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四省攻鄂(7)

後世人說起古代來,總覺得古代人會普遍的有“好男不當兵”的概念。似乎古人對於當兵這件事情非常的牴觸。實際上呢,就像老百姓常常戲謔的說“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一樣,這種話,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反應,而不是說大家真的就會覺得皇帝這個位子自己也有機會坐。

誠實的講,在封建社會這種階層全面固化的環境中,除了一部分富裕的自耕農、富農的家庭,可能會有機會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形式實現“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會地位轉變之外。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國人想要實現自身社會地位的轉變,實實在在的辦法,還真的就只有當兵打仗這一條路可走。

當然了,就是拋開這個微弱的社會地位轉變的可能,對於底層百姓來說,當兵也是一個不算最差的選擇。特別是在封建王朝末期,對於最底層的百姓們來說,當兵固然極有可能會死在戰場上,可是可能死在戰場上和一定會餓死相比較,當兵自然不算是個最差的選擇。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這樣一個道理來,除了活活餓死之外,對於底層百姓來說,當兵是除了餓死之外的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土匪那種選擇其實和當兵是一樣的)。在老百姓生計無靠,兩手空空的情況下,他們一般只能選擇去當兵。而且當兵這種事情還不是總能遇到的。

明末農民起義中,無論是作爲鎮壓起義的一方的明王朝還是作爲起義者方面的農民軍,動不動的就有十幾二十幾萬人的規模。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爲雙方軍隊對地方民衆的裹挾導致的,可是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百姓能夠被裹挾,默認自己被裹挾的這種狀況,未嘗不是那種無奈中的被迫選擇的表現。

在人員方面,朱燮元手下有兩員武將和一營兩千多人的總督標營。在資金方面,朱燮元有朝廷撥發來的,可以實打實的支撐五千人規模部隊的糧食和餉銀。

按照朱燮元對行省都司部隊狀況的瞭解,他大體上推斷,武昌叛兵的人數最多也就在兩千到三千人之間。所以,他覺得自己手裡已經有兩千多人了,自己再招納三千人左右組成一支五千人上下的隊伍,那麼鎮壓這場兵亂就完全可以了。

朱燮元總體上的想法不錯,他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準備就地在襄陽地區徵召士兵,以本地兵平本地匪。原本他覺得在當前這種環境下,徵召士兵的工作不會很難做。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因爲復興會對襄陽地方上的建設吸納了襄陽地區大量的勞動力,以至於他派出的招兵人員在襄陽周邊地區折騰了很長時間,才招到了不到兩百個質量還算湊合的兵員。

爲什麼我們要說朱燮元這個五省總督算是個比較知兵能夠打仗的人物呢。這就是因爲朱燮元這個人懂得在軍事行動裡進行成本方面的考量。

就以招兵爲例,大部分人都知道南方兵以川折兩地的兵員爲最佳。朱燮元當然也知道這樣的道理。可是呢,身處湖廣襄陽的朱燮元更知道,想要在四川和浙江徵兵,那是需要更多的經濟支出的。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考慮,朱燮元主要還是希望能夠在湖廣省內招兵,以減少自己的支出。

問題是,不僅襄陽地方相對剩餘的勞動力已經被複興會所吸納。就整個湖廣地區的長江以北地方來說,西部從荊州府到襄陽府之間的廣大地區,已經全部成爲復興會的勢力範圍。

除了兩府之間的一些呈點狀分佈的縣城之外,兩府之地的廣大農村,不是復興會的農場就是復興會的基地村。

對於復興會來說,承擔着大明王朝最基層的行政職能的縣城,對他們沒有任何的意義。

在復興會的眼中,中國最強大的力量不在那些據點一樣的縣城裡,而在於廣大的農村地區。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這些東西都在農村分佈着。所以,一直堅持以農村包圍城市政策的復興會,在五年多的時間裡,向荊州和荊州周邊地區的廣大農村進行了全面的滲透。

因爲有枝江縣的例子擺在那裡,所以復興會這幾年對荊州府以及周邊土地的滲透非常的順利。除了個別地主們負隅頑抗被複興會以土地革命的形式所消滅並在該村建立基都村以外,在荊州府和荊州府周邊的土地上,復興會通過土地置換的手段,大批量的兼併土地。

復興會對這些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並組織這些土地上原來的農戶和安排從外地吸納來的人力,建立了一大批國有農場。

也就是說,朱燮元想要在湖廣行省的長江以北地區,特別是在襄陽府周邊地區招納士兵,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專業化、專門化、現代化的工業化農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仍舊是非常的龐大的。

復興會在明朝末年這種落後的社會環境下建設工業化,他們對於勞動力的需求真的是海量的。畢竟,復興會在廣大農村進行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並不是全都可以使用機械化手段的。

特別是因爲復興會工業體系的機械加工能力方面的限制,讓復興會拖拉機廠的產量一直上不去,而且復興會生產出來的那種傻大黑粗的蒸汽拖拉機,也完全沒法和王書輝從現代定製的那些精巧精細的產品相比較。

在這種情況下,復興會不僅對本地勞動力進行全方面無死角,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的吸納,而且復興會仍舊在大量的從全國各地區吸納災民流民補充自己的勞動力缺口。

如果說復興會這個違背歷史規律的組織的存在對原本的時空產生的最大影響是什麼的話,那麼首當其中的,就應該是因爲復興會發展工業和工業化農業而吸納的大量剩餘勞動力,消解了很多原本可能發生的動亂和起義。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從1621年復興會工業建設開始全面展開以來,不僅湖廣行省內部,湖廣行省的周邊的陝西、河南和江西等省份,因爲小冰河氣候而產生的大量流民災民,大部分也都被複興會所吸納。

到1625年底,根據復興會政務廳的統計,復興會已經吸納了各種流民和災民四十多萬人。

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36章 理念(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1章 婚事(3)第366章 在山東(1)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79章 大練兵(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71章 在山東(6)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374章 在山東(9)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74章 在山東(9)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310章 終結者7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7章 準備(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10章 婚事(2)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7章 準備(3)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09章 終結者6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1章 穿越(1)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
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36章 理念(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1章 婚事(3)第366章 在山東(1)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79章 大練兵(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71章 在山東(6)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374章 在山東(9)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74章 在山東(9)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310章 終結者7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7章 準備(3)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254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2)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10章 婚事(2)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7章 準備(3)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09章 終結者6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1章 穿越(1)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