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

鄯廓二州是漢朝的西平郡,也是羌人和吐谷渾的故地。三年前還是隴右節度使核心統治區域,由於安史之亂隴右軍的內調平叛,使得河湟地區率先被吐蕃人佔領,繼而威脅到涼州和蘭州的安全,而交城白亭守捉的失守,使得武威城直接暴露在吐蕃人的兵鋒之前。

吐谷渾族人和羌兵在河西隴右二軍的構成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就如李嗣業精心打造出的飛虎騎,其中也有兩成的河西子弟也是羌人。這些羌兵對河西對隴右的感情也最深。以夫蒙靈察爲代表的羌人將領始終活躍在河西乃至安西的戰場上,爲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羌兵以英勇善戰著稱,李嗣業在扶持新皇帝登基後,在飛虎騎中提拔了幾個羌人將領,這次重整河西,他也以羌兵爲先鋒,號召他們奪回故土。

李嗣業以田珍爲前鋒進軍天祝縣,駐守在這裡的吐蕃軍隊早已經逃得一乾二淨,但其中有一支馴奴東岱後撤不及,在滯留在北逃的道路上,被田珍率領的前鋒軍直接俘虜。

這支提供大軍補給的馴奴東岱裡下有嗷嗷待哺的孩童,上有風燭殘年的老人,還有幾萬頭牲畜。俘虜這些吐蕃百姓對飛虎騎來說是一個累贅。

田珍派傳令兵給李嗣業去信,建議殺掉這些吐蕃百姓。

李嗣業回信對他說:“爲將者豈能濫殺生民,如今隴右河西人丁較少,與其殺掉不如遷往河西。眼下若有急行軍的必要,你不如先將他們的私藏的武器沒收,繼續前進往廓州,我會派人前來接收。”

田珍只好耽擱了半日,只把馴奴東岱的東本和官員們殺掉,把所有牧民百姓身邊攜帶的短刀獵弓全部收繳,然後拋下他們往廓州方向行進。

這些牧民們羣龍無首,陷入茫然無措的境地之中,他們似乎無處可去,若是往吐蕃方向跑,唐軍正和蘇毗如打仗,再闖過去被俘虜,恐怕就沒有眼下這樣的幸運了。

李嗣業派來一名帶着三千士卒的將領,讓他們感到吃驚的是,這個唐軍的大官竟然是吐蕃人,還能來一口流利的邏些城口音的吐蕃話。牧民們剛開始對此人十分牴觸,把他當做吐奸來冷眼相看。

這位手握屠刀的將領卻沒有惱羞成怒,而是站在土丘上對衆人喊道:“河西軍好殺的將領不是沒有,雍王爲何沒有派別人來,卻派來了我。這說明他願意接納你們,給你們在河西提供一條生路,讓你們安家落戶,成爲大唐的子民。”

幾個吐蕃牧民中的刺頭在人羣中魚目混珠地喊道:“將軍叫什麼名字,你敢把名字報出來嗎?”

“有何不敢,我叫論惟良,我高祖父乃是孫贊乾布的大論祿東贊,曾祖父也爲吐蕃大論噶爾·欽陵,我祖父爲大唐拔川郡王論弓仁,我父爲大唐武威郡王論誠節。”

牧民們頓時聽得傻了眼,在整個吐蕃誰人不知具有傳奇色彩的噶爾家族,從祿東贊出使大唐求娶文成公主開始,噶爾家族父子掌控了吐蕃的軍政大權。但古往今來權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成年後的赤德鬆贊不甘大權旁落,開始對噶爾家族進行清洗,論弓仁父親噶爾·欽陵被冠以造反之罪誅殺,他與叔父轉頭大唐,纔有了這時代簪纓的論氏將門世家。

幾個部落中的長老舉起手問道:“我們想要歸順,想去河西,能夠分給土地嗎?能讓我們趕着犛牛放牧嗎?”

“當然可以,不過只能是荒地,想放牧隴右的有的是草場。”

牧民們終於接受了現狀:“朝廷能派論將軍來接納我們,也足見他們是真要給我們活路,我們願意跟隨將軍遷往河西。”

這些牧民的想法很簡單,在吐蕃本來就是當牛做馬,跑到河西又能壞到哪裡去。

李嗣業率領後軍趕到,論惟良到大帳中去見他,表示接下來的戰役必然還會俘虜更多的馴奴東岱,先讓這些願意投降的,暫時停留在天祝,永登二縣,等到更多的俘虜送過來,再一併將他們遷移至涼州和蘭州二地。

李嗣業疑惑地問道:“要看管這麼多的俘虜,需要不少兵力吧,我手中的兵力不能浪費到這種地方。”

“請主公放心,無論主公送來多少俘虜,惟良只需要一千人足矣。”

“一千人?”站在身旁的徐賓質問道:“此事不可兒戲,如此多的俘虜聚集在一起,卻只派一千人看守,萬一他們發生騷亂從背後進攻我軍,我們取得的大好勝利可能就付之東流。”

