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

如果有人想要知道在中華帝國的工業系統裡,哪個部門的工人素質最高,哪個部門的工資福利最好,哪個部門的行政級別最高的話,工業系統裡消息比較靈通的老工人們都會告訴你,這個部門肯定是造船部門。

從西元69年王書輝穿越到明朝末年開始,他就在第一時間裡開始創立造船廠培養造船工人和技術人員了。

復興黨最早的造船企業,就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規模不算特別大的,但是在中華帝國的造船領域中培養出了大量的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枝江造船廠。

雖然這家企業現在的規模連臨近它的武昌造船廠都比不上了,可是這家以生產千噸級以下的內河蒸汽動力艦船爲主的企業,仍舊是復興黨造船企業中的元老。

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王書輝領着一幫明朝土著,依靠着現代社會的智力支持和設備支持,終於在十七世紀的中國建立起了至少可以達到而且超越清朝末年水平的近現代造船工業。

到西元6年,復興黨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體系完整,自給自足,能夠獨立發展和生產的現代化造船工業體系了。

在中華帝國的幾千萬工業人口中,總人數三十多萬的造船工業,是具有高級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最多的工業領域三級以上技術工人超過百分之六十,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初級工程師兩千多人,六十七名中級工程師,一百二十九名大專院校畢業生。,是工人文化素質最高的工業領域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工人通過了小學文憑考試,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工人通過了初中學歷考試。百分之百無文盲。。

就是在這種的條件下,中華帝國的造船水平高速發展,早早的實現了造船工業的模塊化雖然水平很低。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產鐵肋木殼船的中國了。到西元6年年初,整個中國的艦船,基本實現了四個海軍軍區北中國海軍區、東中國海軍區、南中國海軍區、西中國海軍區,十六支海軍艦隊主力軍艦的鐵殼化。

一級戰艦平均排水量超過四千噸,二級戰艦排水量超過兩千噸。所有輔助性軍艦包括運煤船、運兵船、維修船、補給船、通訊船等都是統一的全蒸汽動力的大型鐵肋包鐵船。

其中體現了中華帝國造船工業最高水平的鐵甲艦隊,中華帝國遠海艦隊的主力艦“七大聖”戰列艦以西遊記裡的七大聖,平天大聖、覆海大聖、混天大聖、移山大聖、通風大聖、驅神大聖和齊天大聖命名的七艘軍艦,更是全部都是鋼鐵結構的,標準排水量超過四千噸的鐵甲艦可以看成是等比例縮小的,裝甲很薄的,艦炮口徑很小的,假冒僞劣版的定遠鎮遠。

雖然因爲軍事工業的發展沒有追上造船工業的腳步,目前採取先進的旋轉炮塔的鐵甲艦使用的仍舊是雙聯裝的最大口徑只有200毫米的火炮。但是中華帝國的造船技術已經非常的發達了。

在民用船隻上,中華帝國的民用船隻更是越造越大,甚至出現了排水量達到7000噸的全蒸汽動力鐵肋木殼結構包鐵結構的專用移民船。

而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正在進行着世界貿易的中華帝國的武裝商船,更都是使用風帆和蒸汽混合動力的平均排水量四千到五千噸的貨運輪船。

目前止步於印度沿海的西方殖民者之所以會乖乖的在中華帝國的面前低下狂妄的頭顱,那些在印度洋沿岸隨處可見的四五千噸的全副武裝的武裝商船,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的。

要知道看到這些比本國最強大的戰艦還要先進還要強大無數倍的巨大商船之後,西方殖民者是根本沒有辦法產生任何的違抗中華帝國意志的想法的。

而那些南中國海地區的中華帝國的藩屬國之所以都乖乖的和中華帝國簽署了各種藩屬條約,也都是因爲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鉅艦大炮”下的“正義”。

