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連鎖反應6

襄陽衛、阜城衛、承天衛、顯陵衛,總共是三所軍衛和一所陵墓衛。用了不到七天的時間,先後點核查驗了四個衛所的戚元彪,並沒有像巡撫姚宗文派遣的調查小組裡的那些文官們那樣興致勃勃,他的內心是非常的崩潰的。

很明顯,襄陽衛的情況並不是湖廣各衛所的特例。戚元彪檢查過的四個衛,所都存在相同的問題:衛所兵員嚴重缺額,衛所士兵的軍服器械嚴重缺乏。

像襄陽衛那樣,用錫箔紙糊出來的武器糊弄檢查的情況,在戚元彪後面檢查的三個衛所中更加嚴重一些。

看到顯陵衛指揮使領着十二個家丁把紙糊的大刀舞的虎虎生風,戚元彪在自己的心裡罵了很多次國罵。關鍵就是這幫衛所的軍官們實在是太侮辱自己的智商了。

戚元彪在襄陽衛的時候,爲了保護襄陽衛指揮使的面子,就沒有在明面上揭出他的那種用紙糊的武器和盔甲糊弄檢查的情況。

讓戚元彪沒想到的是,聽到了消息並有學有樣的湖廣個衛所的武官們,不僅自己的智商低下,而且還喜歡鄙視別人的智商。他們還真的以爲自己看不出什麼是精鐵打造的武器,什麼是錫箔紙呼出來的武器不成麼?

戚元彪今年三十一歲。在古代人的角度來說,他已經是而立之年的人了。有一些結婚早生育早的人,在這個年齡段有孫子了也是常見的。

戚元彪作爲一個而立之年的人,雖然也保持着旺盛的上進心,但是脫離了京衛那個環境之後,在地方上看到的是更加糜爛的情況。這對他的上進心,真的是個不小的打擊。

看了四所衛所之後,智商被鄙視的戚元彪心中充滿了挫敗感。

戚元彪的兩個家丁戚文和戚武,倒是沒有像自家的將主戚元彪那樣滿懷挫敗感。他們作爲戚元彪的隨從,在六天的考察中賺了個鉢滿盆足。四個衛所的各級武官們,給他們上了不少的態度(“上態度”:東北黑話,給領導送禮的意思)。

戚元彪的下屬對於湖廣地方衛所的糜爛不以爲然,戚元彪的上司姚宗文對湖廣地方衛所的糜爛憂心忡忡。但是,他們都不及戚元彪對整個大明朝的軍事狀況充滿了失望。

姚宗文的心思比較簡單。他覺得,就是矬子裡拔大個,也要從各地衛所的正兵和軍餘中抽調士兵組成自己的直轄武裝。畢竟,作爲地方督撫,如果自行招募百姓成軍的話,很容易給政敵留下破綻。要知道,在政治鬥爭中的任何微小的破綻,都會成爲政敵攻擊自己的手段。

戚元彪對此的意見很大。熟讀《紀效新書》的戚元彪,在理性上就認爲衛所兵不可用。這些不是駐紮在府城裡,就是有獨立軍城的衛所兵,已經幾代人都是市井中人了。戚大帥可是說過的,這等油滑奸巧之徒是最不可用的。

不過,戚元彪的表態被巡撫大人姚宗文忽視掉了。因爲戚元彪的不合作,姚宗文命令自己的武官幕僚中的一個熟讀兵書戰策的武舉人,承擔挑選“精兵”的工作。這位武舉人也是個奇葩人物,他從四個衛所中精挑細選,還就真的選出將近一千個“合格”的兵員。

戚元彪可是知道這些“合格”的兵員都是些什麼樣的人物。這羣人都是四個衛所中年級比較輕,體質比較好的士兵。他們都是俗稱“樣子貨”的傢伙。

很明顯,這些士兵實際上還不如那些三四十歲的衛所老兵呢。因爲他們連基本的號令都搞不清楚。而那些衛所老兵,大多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有過些軍事經歷。他們多多少少的還知道要排好隊列不是。

戚元彪因爲自己和上司姚宗文之間理念上的衝突,被上司姚宗文剝奪了對未來軍隊的掌控權。戚元彪心裡非常的彆扭。他順勢把“點兵核餉”的工作業移交給了那個萬曆年間的武舉人陳建業。他自己則跑回在襄陽的住所中不出來,開始當起了宅男來。

就在戚元彪移交了自己的工作後不久,襄陽的臨時巡撫衙門就接到了荊州知府張宏的報告。

荊州知府張宏在報告中告訴巡撫姚宗文,武昌亂兵自稱“保民軍”。在控制了武昌府城後,因爲糧食不足,“保民軍”已經開始對周邊地區進行劫掠和騷擾。荊州地區受到了“保民軍”行動的波及。目前有大股的亂兵,正在荊州鄉間肆虐。

荊州知府張宏提醒巡撫姚宗文,最近荊州地區的道路不寧。他希望巡撫衙門考慮實際情況,暫緩對荊州衛的“點兵核餉”工作。

姚宗文出於一個文官的習慣,雖然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還是將所有的文武幕僚全都召集了起來,對這個消息進行討論。

姚宗文的幕僚們,對於荊州府的這個報告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大部分人都認爲這是荊州衛的障眼法。“養賊自重,脅賊自重”,這是大明朝武官們使用的慣常手段。這種小花招無論是對於文官還是對於武官,都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

姚宗文的不少幕僚揣摩了自家“主公”姚宗文大人“報仇心切”的態度之後,大部分人都對荊州衛的“無恥”,表現的非常憤慨。不少人向姚宗文進言,不僅不應該相信荊州府方面的報告,反而應該立即派遣調查組前往荊州府對荊州衛進行工作檢查。

畢竟,從他們自身的利益上來說,荊州府的富庶和繁華(因爲復興會的原因),他們已經是耳聞已久。這羣人對於到荊州府去大撈一筆,那是相當的雀躍的。

姚宗文本人當然從心裡往外都想早一點派人去找王書輝的麻煩,找回自己的面子。可是呢,因爲戚繼光生前很得文官集團的賞識,戚家軍和文官們配合的一向很好。所以,姚宗文也確確實實是把看起來很有本事的戚元彪當成是自己重要的臂膀的。

所以,下意識的,姚宗文就向戚元彪討主意,想要聽聽他的看法。

戚元彪自然是非常熟悉武官們的貓膩的。不過呢,戚元彪這個“純理論派”考慮問題相對比較全面。他向姚宗文建議,應該派遣一千多名新近招納的“新兵”,隨同考察小組一起前往荊州。

畢竟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壓制荊州衛,警告荊州衛。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新兵”的行軍能力的一次考驗。

聽到戚元彪說出了這麼“有見地”的觀點,姚宗文是非常高興的。他欣然的接受了戚元彪的建議。以陳建業爲新軍統領,率領一千人的隊伍,隨同考察組前往荊州。

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15章 立足(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4章 穿越(4)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16章 立足(4)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2章 日常(4)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92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306章 終結者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372章 在山東(7)第30章 日常(2)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304章 終結者(1)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382章 東改編1第31章 日常(3)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34章 理念(2)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3章 立足(1)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80章 大練兵(4)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31章 日常(3)第384章 東改編3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
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15章 立足(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4章 穿越(4)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16章 立足(4)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32章 日常(4)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92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306章 終結者3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59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372章 在山東(7)第30章 日常(2)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304章 終結者(1)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382章 東改編1第31章 日常(3)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34章 理念(2)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3章 立足(1)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80章 大練兵(4)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31章 日常(3)第384章 東改編3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