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

當朱靈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張郃這裡的時候,張郃一點都不意外。

他的大軍纔剛剛啓程沒多久,後方就傳來報信,說朱靈作爲斷後的部隊,已經跟曹軍交上了手,地點就位於大河故瀆的南岸森林附近。

雖然那時他還不知道戰況,但張郃很清楚朱靈留下來的那點人馬無法跟曹操抗衡,落敗也絕對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以損失七八千的人馬,換取大部隊的順利撤退,對於張郃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只是可惜了朱靈.......

騎在馬上,張郃遠眺東方,心裡略帶了一絲絲惋惜。

朱靈,確實是一位不錯的將領。

一日行軍,順着大河故瀆繼續前行,雖然道路上有積雪,地面坑坑窪窪,嚴重阻礙了馬車輜重的行軍速度。

不過好在這裡已經離元城不遠,再有大概兩日路程,他們就能順利地完成整個撤退行動。

天色漸漸暗下來,接近黃昏時分,張郃終於決定再次安營紮寨休息。

在這樣的天氣裡晝夜行軍對於士兵的體魄和意志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果不休息的話,一天一夜趕路加上沒有睡覺,再好的身體也會累倒。

一旦在最後一天遇到敵人,那幾乎不用打,必輸無疑。畢竟張郃也不是傻子,很清楚清淵和館陶二縣是在誰的手裡。

入夜時分,張郃與營中招來諸將議事,衆人很默契地都沒有提朱靈的名字,而是談起袁紹的情況。

“袁公現在也纔剛執掌冀州大位,恐怕還有一些內部問題需要處理,無暇顧及我們。”

張郃說出了自己的分析,對衆人說道:“所以此次我們必須要安全地回到元城,不然的話,即便我們留守甘陵,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糧盡而敗。”

“可惜若是袁公能夠儘快派人馳援我們的話,想必我們也不會落到這般田地,被那陳子歸追得上天入地,狼狽逃竄。”

“不過倒也不用擔心,我看那陳子歸虛名無實也。元城就近在即,派出去的斥候也應該快到了,明日元城的兵馬應該就能接應到我們,

我們也不需要太擔心。”

“元城那邊不是已經被伏擊了嗎?”

“雖然被伏擊,可你們想一想,魏縣可就在元城之後。魏縣還有數萬人馬,若是他們出動的話,再加上我們,應該能與清淵館陶以及陳子歸手裡的青州軍一較高下了吧。”

衆將士還算是比較樂觀,畢竟現在爲什麼劉備的主力能夠和冀州軍抗衡?那是因爲有公孫瓚的兵馬在,而論起總兵力,青州差了冀州一大截。

人口基數擺在這裡,大家同樣是發展了近十年,冀州有六百多萬人口,而青州卻勉勉強強才四百萬,如何與之匹敵?

雖然這些將領並不知道這些,可冀州不管是在黃巾之前還是黃巾之後,富甲天下是公認的事情。反觀青州又是鬧黃巾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再怎麼發展,也不能比冀州強吧。

所以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這些將領們也都覺得冀州的贏面很大。至少只要袁紹能夠騰出手來,擊退青州與幽州聯軍,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嗯。”

張郃也贊同將士們的分析,矜持地點點頭,又轉頭看向身邊的副將道:“今夜的安排佈置得如何?”

副將說道:“已安排了伏兵,將士們也是和衣而臥,鎧甲在身,嚴陣以待。”

“好。”

張郃輕蔑一笑:“若是今夜青州軍連夜襲營,我必將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

諸多將領鬨堂大笑,在他們看來,即便青州軍攻過來,在短時間內也必然只有清淵和館陶的軍隊,其他地方的合圍守軍,當時離甘陵最少有三天到五天的路程。

這樣逆推的話,即便青州軍是跟他們同時出發,也要落後他們最少三到五天,而曹操又沒有完成拖延任務,被他們用棄車保帥給拖住。

至於清淵和館陶的守軍,憑藉他們與元城魏縣的兵馬,足以與之抗衡,根本不用有所顧慮。如此一來,青州軍拍馬也趕不上他們,想來已經是高枕無憂了。

“看來那傳聞中算無遺策的陳子歸,也不過是浪得虛名之輩而已,根本就沒有那般了不得。”

蔣奇笑道:“將軍還是太高看他了。”

“我看還是因爲將軍技高一籌,那陳子歸恐怕做夢都想不到,我們居然敢在冬日突圍。”

馬延拍起了張郃的馬屁,說道:“恐怕此時那陳子歸還在後面吃灰呢。”

張郃擺擺手道:“行了,廢話少說吧,今夜各營都準備好,一切小心爲上,可不要讓人襲營了。”

“唯!”