畢竟,嘴上說的禮義廉恥文明進步,和在“鉅艦大炮”的陰影下宣揚的禮義廉恥文明進步,完全是兩個水平上的說服力。

華夏45年,西元6年6月,中華帝國應藩屬國雲仙王國的請求,對德川幕府開展的“亞洲共榮”行動正式展開。

執行這次行動的主力艦隊是中華帝國遠洋艦隊。不過這支總共有十二艘軍艦和大量後勤船隻組成的艦隊,只有一艘主力艦是中華帝國遠洋艦隊最新列裝的七大聖級戰列艦。因爲中華帝國遠洋艦隊的七艘戰列艦裡,只有這一艘是能夠比較好的正常運行的戰艦。

中華帝國造船工業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是對於生產製造這種近現代水平的“高科技”產品來說,還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的。

因爲對於這種全新設計的軍艦生產還不那麼熟練,所以就造成了七艘採取最新設計的戰列艦裡面,只有“齊天大聖號”戰列艦順利的通過了海試和實戰演習。其他六艘軍艦在海試和演習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覆海大聖號”戰列艦在第一次海試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可怕的事故。兩臺主鍋爐居然在戰艦剛剛開始運轉後就同時爆炸。如果不是救援及時,這艘薄裝甲的鐵殼船很可能就要沉沒在海中了。

這次嚴重的事故讓大連造船基地的一些老工人們對於軍委對這批戰艦的命名有點犯嘀咕。不少人在家裡都和老婆都嘀咕過,用七個神魔裡的大魔王來命名軍艦,是不是有點不妥當。

結果還是在春節結束,王書輝會見完了徐天草之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一首詩,給這次風波畫上了句號。

在這首王書輝抄襲毛老人家的,名爲祝賀島原人民反封建革命勝利的詩歌中,王書輝用“白骨精”和“鬼蜮”來形容德川幕府對倭國人民的封建統治。

他一方面用“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來讚揚島原人民對幕府反動政府的武裝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他又用“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指明瞭中華帝國發起的應雲仙王國的請求針對德川幕府的行動,是一次徹底打破德川幕府對倭國人民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的正義行動。

這首詩的發表和隨後王書輝到大連造船基地視察,並在視察中對大連造船基地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慰問和肯定,使得大連造船基地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們徹底的放下了心來。

特別是中華帝國宣傳部趁着這次風波在全國公映了一部名爲大鬧天宮的動畫片,更是在全中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齊天大聖”的風潮。

一時間,整個中國的範圍內,修改版的西遊記徹底的風靡了起來。在中國各地的少年軍軍營裡,戴着孫悟空面具和同學們用木棒互相打鬧的青少年學生隨處可見。而被中華帝委命名爲“齊天大聖”號的中華帝國遠洋艦隊的戰列艦,也成了全國人民的追捧對象。

事情都是要從兩方面來看待的。

“齊天大聖號”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中華帝國的對倭行動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這對中華帝國來說是個好事情,可是對於統治着倭國的德川幕府來說,就絕對算不上一個什麼好事情了。

在原來的歷史時空裡,美艦在海軍准將佩裡的指揮下,用鉅艦大炮轟開了倭國的國門,從此掀開了幕府統治滅亡的序幕。在本時空裡,同樣的事情,將由中華帝國來進行。

9世紀五十年代,被後世倭國人追捧的美國准將佩裡領導的美國東印度艦隊的四艘“黑船”,與現在的中華帝國的海軍艦隊戰艦比較起來,是非常的落後和寒酸的。

在“黑船來襲”中,最先進的美國艦隊旗艦,是一艘使用明輪驅動的,風帆和蒸汽混合動力的,速度只有節,滿載排水量僅有220噸,乘員只有0名的落後的外輪式快速帆船“密西西比號巡洋艦”。