論惟良叉手迴應道:“軍師的擔心雖然不無道理,但惟良的先祖是吐蕃人,比你們更瞭解吐蕃的情況。馴奴東岱中多爲平民和奴隸,他們對所謂的吐蕃和贊普並無忠誠。且吐蕃百姓不同於中原百姓,中原百姓受千年儒家忠義薰陶,身系家國,落葉歸根,吐蕃百姓則沒有這樣的薰陶,只要給予他們活下去的條件,他們就會隨波逐流,決計不會產生回去的想法。且惟良向主公討要這一千人並非是爲了看守俘虜,而是爲了幫助他們,維持他們之間的秩序。”

李嗣業點頭讚許地說道:“惟良所言深得我心,此事我就全權交給你去辦,若能夠將所有俘虜安置順暢,沒有出大的岔子,你必然與首功並列。”

論惟良跪地叉手施以謝禮:“惟良謝過主公。”

李嗣業捋須點了點頭,果真只給論惟良留下了一千人,率領大軍尾隨着田珍前軍的腳步往廓州。

#送888現金紅包# 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廓州的州治在化隆縣,因避李隆基名諱改爲廣威縣,由於這裡曾經是隴右寧塞軍的駐地,面積和堅固度要比一般的縣城大了許多,但依然承載不下蘇毗如十幾萬的部衆。

蘇毗如如本難以取捨,只好將四個馴奴東岱驅趕到了城外。這些普通百姓沒有可遮風避雨的場所,如本給他們的命令是向西北行進遷移至石城堡後方青海湖一帶。

然而河西軍先鋒將領田珍已經率兵趕到,這四個東岱的東本聚在一起商量,既然如本大人都拋棄咱了,要不然乾脆投了唐軍算逑。

兩萬多人的馴奴東岱向田珍投降,田珍自然是來者不拒,將他們收留後等着李嗣業的後軍前來接收。

飛虎騎兵臨城下,不斷向城頭叫罵挑戰,吐蕃軍失掉了它的核心戰力,如本沒有底氣出城接戰,只好每日命令蝸居在城內的馴奴東岱修繕加固城牆。

城內容留人的數量還是太多,特別是養着大批牲畜的馴奴東岱,人和畜生混居在一起,糞便的臭味矄天。城裡的街道上都扎滿了氈帳,有許多人沒有遮蓋風雨的頂棚,只好露宿在大街上。

眼下正是冬季,吐蕃人預先在城內囤積了大量草料,使得人的居住地更加狹窄。這些草料本是爲蘇毗部落的騎兵籌集的,如今騎兵已經摺損,餘出來的草料除去滿足如本的親衛東岱和以及吐蕃將領、羊同輕騎之外,還稍微足夠馴奴東岱的犛牛和羊羣。

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一百零九章 一VS三,守塔攻防!第三百五十章 陷陣第四百一十一章 爭鋒敵對 牧歌交織第一百七十七章 強扭的瓜不甜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三百九十五章 眼見耳聽俱爲實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四百五十八章 爲戴望求情免死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一百四十章 阿拉伯高富帥送黃金(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八百五十二章 在印度稱帝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八百一十九章 黃河灘迎敵備戰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九百三十一章 病虛忌憚大將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七十一章 家事不問,諸事繁雜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一百九十四章 蓋嘉運旌節入龜茲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賀莫達幹竊以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四百二十五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一百零四章 強與弱,意志的較量第四百二十八章 血仇尤可報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八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與防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三百六十九章 原來是化學道士第五百五十三章 人情終究要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蓋嘉運旌節入龜茲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八十二章 西市遇土豪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八百五十九章 黃抱節興兵激變第二百章 校場整訓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三十八章 蘇赫動腦子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五百三十九章 大生意大謀劃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九百零二章 吞併江北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自相安等待天明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一百七十五章 持質者,智鬥之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五百一十四章 右相府辨敘功勳第五百一十五章 血戰連雲堡(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五百八十八章 鞭策邊令誠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
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一百零九章 一VS三,守塔攻防!第三百五十章 陷陣第四百一十一章 爭鋒敵對 牧歌交織第一百七十七章 強扭的瓜不甜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三百九十五章 眼見耳聽俱爲實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四百五十八章 爲戴望求情免死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一百四十章 阿拉伯高富帥送黃金(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八百五十二章 在印度稱帝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八百一十九章 黃河灘迎敵備戰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四百五十一章 與天子辯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九百三十一章 病虛忌憚大將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七十一章 家事不問,諸事繁雜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一百九十四章 蓋嘉運旌節入龜茲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賀莫達幹竊以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四百二十五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一百零四章 強與弱,意志的較量第四百二十八章 血仇尤可報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店、抓人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八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與防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三百六十九章 原來是化學道士第五百五十三章 人情終究要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蓋嘉運旌節入龜茲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八十二章 西市遇土豪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八百五十九章 黃抱節興兵激變第二百章 校場整訓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三十八章 蘇赫動腦子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五百三十九章 大生意大謀劃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章 朝廷的反應第九百零二章 吞併江北第二百三十四章 各自相安等待天明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一百七十五章 持質者,智鬥之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五百一十四章 右相府辨敘功勳第五百一十五章 血戰連雲堡(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五百八十八章 鞭策邊令誠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