衆將士轟然應唯。

會議散去,張郃又仔細想了半天,便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

陳暮就算再料事如神,也算不到他們會哪天突圍吧。

至於曹操爲什麼會攔截他們,原因也很簡單。

在張郃想來,陳暮雖然沒有在甘陵城外駐兵圍城,可必然派了斥候崗哨。

所以他們出城的時候被探馬察覺,再報告給陳暮也很正常。

陳暮可能知道自己已經追不上,所以連夜派輕騎給曹操去報信,讓他來攔截拖延時間。

這麼一想就很合乎常理,畢竟張郃軍的行軍速度因爲大雪封路確實走得不快。

而廣宗清淵館陶一線又在青州軍手裡,青州軍沿線以騎兵探馬報信,是有理由搶在他們前面給曹操傳達信息的。

但現在曹操的攔截任務沒有完成,那麼按照張郃的推算,除了廣宗的兵馬可能已經抵達了清淵以外,其他東武城、靈縣、鄃縣的兵馬就必然不可能追得上他們。

只要整個清河國的六萬青州軍沒有把他們合圍起來,那麼要想逃出包圍圈,帶領剩下的三萬大軍回去,在張郃想來,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

就是可惜了朱靈和那斷後的七八千人馬......

張郃頗爲遺憾地想着。

如果沒有那該死的曹操的話,也許他們根本不需要做出這麼大的犧牲。

夜深了,雪已經停了兩天,帳外朔風呼嘯連綿。

張郃到最後也不想了,沉沉睡去。

而此時。

館陶城內,陳暮也在召集諸將議事。

張郃在第五層,只把陳暮想在了第三層,結果沒想到陳暮在大氣層。

看張郃收縮兵力的動向,以及對他剩餘糧草的猜測,陳暮就已經知道他要突圍,怎麼可能不早做準備?

所以幾乎是在張郃走的同時,陳暮就已經調集了廣宗兵馬,只留三千人守城,帶五千士兵直奔館陶而來,剩餘東武城、靈縣、鄃縣的兵馬也在同時出發。

其實當時候陳暮肯定是不知道張郃具體要怎麼選擇的,但張郃有個問題就在於他是先領兵馬去了貝丘,在貝丘駐紮一夜,再南下去兗州。

這個動向就徹底暴露了他的意圖,要麼是從貝丘東面打清淵,要麼是從南面兗州借道大河故瀆繞開清淵和館陶二城。

因此陳暮南下清淵館陶,不管張郃怎麼選擇,肯定都是要中計。

至於張郃會不會虛晃一槍,繞開防守森嚴的東西魏郡方向的道路,選擇繞遠路從安平國、到鉅鹿郡,再到常山國、趙國,最後南下到魏軍的西面。

陳暮覺得,除了那位五千年來的第一偉人敢這麼幹以外,張郃應該是沒那麼大膽子和魄力真的走一次千里大繞圈。

何況冀州平原上又不是蜿蜒曲折的貴州山林,張郃軍的動向被斥候偵查得一清二楚,他就算是想學那位偉人的操作,也沒有操作空間呀。

所以可以說,張郃的一切舉動,都被陳暮算計得死死地。

唯一存在的誤差,就只剩下袁紹那邊騰出手來,會不會接應張郃的問題。

所以當張遼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陳暮毫不猶豫地笑道:“袁紹自顧不暇,哪來的精力還去管這張郃?”

“袁紹自顧不暇?”

衆人一頭霧水,如今在這裡的有館陶守將張遼,廣宗守將太史慈以及軍情司令史侯栩以及李波管承王丹等校尉偏將。

至於東武城的高順,以及夏津那邊的張飛,依舊還在趕來的路上,面對陳暮的自信,衆人不解。

唯有侯栩和太史慈這兩個兼職軍情司職務的人接觸到情報,卻是相視一笑。

陳暮解釋道:“袁紹初接任冀州,冀州內部派系盤根錯節,形勢極爲複雜。雖然此時有我們青州幽州外敵在,可要想在短時間內統籌所有力量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他平衡了各方勢力之前,才能抽出手管那張郃。”

“不錯。”

侯栩也點點頭說道:“現在袁紹的主要精力是面對北面的二位使君,南面和東面除非危及到他魏郡的地步,不然絕不會管。主要也是沒那精力管,光一個呂布,就夠他頭疼的。”

王芬確實給袁紹留下了一批龐大的遺產不假,可也留下了一批很大的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冀州派系之爭,新舊勢力的更迭,乃至於呂布這個義子該怎麼辦?

