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

雪下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日才放晴,這點薄薄的雪量很快被長安人的腳跡和車輪踏得乾淨。朝中百官開始頂着晨曦沿着丹鳳門大街,前往大明宮參加朝參。

諸公都騎着馬睡眼惺忪,任由前方的僕人牽引着前行。右相李林甫坐在墨車內,絳色大氅披在身上,雙耳上套着羊毛罩,手中捧着一個香薰爐,閉着眼睛隨着車廂晃悠。

車輛噶然而止,馬蹄聲頓時靜歇下來。李林甫睜開眼睛打了個哈欠,皺眉問道:“怎麼回事?”

外面趕車的僕人回話道:“阿郎,宮門關着呢。”

“宮門怎麼會關閉?”

衆多騎馬上朝的官員都停在了丹鳳門前,互相議論紛紛。

城門樓上兩名兵卒敲響了大鼓,一名穿着紅袍的朱脣宦官站在欄杆前朝下方大聲喊道:“傳聖人口諭,今日罷朝參,左右相以及各部尚書正卿可到南內花萼樓議事。”

衆官員一聽,紛紛原地掉頭折返回去。

右相李林甫擡頭細細詳思一番,才揮手對僕從說道:“掉頭,去南內。”

“喏。”

……

與此同時,宮宦來到了平康坊的安西節度使留後院,向等在那裡的夫蒙靈察宣佈口諭,要他今日帶安西諸將到花萼樓面聖。

宮宦走後,夫蒙靈察慶幸地大發感慨:“好險,幸虧我們提前把禮都走到了,誰能想到陛下會提前一天在花萼樓會見西域各國使節。”

“快快,別傻愣着了,趕緊換裝準備。”

所謂的安西諸將總共也就三人,準備也挺簡單,無需穿朝服,只要換一身簡單的常服即可,三人由三名親兵牽馬前往興慶宮。

他們到達花萼樓前,先由樓下宮門穿過,許多官員已經在樓前廣場上等待,放眼望過去一片紫氣匯聚,來的竟然均是各部各司的堂官正卿,只有夫蒙靈察有資格跟他們站在一起,程千里和他兩個小武官只好遠遠地尾隨在背後。

朝廷規矩是在朝以朝職排序,夫蒙靈察的朝職不過御史中丞,別看他在磧西一人獨大,一手遮天,但站在這些紫袍中還頗有自卑感。這裡纔是官場的終極目標,出將實則是爲了入相。

不過他一個羌人,還是斷絕了這個心思吧。

李嗣業站在遠處,正好可以跳出他們之外,對這些人進行表面上的瞭解。

李林甫就不必說了,僅僅看着他的後背就寒得起雞皮疙瘩。左相李適之,是李世民的曾孫子,李承乾的親孫子,而李林甫是高祖李淵族弟李叔良的曾孫子,雖然已經出了五服,但一脈同氣連枝,就因爲當了宰相要爭權,兩人鬥個你死我活,最終被李林甫逼得服毒自盡。果然應了日後那句話,同行之間纔是赤裸裸的仇恨。

這位李適之的人生高光時刻是擔任幽州節度使期間,後入朝爲相後,因性情粗疏,常常被李林甫算計。

太子竟然也在?站在太子右側的應該就是那位著名的寫下詠柳的賀監了。

隊列中還有一人乃是將作監大匠毛順,享受正三品的待遇,擅長鑄器,鏨金,修建,設計,畫圖,乃是真正的工程技術人員,幹實事的大師。

……

“請拔汗那、突騎施、小勃律使者,左右相與各部司正卿、安西節度使及諸將面聖!”

花萼樓下的鏤空門次第打開,出現了向上的木樓梯,衆官踩着樓梯緩緩進入。李林甫一面晃悠着往前走,一面開口感嘆道:“建造太上玄元大燈樓,需耗財物甚巨啊,僅秦嶺南山之竹木,就不知道要伐多少,還都要運送到長安來,實在是損傷百姓。”

走在他身旁的李適之一聽,以爲這是一個感嘆句,感興趣地問道:”右相也認爲這耗費無數錢財,只爲一夜而燃的大燈樓不該建?”

李林甫搖搖頭道:“該不該建,那是聖人的問題。我只考慮我自己的問題。”

衆官員來到二樓,分別站立在左右,齊齊朝盤膝坐在臺上的皇帝躬身叉手:“臣等參見陛下。”

皇帝精神依舊很好,只是頭髮不免染上了霜,可惜那時候沒有染髮劑。高力士站在御階旁邊高聲道:“拔汗那使節可在?”

“臣在。”一名身穿翻毛皮袍子的胡人上前,抱胸行禮。

李隆基感慨似地下結論:“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兩次助大唐平定突騎施內亂,忠心可鑑誠心可嘉,吾欲將公主下嫁與阿悉爛達幹,兩國永結同心可好。”

使臣激動得單膝跪在地上,叉手行禮道:“聖人賜婚,乃是我主阿悉爛達的榮幸,阿悉國主願永遠作爲大唐的臣屬,年年入貢,歲歲來朝,願得大唐昌盛日久,國運萬載。”

皇帝滿意地捋了捋蒼須,拔汗那的完全歸順,使大唐在西域的影響力擴大,有效遏制吐蕃和大食對這一地區的影響,算是無形中的勝利。

“請聖人爲我拔汗那重新賜下國號,賜我國主漢姓。”

李隆基拽着鬍鬚一思索,點點頭道:“那朕就賜國號爲寧遠,賜姓竇。”

