心地置身事外,拒見外人,連信都很少寫,只在被皇帝問到的時候纔給一些不痛不癢的建議。

韓孺子剛用過午膳,正站在桌子旁邊發呆,桌上的公文擺得亂七八糟。

東海王進來之後笑道:“豈有此理,連陛下身邊的人也懈怠了,桌上這麼亂也不好好收拾一下。”

韓孺子轉過身,“何必呢?這就是真實的現狀,無需粉飾。”

東海王又笑一下,沒有接話,說道:“我今天上午接到一封信,陛下肯定猜不到是誰寫來的。”

“你既然說朕‘猜不到’,那這封信十有**是從宮裡來的,太后還是皇后?”

“是太后。”東海王躬身道,皇帝就像是即將入場比武的高手,氣勢外露,隨時都準備做出反擊,東海王只能甘拜下風,“慈寧太后拜託我一件事,要我勸陛下回京,過個年就好,年後隨陛下去哪都行。”

韓孺子沉吟片刻,“這是大臣的新招。”

“嗯……倒也未必,思子心切,慈寧太后應該是真心希望陛下回京。”

“太后是真心,但是真心會被假意所利用。”韓孺子指着桌上的奏章,“你覺得亂嗎?這是兩個月來最準時的一次,數量也最多。你來之前,朕就在想,大臣此番服軟是爲了什麼?”

東海王不願與皇帝直接爭辯,苦笑道:“這麼說,連我也被利用了。”

韓孺子微笑,“既然來了,就說說吧,你要怎麼勸服朕回京?”

“我有自知之明,陛下肯定不會同意,我又何必多費口舌?”

“你今日的說辭沒準就是大臣們以後的說辭,即使朕不接受,也可以提前有所防範。”

東海王撓撓頭,“其實我還真沒有好的說辭,來之前我是這麼想的,太后的面子不能駁回,我來求見陛下,隨便說幾句,就算給太后一個交待。”

“你的本事不止於此,別謙虛,‘隨便’說吧。”

東海王拱手,面露沉思之色,側行三步,轉身面對皇帝,說:“陛下允許我‘隨便’說,我就斗膽一次:陛下覺得做皇帝很難,可曾想過太后也很難?”

東海王說中了要害,韓孺子沉默片刻,說:“太后難在何處?”

“陛下覺得大臣難對付,因此遠離京城,太后卻在京城,深處宮中,無時無刻不受大臣影響,所見所聞盡是陛下不好的事情,所謂三人成虎,太后必然以爲陛下身處險境,慈母之心擔憂不已,此爲一難。”

韓孺子無言以對,他多次派張有才回京城給母親送信,可信畢竟不是本人,抵消不了大臣的影響,他能想象得到,在母親眼裡,皇帝在外一定已是風雨飄搖。

東海王繼續道:“何謂‘顯貴’?只是地位尊崇沒有用,總得人前顯耀,所以品級低些的實權之官,比位居一品的虛銜之官地位更高。太后母儀天下,天下女子當中數太后地位最高,可是有貴無顯,淪爲虛銜,此爲二難。”

“朕將舅氏一家留在了京城。”韓孺子辯解道,慈寧太后曾向皇帝請罪,要將王家人都送回鄉下老家,韓孺子第一次派張有才回京,解決的就是這件事,留下了王家人,還給予許多賞賜。

東海王笑道:“陛下對舅氏與對太后一樣,富則富矣,算不上‘貴’,更不是‘顯貴’。”

韓孺子嘆息一聲,“王家若成‘顯貴’,朕只怕羣臣效仿,官官任人唯親,大楚衰落更甚。”

“陛下擔心得很對,外戚常是禍亂之源,史書上的記載不計其數。我只是想,陛下不能令王家‘顯貴’,是否能在別的事情上擡舉太后,令太后臉上有光呢?陛下孝心可盡,太后也得心安,不會再以爲自己的太后之位是虛銜。”

韓孺子盯着東海王想了一會,“你還真有幾分本事。”

東海王笑道:“一點小聰明而已,至於朝堂與天下,我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東海王先將路堵死,韓孺子嘿了一聲,他現在不相信東海王還能奪取帝位,但是也不會重用他。

“等等再說吧。”韓孺子沒有立刻做出決定,就算要推崇慈寧太后,也要等大臣先請皇帝回京,拒絕之後再接受慈寧太后的請求。

“太后怎麼會給你寫信?”韓孺子有點疑惑,母親對東海王向來不喜,甚至曾勸皇帝斬草除根,如今卻向東海王求助,實在有些古怪。

“我也不是特別清楚,大概是平恩侯夫人在太后面前把我誇了幾句。”東海王搖搖頭,“平恩侯夫人太愛管閒事。”

“平恩侯夫人……他兒子還在洛陽吧?”

“苗援?在洛陽,驍騎營軍吏。”

韓孺子陷入沉思。

東海王等了一會,問道:“我該怎麼回覆太后?陛下請放心,陛下所言絕不會從我嘴裡泄露出去。”

韓孺子擡起頭,“爲什麼朕一定要回京城?爲什麼太后、皇后不能來洛陽與朕相聚?路途並不遙遠,道路也很平坦。”

東海王愣了一會,“應該可以,可是這樣一來……洛陽不就變成京城了嗎?”

韓孺子點頭,“東海王,你出了一個不錯的主意。”

東海王大吃一驚,這可不是他的主意。全本小說網

第五章 齋戒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無私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五百三十三章 思帝之亡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三百九十八章 限期抓捕第三百零六章 女人的戰鬥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四百零二章 後院失火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一百九十八章 返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開誠佈公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三日第五章 齋戒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囑託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蘆葦”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五十章 誰包圍誰?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通知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六章 衣帶詔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三百零九章 聲名遠揚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九十四章 缺錢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三章 聰明的孩子第十九章 進退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尋親背後第四十七章 追捕第二百九十章 遙望齊魯第二百零六章 定計第五百四十三章 獻城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第一百章 荒園混戰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話第六十一章 俊侯
第五章 齋戒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無私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五百三十三章 思帝之亡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三百九十八章 限期抓捕第三百零六章 女人的戰鬥第一百二十七章 留人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四百零二章 後院失火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一百九十八章 返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開誠佈公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三日第五章 齋戒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囑託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蘆葦”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五十四章 氣數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五十章 誰包圍誰?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通知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六章 衣帶詔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三百零九章 聲名遠揚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九十四章 缺錢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三章 聰明的孩子第十九章 進退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尋親背後第四十七章 追捕第二百九十章 遙望齊魯第二百零六章 定計第五百四十三章 獻城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第一百章 荒園混戰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話第六十一章 俊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