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袁紹要想盡快解決這些麻煩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別還是在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就只能暫時先妥協,慢慢再處理。

畢竟現在冀州目前的主要矛盾也在於新老勢力的交替,袁紹本身是黨人出身,那麼他自己就打上了老舊那一派黨人的印記。

可麾下卻有大批新的依附者,像許攸審配辛評郭圖逢紀等,還有顏良文丑等,他們要想上位,老一批的舊派就得讓出位置,新興貴族和舊勢力的明暗交鋒,就是袁紹目前最頭疼的事。

除此之外,還有個聽調不聽宣的呂布。呂布雖然聽從了王芬臨終前的調令,兵進蕩陰,與河內郡的關羽部遙遙對峙,但跟歷史上一樣,袁紹根本就不信任呂布,呂布也沒有效忠袁紹的意思,導致二人的關係目前有些緊張。

不過總體來說,雖然小問題不斷,可在青州幽州聯軍步步緊逼之下,內部矛盾暫時並沒有爆發,畢竟大家也都知道,在外敵入侵的時候內鬥是一種自尋死路的行爲,所以袁紹控制住場面還是沒有問題。

只是不管怎麼樣,這些內部矛盾的調節也需要時間。因此除了往北面的平恩方向增兵,繼續與劉備公孫瓚的聯軍對峙以外,要想他抽出身來管孤懸在外的張郃,確實沒有這份精力。

在分析了袁紹目前暫時沒有空管張郃之後,陳暮就繼續道:“冀州現在就像是一頭老虎,底子太厚,實力太強大。而我們青州與幽州雖然不弱,可跟冀州比起來,還是差了一些,所以我們此戰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冀州。”

“不能擊敗嗎?”

太史慈問道。

陳暮搖搖頭:“太難,有史記載以來,諸多以弱勝強之戰,皆有特定條件,除非袁紹自己出現什麼大問題,被我們找到機會,不然的話,正面對壘兩敗俱傷的可能性更大。”

“是啊,別看我們現在兵進冀州,可冀州如今兵力收縮在魏郡,像是一個烏龜殼一樣難以攻進去,恐怕此戰也是曠日持久的戰爭。”

張遼看問題看得比太史慈稍微仔細一點,冀州兵力本來就比幽州青州聯軍多,現在收縮在一起,更加難以攻破。

如果以上帝視角看的話,就會發現在魏郡的東面和北面,幾乎密密麻麻都是冀州的兵馬,少則上萬,多則數萬,加在一起構成了龐大的冀州軍團,若不是現在冀州還處於剛剛換主的短暫混亂時期,聯軍根本攻不到魏郡來。

“嗯。”

陳暮繼續說道:“我就知道那曹操是靠不住的人,張郃不過留下一些人馬斷後,他就能以此爲藉口不再進攻,到最後還是得靠我們自己來,此戰務必要擊潰那張郃,最好是打成殲滅戰,諸將聽令。”

“唯!”

衆人轟然應唯,等待陳暮的指令。

陳暮說道:“此時張郃離元城尚有兩日路程,現在是他最爲警惕的時候,夜襲他營不可取,應當等到他靠近元城,放鬆警惕的時候,再進攻。張遼何在?”

“末將在!”

張遼從席上起身,來到正廳中央單膝下跪拱手迴應。

陳暮抽出軍令牌丟過去:“命你領八千人馬,埋伏於沙亭,阻攔元城方面的援兵。”

“唯!”

張遼撿起軍令牌, 打元城的趙睿嚴敞部他熟啊,已經打過兩次了。

陳暮又抽出軍令牌道:“太史慈何在。”

太史慈激動地起身:“末將在。”

“命你爲先鋒軍,入駐五鹿墟,安營紮寨,阻攔通道。”

“唯!”

太史慈領下軍令。

陳暮目視衆人道:“如今我們的兵力只有約兩萬,現在主要還是要等高順與三哥的軍隊抵達才能對張郃進行大舉進攻,我們必須堅守最少兩日,萬不能讓張郃進城,聽到了沒有!”

“唯!”

衆人齊聲吶喊,氣勢高漲。

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四十章 奇襲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四十章 表功第七十章 等人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二十章 儒生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五章 賄賂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四十章 鳴金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
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四十章 奇襲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七十三章 洛陽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二十三章 年關將至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四十章 表功第七十章 等人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二十章 儒生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五章 賄賂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四十章 鳴金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