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

皇帝端坐在勤政務本樓二樓大殿的檀木臥榻上,下方跪坐着一羣畫師,其中最負盛名的畫聖吳道子盤膝坐在最前方,平端雙手施以叉手禮,先朝向李隆基,又把目光投向李隆基旁邊端坐的李嗣業說道:“陛下,既然是要給李大夫畫像,就要畫他最爲讓人容易記住的樣子,也要畫他最英勇彪悍的模樣。不如這樣,我聽說李大夫有一匹好馬,叫做照夜玉獅子,何不讓人牽到宮裡來,就讓李大夫身披甲冑,身後裹挾披風,騎在白馬上讓臣給他畫一張。”

李隆基聽罷,半躺在胡牀上肯定地點了點頭:“說的沒錯,朕也想看看嗣業郎立馬降臨沙場,指揮若定的樣貌。”

他立刻對身後的袁思藝吩咐道:“派人去宮門口的馬廄,把愛卿的馬給朕牽過來。”

李嗣業感覺挺有意思,李隆基本身就是一個藝術氣息挺濃的人,拋棄皇帝身份不說,已經算是個成功的作曲和編舞家,他本身也非常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果換李嗣業他就傾向於畫肖像不過和一寸免冠證件照的作用是一樣的,何必做太多的無用功。

不過皇帝陛下既然樂於做這個事情,他只好像木偶一般全力配合。

他的坐騎照夜玉獅子被牽到勤政樓的一層,衆人移步往樓下走去,衆多畫師繞着大殿的周遭擺下長案圍坐了一圈,馬兒被牽在中央位置。兩個小太監對走下樓的李嗣業躬身叉手道:“請李大夫上馬。”

李嗣業拽着馬鐙翻身騎上去,小太監又把兜鍪遞了上去,他接過這紅銅色的鳳翅兜鍪,伸手將裡面的牛皮內襯給弄妥帖,然後戴了上去。

畫師們握着筆接近李嗣業,擡頭仰望端詳。吳道子走過去,雙目平視繞着他踱步轉圈,然後負手輕飄飄地說道:“李大夫可以下馬休息了,稍後再來審看完成的畫作。

有才的人都很自負,只看一眼就能把所有細節都記住嗎。李嗣業指着其他畫師們說道:“吳師,你技藝高超出神入化,不代表所有人的都如你這般高超,所以我覺得還是給大家機會,讓每個人都能看清楚,畫清楚。”

誰料李嗣業說出這話後,就像是捧一踩衆的糟糕發言,引起了衆多畫師的不快,有兩個倔強的老頭梗直了脖子說道:“李大夫不必過多擔心,我們這些人若做不到一目瞭然於胸,就沒有資格呆在這宮廷裡給皇上和娘娘們作畫。”

李隆基只是嘴角發笑,露出驕傲神色,就像一個收藏古董的富豪向別人展示他的藏品。這些宮廷畫師,就是他的藏品,連同吳道子這樣的畫聖在內。

吳道子叉手微笑着向李嗣業解說道:“在場的畫師有一部分是我的學生,有些是我多年的好友,他們技藝嫺熟不容小覷,雖不能似我這般三日望盡嘉陵江景色,全部發諸筆端,但記住一個人的音容相貌還是輕鬆的。”

李嗣業聽罷,只好翻身下馬,宮中的宦官們圍上來,將他的甲冑不同部位依次解下來,放到了銅盤中。

李隆基從胡牀上站起來,朝着李嗣業招招手說:“嗣業,跟我來。”

皇帝老頭轉身爬樓梯,步履看起來有些蹣跚,李嗣業跟在他身後,想上去託扶一把,卻被他抖擻着袖子擺脫:“不用,朕每日喂服神仙丹藥,身輕體健腿腳有勁,無需任何關照。”

“陛下身體真好。”這是他心底由衷的話語,吃這麼多毒副作用大的丹藥還能健朗地活着。老天爺不知是對其眷顧還是對大唐殘忍。

可惜歷史沒有巧合,李亨現在即使接手,如果他沒有破釜沉舟的破局之力,就算能制止安史之亂的發生,也無法阻止藩鎮割據的形成。

兩人相跟着來到勤政樓的後殿,裡面掛着一副副的題詩,沿着門牆和窗戶一溜排開。李隆基指着這些題詩說道:“吳道子的畫天下奇絕,但還需要配一首題詩作,才能算得上完美。這二日朕命翰林院、弘文館和集賢院爲你的功勳題寫應制詩文,這些都是從下面挑上來的優秀的詩作。你自己挑選一首,作爲吳道子畫作上的題詩。”

“我?”李嗣業驚訝地指着自己,連忙叉手說道:“陛下,臣不過一介粗野武夫,哪裡懂得什麼詩文,陛下說哪一首好,挑選給吳師便可。”

“這些詩作都是題給你的,自然要由你來挑選,既然能進朕的勤政樓,這些人的詩作水平都在伯仲之間,你隨便挑選一首,只要能夠讓你滿意。”

李嗣業沿着後殿中央一副副地看過去,這些詩作的主人如同他們的文字一般陌生,他或許能從中感受到金戈鐵馬的情懷,但這些很快會變爲故紙堆,或成爲毫無意義的文字遊戲。

咦,他在詩作的題寫上看見了李泌的名字,這就有些奇怪了,李泌不是成名已久了嗎?怎麼重回朝廷還在翰林院?他把李泌的詩作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內容寫得很長,對他的功勳進行了一系列誇讚,各種作戰情形敘述很有畫面感,但就是內容太長,題寫在畫卷上容易喧賓奪主。

很快他在另一個人的名字前停下來,這是從集賢院選送過來的詩作,夾雜在一堆長篇卷幅中間顯得很不起眼。對方的名字卻讓他眼前一亮,這是杜甫的作品。他只是寫了短短的一首五言律詩,其中有兩句“白馬破敵虜,萬里赴黃沙。”

帶着先入爲主的見地,他指着這首詩問皇帝:“陛下,你看這首這麼樣?”