而這次前來倭國執行“亞洲共榮”行動的中華帝國海軍艦隊,即使不提實力最強大的排水量44噸,4000匹馬力,2節航速,主炮口徑200毫米,螺旋槳全蒸汽動力的“齊天大聖”號。就是負責運兵工作的四艘運兵船,也都是鐵肋木殼包鐵結構的,排水量五千噸,裝備了前四後四門50毫米口徑大炮,旋轉式炮塔的先進武裝運兵船。

真要是比較起來,就是其他幾艘二等軍艦,也要比佩里老頭的黑船要先進的多。

要知道,這些二等軍艦,可都是三千噸以上排水量,裝備了一個雙聯裝200毫米口徑的主炮塔,配備了前二後二,四個50毫米口徑雙聯裝炮塔,門60度旋轉的大炮的強大巡洋艦。

雖然這些軍艦無論是主力艦還是巡洋艦都是“皮薄”裝甲薄,“口小”主炮口徑小,的“小廠”貨,可是要知道,這種比較是針對另一個時空十九世紀晚期的列強國家的軍艦來說的。

把同樣的東西拿到兩百多年前來,這些東西,只有比原時空的美國黑船更加強大更加無法對抗的道理。

一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一艘維修艦,四艘運兵船,和沒有編入作戰序列的一系列補給艦和運煤船,當這支“龐大”的艦隊出現在江戶灣的時候,德川幕府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應。

在原本的歷史上,5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lbrprry,794~5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

艦隊中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爲倭國人生平第一次見到。佩裡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力士搬運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佩裡艦隊的到來令倭國人震驚,深切感受到倭國與外國的巨大差距。

倭國人稱這次事件爲“黑船來航”。

由於這四艘軍艦合共有六十三門大炮,而當時倭國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裡帶來的國書後,會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培裡下一年春天給予答覆。

在本時空裡,中華帝國的海軍艦隊比佩裡的黑船艦隊要強大無數倍。中華帝國海軍的表現也比美國海軍的表現更加的“直接”。

在輕鬆機摧毀了德川幕府寒酸的海防炮臺,將德川幕府沒頭沒腦的派到海灘上送死的幾千人組成的使用火繩槍和青銅炮的軍隊,洗地清空之後,四艘運兵船運載了兩千名中華帝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一萬千名南九州歸化軍,在毫無任何的騷擾和阻撓的情況下,登陸了江戶。

和兩百多年後的窩囊廢子孫不同,德川家光領導的德川幕府,是一個正在上升階段的,朝氣蓬勃的封建統治集團。

德川家光這個剛剛三十多歲的著名同性戀者正處於自己的事業上升期。雖然北海道、四國和九州已經被中華帝國實際上佔領,但是他還是牢牢的控制着整個倭國的精華和主要部分本州。

所以,在面對中華帝國的武裝打擊之後,德川家光並沒有像他的窩囊廢子孫那樣立即就萎了。他沒有立即就對中華帝國的打擊表示臣服,而是再接再厲的把早就已經集結在了江戶地區的五萬多幕府武裝,再次的送上了屠宰場。

執行本次“亞洲共榮”任務的陸軍主力並不是那兩千名從南九州海軍基地調來的復興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

爲了檢驗經過了一年正規訓練的倭國歸化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擔任本次陸戰主力的,是剛剛組建一年多的,由南九州的薩摩、大隅、日向等地的倭國歸化人組成的“中華帝國忠勇軍”士兵。

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08章 終結者5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章 穿越(1)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375章 在山東(10)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4章 起步(8)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75章 大豐收(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2章 婚事(4)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385章 東改編4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375章 在山東(10)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18章 起步(2)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193章 武昌起義(3)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章 穿越(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3章 穿越(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80章 大練兵(4)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
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08章 終結者5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章 穿越(1)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375章 在山東(10)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4章 起步(8)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75章 大豐收(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2章 婚事(4)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385章 東改編4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375章 在山東(10)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18章 起步(2)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193章 武昌起義(3)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章 穿越(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3章 穿越(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80章 大練兵(4)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