“多謝陛下。”

緊跟着上來的是突騎施黑姓的代表都摩支,他擁護吐火仙可汗的政治主張事先已由夫蒙靈察稟告給了皇帝,李隆基有了心理準備,也欣然應允,要親賜給突騎施可汗大纛和符節,同時也賜竇摩支爲三姓葉護,統御突騎施各部。

小勃律國的使者依舊老調重提,要求大唐出兵驅趕吐蕃,使得小勃律重回大唐陣營。

這並不是小勃律國王蘇失利渴慕唐朝統治,甘爲唐臣而不願做吐蕃臣子,至少這不是主要因素。所有考量都出自政治利益,這一點從地緣位置就能看清楚。對於小勃律來說吐蕃太近,其統治中心邏些城距離小勃律孽多城不過一千里地,距離長安卻遙隔萬里,就算與安西四鎮之間也隔着一個地勢惡劣的蔥嶺。

小勃律如果長期被吐蕃控制,就有被吞併滅國的危險,成爲高原版圖中的一份子。但被大唐控制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爲羈縻政策的實施,使得少數民族擁有自治權,只要認可唐朝的宗主國地位,並且履行朝貢、響應戰爭等職責,國主們完全不用擔心失去統治地位,可謂是有百利無一害。

聖人雖然逐漸年老,但對於大唐帝國周邊形勢利弊依然清楚,談話間輕鬆接待了這三股勢力的使者。

左右相和各部正卿還都坐在下面,把今日朝參的內容和接見外臣的禮儀湊到一塊兒了,等這些使節們退下後,李隆基問衆人:“今日朝參該議什麼?”

李林甫從地上站起來,手執朝笏板朝皇帝說道:“陛下今日欲召見將作監大匠毛順,商議修建上元節玄元大燈樓一事,燈樓應該建成什麼樣子,聖人心中一定有個模糊的樣子,還請陛下明示,毛順大匠便能畫圖施工,以期能趕得上明年的上元佳節。”

站在他們身後的毛順皺起眉頭,正欲上前進諫,卻被李適之用眼色止住。

皇帝憧憬地擡起頭,遙望着花萼樓盡頭的廊臺之外,雙手伸在空中比劃描述道:“它應當高聳於萬千宮闕之上,使整個長安城都能看得見,主燈爲太上玄元神像,鳳凰麒麟等八荒神獸環繞,外縛彩幔,內置燈俑,以機關竅穴相連,一旦點燃就輪轉不休,光耀數裡。”

“衆卿還有毛順,以你們看朕之設想,是否能夠完成?”

毛大師終於忍不住,剛準備上前,李適之卻伸手攔住,親自站出來雙手執笏板說道:“陛下,這大燈所耗費毛竹,木料甚巨,需要從終南山南麓大量砍伐運輸回長安,一路將要徵用多少百姓辛苦勞作,臣請求陛下稍做減量,將大燈換爲中燈,小燈,使沿途百姓少受苦楚。”

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三百零四章 馬屁不穿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六百零五章 對陣康居城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三百六十五章 知兵之苦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六百八十四章 韋見素抱病推諉第八百二十二章 朝廷窮途之策第五百七十二章 節省開支巡視商路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七百三十一章 貴妃銜土陳情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八百二十五章 郭子儀中計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九十二章 月夜對酌最勾人第七百六十三章 白鹿原授首投誠第七百四十九章 血腥洛陽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六十章 朋友與鄰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四百一十四章 撿來的孩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收公主可敦而還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五百一十五章 李林甫警惕打壓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二百五十五章 花萼樓賜宴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五章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三百八十四章 獨立思考主動探尋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一百八十六章 跪送守捉使出行第八百二十九章 郭令公艱難抉擇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二百六十八章 雜事尤其瑣碎第四百八十八章 安西兵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高仙芝挑動觀虎鬥第六百八十一章 楊暄攔阻辦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安西行旅奇遇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五十章 人爲財瘋狂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二百七十七章 提調段秀實第八百六十四章良禽擇木而棲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五百五十六章 加緊排演第五十章 二進宮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二百七十五章 燙手的差事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會景龍觀第五十五章 追逐與反追逐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要你們種棉花第二百一十九章 勞師遠征第六百六十六章 高段位套路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
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三百零四章 馬屁不穿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六百零五章 對陣康居城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三百六十五章 知兵之苦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六百八十四章 韋見素抱病推諉第八百二十二章 朝廷窮途之策第五百七十二章 節省開支巡視商路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七百三十一章 貴妃銜土陳情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八百二十五章 郭子儀中計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九十二章 月夜對酌最勾人第七百六十三章 白鹿原授首投誠第七百四十九章 血腥洛陽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六十章 朋友與鄰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四百一十四章 撿來的孩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收公主可敦而還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五百一十五章 李林甫警惕打壓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二百五十五章 花萼樓賜宴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五章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三百八十四章 獨立思考主動探尋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一百八十六章 跪送守捉使出行第八百二十九章 郭令公艱難抉擇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二百六十八章 雜事尤其瑣碎第四百八十八章 安西兵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高仙芝挑動觀虎鬥第六百八十一章 楊暄攔阻辦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安西行旅奇遇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五十章 人爲財瘋狂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二百七十七章 提調段秀實第八百六十四章良禽擇木而棲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五百五十六章 加緊排演第五十章 二進宮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二百七十五章 燙手的差事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會景龍觀第五十五章 追逐與反追逐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要你們種棉花第二百一十九章 勞師遠征第六百六十六章 高段位套路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