李隆基仔細默讀了一遍,點點頭說道:“好,就用它來做吳道子畫作的題詩,來人,把它取下來帶到樓下。”

……

一幅幅李嗣業騎馬的畫像已經懸掛在一樓殿內,他跟隨在皇帝身後擡頭觀看,每一幅畫作都各有神韻,讓他頗爲感佩。站在這個角度看自己,似乎在水墨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神秘,臉上鬍鬚有些拉長,脫離了世俗的氣息。

這次皇帝竟然沒有讓自己挑選滿意的畫,而是指着一幅看上去最爲飄逸俊朗的畫,捋須說道:“就這一幅,這一定是吳道子的畫作。”

畫師們叉手稱讚道:“陛下慧眼如炬,這確實是吳師手筆。”

李嗣業湊近去看,在衆多飄渺又逼真的畫作中,就只有這一幅神似大於形似,而且在面部細節上進行了優化處理,就像是相機開了美顏濾鏡一般,確實比其他人的畫更有味道。

李隆基把晾乾的畫鋪在了案几上,袁思藝在旁邊磨墨,他親自提起來蘸飽的墨管,將杜甫的詩作提在了畫右側的一角。

這幅畫尚未完成,它的價值已經完全體現了出來,吳道子的畫筆,杜甫的文思,李隆基的筆墨。其實讓張旭來進行題詩更爲完美,那就會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三聖之作。

第三百二十七章 田仁琬盛情挖牆角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四百五十七章 柳岸灞橋傷情別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四十一章 具有傳奇色彩的餅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六百四十三章 楊國忠無能之怒第九百一十七章 猜疑本末倒置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四百二十章 即將動身入長安第四百零七章 莫賀可汗求降第二百一十章 恩義不可負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七百零一章 煮茶陰謀論第八百二十三章 蒲州城歷史會晤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七百四十六章 面聖往彭原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十一章 長安第一夜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六百零六章 投射兵器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八百二十二章 朝廷窮途之策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環香消玉殞第五百七十一章 前期投入太大第一百六十四章 女子不好惹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八百九十章 存人失地 存地失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寶元年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二百七十九章 義正辭嚴第四百二十三章 甘涼故事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貢覺贊驕矜之謀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五百五十九章 各放異彩第七百二十六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六十章 上任疏勒鎮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七百七十七章 活人變糉子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勃律之戰第四百九十二章 獻給貴妃的賀禮第一百五十二章 嚴刑逼供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七百五十七章 財貨惑人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五百六十六章 勤政樓告刁狀第八百八十二章 嚴武怒向益州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私利而反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八十一章 忠言勸太子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二百一十四章 蓋中丞整軍備戰第三百四十四章 魚潮兒第六百九十一章 威武不屈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十九章 駙馬府陰謀羅織第七百二十五章 盛世餘暉第五百四十七章 農牧起糾紛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九十八章 最後一句忠言第九十七章 有慧者事竟成第五百九十六章 善使軟刀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
第三百二十七章 田仁琬盛情挖牆角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四百五十七章 柳岸灞橋傷情別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四十一章 具有傳奇色彩的餅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六百四十三章 楊國忠無能之怒第九百一十七章 猜疑本末倒置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四百二十章 即將動身入長安第四百零七章 莫賀可汗求降第二百一十章 恩義不可負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七百零一章 煮茶陰謀論第八百二十三章 蒲州城歷史會晤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七百四十六章 面聖往彭原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十一章 長安第一夜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六百零六章 投射兵器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八百二十二章 朝廷窮途之策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環香消玉殞第五百七十一章 前期投入太大第一百六十四章 女子不好惹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八百九十章 存人失地 存地失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寶元年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二百七十九章 義正辭嚴第四百二十三章 甘涼故事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貢覺贊驕矜之謀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五百五十九章 各放異彩第七百二十六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六十章 上任疏勒鎮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七百七十七章 活人變糉子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勃律之戰第四百九十二章 獻給貴妃的賀禮第一百五十二章 嚴刑逼供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七百五十七章 財貨惑人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五百六十六章 勤政樓告刁狀第八百八十二章 嚴武怒向益州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私利而反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八十一章 忠言勸太子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二百一十四章 蓋中丞整軍備戰第三百四十四章 魚潮兒第六百九十一章 威武不屈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十九章 駙馬府陰謀羅織第七百二十五章 盛世餘暉第五百四十七章 農牧起糾紛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九十八章 最後一句忠言第九十七章 有慧者事竟成第五百九十六章 善使軟刀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